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彝族海菜腔

移除 4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 #00FF80" align= center|'''<big>彝族海菜腔</big> '''
|-
|<center><img src=httphttps://iimg.serengesebamp.com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uploads20170622/i_1_4075921254x1022522162_26dc9340c4e63540129ce7c928b5678877_th.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https://wwwm.serengesebasohu.com/zonepic.php?wd=%E7%BB%84%E5%9B%BE%E4%BD%A4%E6%97%8F%E6%AD%8C%E8%88%9E%E4%BA%AE%E7%9B%B8%E6%98%A5%E5%9F%8E&img=http:a//i.serengeseba.com/uploads/i_1_4075921254x1022522162_26.jpg&tip=0 150963710_74047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FF80" align= center|'''<big>彝族海菜腔</big> '''
'''<big>彝族海菜腔</big>''',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彝族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31。
== 历史渊源 ==
彝族海菜腔(民间俗称"大搬桨"),是石屏彝旅尼苏人青年男女聚会时所唱的情歌。它是伴随着彝族尼苏人"吃火草烟"( 青年男乘集体进行谈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的习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原始的,初级的彝族海菜腔是用彝语演唱的,明代以后,中原一带的汉族大量迁徙来石屏,受汉文化的影响,彝族海菜腔的唱词还渐改用汉语演唱。这样一来,便使它的流传范围迅速扩大,不仅彝族能唱汉族也在学唱。在以异龙湖为中心,东至建水县曲江,南至红河北岸的牛街,西至与元江、新平交界的宝秀、大桥,北至与通海接壤的龙朋、高大这一片地区,几乎村村寨寨,男女老少,汉人、彝人,都在传唱彝族海菜腔。清代石屏文人胡瀛描写异龙湖风光的诗句中写道:"吞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溟朦里,海菜腔尖腥睡鸥。"邑人张舜笙在《异龙湖歌》中也写道:"采菱人上捕鱼船,新歌唱彻蒲草田,海菜腔和倒搬桨,春花秋月逐年年。"清代石屏的学者许印芳在《星回节考》文中对歌舞场上的盛况作了细致的描写:"则夜,燃火树歌舞场之上,乘醉作乐。……,而内声继发山歌水调,一唱百和。其词头总谓之石榴花,一日大攀桨。"从以上石屏文人的描述中,可以推知,明清两代,不论坝区、山区,彝族海菜腔是非常盛行的。
民国以后至解放前,民间演唱彝族海菜腔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石屏地处偏辟,交通不便,彝族聚居的山区更是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这种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使包括吃火草烟在内的各种民族习俗活动在民间伯然以传统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伴随着吃火草烟的习俗产生的海菜腔自然也保持着鼎盛时期的发展势头,在到处传唱。会唱彝族海菜腔是彝族青年的骄傲,差不多每个青年从十多岁起,就要跟随曲于师傅(即当地唱彝族海菜腔唱得最好的歌手)经常出入玩场,学习彝族海菜腔。因此,彝族海菜腔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有广泛群众基础的。
== 濒危状态 ==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海菜腔”这种优秀的传统民歌,现状已不容乐观,说严重一点,已经是濒临灭绝的一个民歌品种。 (1)在民间,老一辈精英艺人相继去逝,只有少部份50岁以上的彝族(尼苏)老人还能凭记忆完整的演唱。40岁以下中年人中,会演唱“海菜腔”的人非常之少,部分学过一点的,也只能简单唱几句拘腔、白话,其技艺已很难与前辈相比。 (2)海菜腔随着大量外来流行文化的进入在传承、培养后继人才方面出现了危机,彝族尼苏人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很多青少年迷上了流行歌曲、卡拉OK等等。都喜欢现代的、时尚的文化。这一代人一门心思只想出外打工挣钱。模仿歌星唱流行歌曲,认为本土传统的文化是落后的东西,是跟不上潮流的表现,不愿意学,不把民间艺术当回事。 (3)“海菜腔”的故乡,本应该具有浓郁的歌舞氛围,使踏入这片土地的人们能感受到一种醇浓的、带有泥土芳香的民间歌舞气息。但现在,这种气息越来越淡,只有在政府组织的节日活动或一些民间民俗活动时,由各级政府部门,临时召集艺人来参加,才能有所感受。平时,无论在县城、在乡下、在山寨,过去那种山间田野,四弦声声,月下欢歌的场面也很难再现了。 (4)由于社会快速发展,改变了尼苏人传统的交流、恋爱方式;同时“海菜腔”传播的主要活动场所“玩场”、“吃火草烟”等传统习俗现已经基本消亡,不复存在。“海菜腔”重要的传承基础受到很大的打击,传承受到很大限制。 (5)投入不足,对现有民间艺术保护,扶持力度不够。基层认识不到位,偏重抓经济,缺乏保护措施,也是海菜腔面临濒危的重要原因。<ref>[ 外链网址 网页标题https://m.sohu.com/a/150963710_740471 [非遗]彝族海菜腔], 外链 搜狐 网站</ref>
==视频==
<center>
=== 走进阿佤-佤 蒙古 舞蹈《酒歌》与彝族海菜腔,库吼调相融合,像老鹰翱翔==={{#iDisplay:z30750q65bic0766hppgyk|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6,56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