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彝族海菜腔

增加 88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FF80" align= center|'''<big>佤族舞蹈</big> '''
|-
|<center><img src=http://i.serengeseba.com/uploads/i_1_4075921254x1022522162_26.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www.serengeseba.com/zonepic.php?wd=%E7%BB%84%E5%9B%BE%E4%BD%A4%E6%97%8F%E6%AD%8C%E8%88%9E%E4%BA%AE%E7%9B%B8%E6%98%A5%E5%9F%8E&img=http://i.serengeseba.com/uploads/i_1_4075921254x1022522162_26.jpg&tip=0 来自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FF80" align= center|'''<big>佤族舞蹈</big> '''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佤族舞蹈
'''文学家''' :赵壹
 
'''年 代''' :汉代
 
'''文学体裁''' :赋
|}
彝族海菜腔,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彝族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31。
历史渊源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海菜腔”这种优秀的传统民歌,现状已不容乐观,说严重一点,已经是濒临灭绝的一个民歌品种。 (1)在民间,老一辈精英艺人相继去逝,只有少部份50岁以上的彝族(尼苏)老人还能凭记忆完整的演唱。40岁以下中年人中,会演唱“海菜腔”的人非常之少,部分学过一点的,也只能简单唱几句拘腔、白话,其技艺已很难与前辈相比。 (2)海菜腔随着大量外来流行文化的进入在传承、培养后继人才方面出现了危机,彝族尼苏人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很多青少年迷上了流行歌曲、卡拉OK等等。都喜欢现代的、时尚的文化。这一代人一门心思只想出外打工挣钱。模仿歌星唱流行歌曲,认为本土传统的文化是落后的东西,是跟不上潮流的表现,不愿意学,不把民间艺术当回事。 (3)“海菜腔”的故乡,本应该具有浓郁的歌舞氛围,使踏入这片土地的人们能感受到一种醇浓的、带有泥土芳香的民间歌舞气息。但现在,这种气息越来越淡,只有在政府组织的节日活动或一些民间民俗活动时,由各级政府部门,临时召集艺人来参加,才能有所感受。平时,无论在县城、在乡下、在山寨,过去那种山间田野,四弦声声,月下欢歌的场面也很难再现了。 (4)由于社会快速发展,改变了尼苏人传统的交流、恋爱方式;同时“海菜腔”传播的主要活动场所“玩场”、“吃火草烟”等传统习俗现已经基本消亡,不复存在。“海菜腔”重要的传承基础受到很大的打击,传承受到很大限制。 (5)投入不足,对现有民间艺术保护,扶持力度不够。基层认识不到位,偏重抓经济,缺乏保护措施,也是海菜腔面临濒危的重要原因。
<ref>[外链网址 网页标题],外链网站</ref>
 
==视频==
<center>
===走进阿佤-佤族舞蹈===
{{#iDisplay:z30750q65bi|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6,56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