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许地山

增加 16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许地山'''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u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 [[ ]] 》《 [[ 落花生 ]] 》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 [[ 空山灵雨 ]] 》《 [[ 道教史 ]] 》《 [[ 达衷集 ]] 》《 [[ 印度文学 ]] 》;译著有《 [[ 二十夜问 ]] 》《 [[ 太阳底下降 ]] 》《 [[ 孟加拉民间故事 ]] 》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 人物生平 ==
*1893年2月,许地山(1893—1941)出生。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被占领后,举家迁回大陆,于福建龙溪落户。
* 民国二年(1913年),许地山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
* 民国六年年(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 民国九年(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 民国十年(1921年)1月,他和 [[ 沈雁冰 ]] [[ 叶圣陶 ]] [[ 郑振铎 ]] 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 [[ 缀网劳蛛 ]] 》,为其早期的代表作。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
* 民国十三年(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 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 作品特色 ==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ref>[https://baike.so.com/doc/4402612-4609499.html图片来源]</ref>==文献参考=={{Reflist}}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