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哲 (1880年)

增加 8,078 位元組, 2 年前
簡介
</div>
==簡介<ref name="劉哲[民國官員]-簡介">{{cite news|title=劉哲[民國官員]-簡介|publisher=《[[參見百科智識]]》|ur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8A%89%E5%93%B2|date= }}</ref>==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劉哲]](1880-1954),字敬輿,吉林永吉(今吉林省九台)人。世代農耕之家。劉哲早年宦遊外地,先在北京政府任民國教育總長後遷往南京政府任監察院副院長,曾任滿洲國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等職,其兄劉耀也離鄉遷吉林經商,劉哲在外面為官做事與故鄉聯繫甚少。</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他自幼聰穎,品格端莊,行為穩健,頗知禮儀。他在鄉村學校從啟蒙教育時起,從來與同學和村里孩子吵架,見到尊長也是彬彬有禮,說話無半句粗俗之言。他在家時,有時見父兄對扛年作月的工夫匠有些苛刻,便告訴自己的父兄說道“為人不易,不要那樣對待比自己貧苦之人,人都是三貧三富過到老,說不定人在啥時遇到啥樣情況,當有擔待才是。”正因為這樣,他受到了鄉村親友、鄰居和長工們的喜歡,都說他仁義,將來能有出息。劉哲做事認真,做啥象啥,從不敷衍了事。他讀書極勤懇,很努力,成績循序漸進,在班級諸生中總是名列前茅。他對自己要求也極嚴格,自己又深愛儒學,一生非常推崇孔孟學說,平日自己的言行舉止總是按孔孟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必效法儒學先哲。劉哲很注意生活上的細節,對於自己和他人的衣著打扮,往往也是不放過一絲一縷。他常說“人不可不遵古,古之風範乃數千年演化而成,已成定格,豈能隨意更動乎。”他是頗有學識的人,能寫一手好字,更懂詩詞歌賦和駢文。</p>
</div>
 
==求學生涯<ref name="劉哲[民國官員]-求學生涯">{{cite news|title=劉哲[民國官員]-求學生涯|publisher=《[[參見百科智識]]》|ur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8A%89%E5%93%B2|date= }}</ref>==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00年,考入北京大學師範科、後轉入北京大學文科學習,26歲時畢業。北京大學畢業後,曾前往日本作過短時期的留學生,不久便歸國了。1907年[[劉哲]]由日本歸國後,先任吉林政法專門學校校長。1915年取締法政學校後,任[[吉林]]督軍署顧問。由於他的名望較高,為人厚重,先後當選為吉林省第二屆、第三屆參議院議員,不久又當選為吉林省參議院議長。後任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參議院議員、大總統府顧問。1921年底隨中國代表團出席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九國會議。1924年,他應張作霖之邀請,赴瀋陽出任東三省財政巡閱使兼帥府一等秘書官,後來又出任東北政府教育總長。1924年10月11日被選為中東鐵路理事會理事。在此期間,他與張任霖交往甚密。作為一名文人秀士,能夠與一個綠林出身的草頭王結交,實在是一件令人稱奇的事情。這點,除他倆都是東北故土之人一說而外,再未找出其他原因。由於他結識了張作霖,張作霖在當時諸軍閥中是一個最有實力的人,因此劉哲的官運也就亨通起來了。</p>
</div>
 
==從政生涯<ref name="劉哲[民國官員]-從政生涯">{{cite news|title=劉哲[民國官員]-從政生涯|publisher=《[[參見百科智識]]》|ur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8A%89%E5%93%B2|date= }}</ref>==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24年秋</b>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打敗了直系軍閥,進駐北京,操持了北京權柄。1926年成立安國軍,張作霖就任總司令。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空大元帥職,並儼然若一國之王的勢頭,劉哲出任了當時中華民國教育總長兼京師大學堂校長、京大美專部學長。1928年3月1日,又被任命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28年6月</b>皇姑屯事件”中,因陪張作霖同行被炸成重傷。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後,1929年1月12日南京國民政府在東北成立東北政務委員會,任命張學良、張作相、張景惠、萬福麟、湯玉麟、方本仁、翟文選、王樹翰、劉尚清、劉哲、莫德惠、袁金鎧、沈鴻烈為委員。劉哲除任東北政務委員外,還兼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議。</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31年9月19日晨</b>,[[張學良]]和[[劉哲]]、[[顧維均]]、[[章士釗]]、[[湯爾和]]、[[汪榮寶]]、[[羅文乾]]、[[王陰壽]]、[[王樹翰]]、[[莫德惠]]於北平召開會議,研究此事日軍攻陷瀋陽北大營一事。21日[[張學良]]又邀所謂平津名流[[胡適]]、[[周作人]]、[[潘復]]、[[曹汝霖]]、[[陸宗輿]]等,及東北高級官員王樹翰、劉哲、莫德惠、于學忠、萬福麟、共27人磋商東北問題。劉哲是東北籍聲望很高的人,面對日本人的大舉入侵,他曾力薦少帥張學良要積極做好抗日會戰,但是少帥面對強敵不願拼光家底,堅持不作抵抗全軍撤退的決定。待至“九·一八”事變4個多月後,1932年年初當日軍要進攻遼西時,從蔣介石到宋子文、顧維鈞,張學良的部下劉哲等人都主張,東北軍要在錦州進行戰略部署頑強抵抗。但張學良硬是不聽,還是下令于學忠將東北軍全部從錦州撤回關內。張學良晚年多次談及“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責任問題。他坦承地承認“九一八”事變時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國民中央政府。</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顧維鈞、張群、張作相、吳鐵成、羅文翰、湯爾和、劉哲為接收東北委員,以顧維鈞為委員長。1933年5月末,哈爾濱也被日軍攻陷,劉哲於 6月2日也離開了他領導5年之久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從哈爾濱去南京,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1935年,劉哲來到北平在抗日名將宋哲元主政的冀察政委會任常務委員兼教育委員會委員長常委,幫著宋哲元做抗日之事</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36年底</b>西安事變時,劉哲、莫德惠、王維宙、黃紹竑乘飛機到太原找閻錫山,一同趕往西安勸說張學良商量把蔣介石放出來以便“團結抗戰”。1937年1月,劉哲偕同莫德惠、劉尚清、王樹翰、王樹常等去奉化溪口,探望被幽禁區的張學良,張學良到台灣後,劉哲與莫德惠更是成為張的常客,常敘東北故鄉之情。抗日戰爭時期,劉哲任國民政府參議院議員及駐會辦事處委員。國民黨的要員多通過劉哲拉東北的票。他不願做此等事情,就搪塞說:“東北的情形很複雜,就是柳臣(莫德惠的別號)也不能得到東北的全票。等初選後看情形如何吧!你們還是作其他方面的努力吧。”</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八·一五”光復後, 1945年10月9日,國民政府任命莫德惠為長春鐵路公司副監事長,劉哲、劉澤榮、黃伯樵、張振鷺、王家楨、齊世英、馬毅為東北經濟委員會委員,劉哲同時任長春鐵路理事會理事。於1947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選出監察院全體監察委員, 1948年6月5日,蔣介石召集第一次監察院會議,由監察委員互選于右任、劉哲為監察院正、副院長。 歷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的有馮玉祥、許崇智、黃紹竑。全國解放前夕去台灣,1954年後以監察院副院長之位客死台灣。終年74歲。</li>
 
</ul>
 
</div>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