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鱼腥藻

增加 4,171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鱼腥藻</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p8.itc.cn/q_70/ima…”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鱼腥藻</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128/fcb7b0eb69814df4be14bf6afea1e891.jpe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47345287_9989897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鱼腥藻

拉丁学名:Anabaena

界:植物界

门:蓝藻门

纲:蓝藻纲

目:念珠藻目

科:[[蓝藻科]]

属:[[鱼腥藻属]]

|}

'''鱼腥藻属'''(学名 Anabaena)是[[蓝藻门]]、[[念珠藻科]]的一属,又名'''项圈藻属'''。约100种,中国已报道有31种和8个变种。
<ref>[http://www.iplant.cn/info/%D3%E3%D0%C8%D4%E5 鱼腥藻], 植物智, 2020-01-18</ref>

==鱼腥藻基本信息==
鱼腥藻属(Anabaena)
绝大多数是淡水产,生长在水中或湿地上,本属多数是浮游藻,另外有极少数的种生活于的组织间隙,营共生作用,例如在满江红(又称红萍)的叶腔中的满江红鱼腥藻,在苏铁的珊瑚状根中的苏铁鱼腥藻。
鱼腥藻 本属中有34种(不包括变种)已报道有固氮作用;中国已发现的固氮种有10余种(不包括变种),如苏铁鱼腥藻、满江红鱼腥藻、固氮鱼腥藻、水华鱼腥藻、雷万鱼腥藻、螺旋鱼腥藻、多变鱼腥藻、类颤鱼腥藻等。

==鱼腥藻形态特征==
鱼腥藻4 藻群形态 藻丝单一,或群集成群体;自由漂浮,或粘附基质上。整条藻丝粗细一致,或在其两端稍稍变细;藻丝直走,弯曲,或作不规则绕曲,藻丝外面有透明、无色的水样胶鞘。

细胞一般为球形或腰鼓形,少数为圆柱形,但决不呈盘形。营养细胞的原生质体均匀或有颗粒,有的充满许多伪空胞。异形胞一般与营养细胞同形,但略大些,单个地间生,一条藻丝上往往有数个异形胞。

厚壁孢子或仅生在异形胞的一侧或两侧,或仅在远离异形胞处发生,单一或数个相接成串,常大于营养细胞,一般为圆球形或两端变圆的圆柱形。

鱼腥藻种类
单条藻丝形态 鱼腥藻主要由两种形状不同的细胞组成,一连串形状较小的细胞称之为营养细胞,而形态较大的细胞称为异形细胞。营养细胞能进行类似于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异形细胞则能进行固氮作用,在固氮酶的催化下,将空气中的N2转变为NH3,NH4+,进而形成氨基酸。

营养细胞的原生质体均匀或有颗粒,有的充满许多伪空胞。异形细胞一般与营养细胞同形,单个地间生,一条藻丝上往往有数个异形细胞。厚壁孢子或仅生在异形细胞的一侧或两侧,或仅在远离异形细胞处发生,单一或数个相接成串,常大于营养细胞,一般为圆球形或两端变圆的圆柱形。

正常生长情形下,鱼腥藻借主动运输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含氮物质如NO3-,NO2-等,供个体所需。但当外界环境缺乏含氮物质时,鱼腥藻细胞存在着“对氮饥饿的状态”,从而诱使一些营养细胞在24 h内形成异形细胞。

==鱼腥藻生长环境==
水华 鱼腥藻需较高温度。春末、夏初、初秋时,许多种类常在湖沼、池塘大量繁殖,造成“水华”,引起水质变臭,如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guas),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及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等,多数喜欢有机物较多的水体,它的大量出现,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

有螺旋鱼腥藻或其他鱼腥藻属种类以及拟鱼腥藻引起的水华,其优势种极为突出,可占生物总量的95%以上,水色蓝绿或者深绿,可见到翠绿色絮纱或蓝绿色浮膜。夏季出现。
==鱼腥藻主要价值==
满江红鱼腥藻 鱼腥藻一般不能作为鱼类饵料,它能分泌毒素,引起鱼类及其它生物中毒。还有不少种类能固化空气中的氮,增加土壤或水体肥力,如异形鱼腥藻、禾谷鱼腥藻等。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135,4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