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章惇

增加 19,95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章惇 出身官宦世家 '''(1035~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 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 北宋 著名 中期 政治家、改革家, 也是 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 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负。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职地方,政绩显著。经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内地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入阁参与熙宁变法。旧党掌权后,章惇反对废除新法,出贬汝州。元佑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严刑峻法,控制言论。在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在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法令上,恢复熙宁旧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签订元符和议,招降吐蕃诸部;水利上,治理黄河,沟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罢免非治科、进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 作为 北宋历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 重要 人物, 章惇 一生 的政治 对北宋 历史有着 政治造成 深远影响 ,强硬态度导致辽军南下,几乎引发宋辽战争 然而,联合于阗并命 楶、王愍 身好 兵西夏 和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并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 好又有才 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 崇宁四年(1105年),章惇去世 为人高傲自负 享年七十岁 曾任左仆射、上柱国、 累赠 观文殿大学士 等职,封爵 、太师、 魏国公, 参与熙宁变法、开疆拓土、出将入相 葬于长兴。绍兴五年(1135年) 在政治、经济、文 追贬昭 等方面都做出贡献 军节度副使 ==人物生平==    二年 (1035 (1035 ) ,章惇出生于浦城 ( 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 ) 的官宦世家,父亲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章惇小的时候,其族父章得象惊异章惇的性情品格,认为章惇将来一定地位优越。     章惇性格豪爽、真率, 相貌俊美,举止文雅洒脱。 才智出众,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 才识超人。 年轻时,喜欢修养,服气辟谷,飘然有仙风道骨。     章惇与章楶因为名望明显,被介绍在贵族之间,赞扬于一时。 与王观友善,俱以疎散称,时号观三、惇七。     嘉佑二年 (1057 (1057 ) ,章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其族侄章衡考中状元,章惇耻于章衡之下,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     嘉佑四年 (1059 (1059 ) ,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 历商洛 ( 陕西省商洛市 ) 县令、雄武军 (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 节度推官  ===参与变法===治平三年(1066年),章惇受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召试馆职,考试合格,却遭到知制诰王陶攻击,未任馆职,知武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知县。 治平四年(1067年),章惇任著作佐郎,御史吕景、蒋之奇说章惇佻薄秽滥,向以擢第不高,辄丢敕诰於廷。所以不除馆职。 熙宁二年(1069年),李承之向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荐章惇。王安石大喜,恨得之晚。 王安石开始变法后,让章惇进入集贤院。 二月,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参与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 熙宁四年(1071年),章惇奉命分析渝州(重庆)夷事,并分析夔州路差役事务。 制置三司条例司撤销,章惇改任检正中书户房公事,兼详定编修三司令式,及诸司库务岁计条例,参与制定财政机构的法规。 章惇被派往邠州(今陕西彬县)调查处理案件,章惇沿途了解陕西推行雇役新法及其他情况。 章惇提出采取粮价低时,官府大量收购,以备时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往丰收地区就粮,以解决军需,得到宋神宗的采纳。 ===经略江南===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拜两湖察访使,得到四千八百零九户、田二十六万亩。 改硖州为安江寨,富州为镇江寨,累迁如京副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军器监等职。 张颉说南江杀戮过多,无辜者十八九,漂浮的尸体遮蔽江,人不吃鱼几个月。章惇痛恨张颉的言论。 熙宁六年(1073年),章惇在荆湖北路建立屯田务,授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高阳关路经略安抚使,判军器监、知制诰再兼直学士院。 宋神宗下令对审讯宫廷卫士的开封府判官梁彦明、推官陈忱进行严肃处理,各罚铜十斤。 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命章惇就军械监置司,立专案,审查曾布所究市易事。吕惠卿又令中书户房统计治平、熙宁财赋收支之数,统计结果,与曾布所说皆不同。章惇办理此案,曾布不再请求奏对。九月,章惇深得宋神宗赏识,拜为三司使。 ===出任地方===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宰相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 中丞邓绾说:吕惠卿执政超过一年,所立朋党不相同,然而与吕惠卿共同作恶,互相帮助,没有比得上章惇。 现在吕惠卿虽然已经斥逐,而尚留章惇在朝廷,也尚且医疗疾病,四体而止治其一边,粪便除清除一堂,而尚存一半污秽啊。章惇出知湖州(浙江省湖州市)。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峡州、辰州(湖南省沅陵县)、沅州(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发生骚乱。 朝廷任章惇为荆湖北路首府荆南(今湖北省荆州市)知府,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诏令亲自前往辰州和沅州,安抚叛蛮。章惇设置诚州(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五月,朝廷改任章惇为杭州知州。没有到任,即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因为母亲去世,辞官服丧。服除,历任判三馆秘阁、知审官院兼翰林学士。 元丰三年(1080年),章惇担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元丰四年(1081年),章惇的父亲章俞侵占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拦路向章惇告状,章惇把他抓到开封。 大理寺弹劾章惇的父亲太子宾客致仕章俞、弟弟颍州沈邱县主簿章恺,侵占民田。开封府官,各怀观望,害怕躲避佥书。 章惇奏事,及报上,不符实际,又按察裁决所开始时,追治堂吏王冕等,证实周之道等人的话。 章惇以为有司不当信王冕等语,想虚构捏造次数,强迫执政,以此报制勘所,仍称请尽情彻底查究,不可以只信其谬说,坐不适当指挥制勘院,固有是责。 章惇被罢免,任蔡州知州,出任陈州知州,改定州(河北)知州兼定州路安抚使。 ===回京任职===元丰五年(1082年),章惇被召任门下侍郎,为副相之首。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危时,有人企图策立神宗二弟雍王赵颢或四弟曹王赵頵。 章惇与以宰相王珪为首的宰执们一起决议立宋神宗长子赵佣为皇太子,章惇写在纸上,王珪拿给已不能说话的宋神宗看,经神宗点头同意;请宋神宗母、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宋神宗同意,太子赵佣即位。 五月,章惇任知枢密院事。 ===新旧党争===十月,范纯仁、朱光庭、苏辙等人担任谏宫。 章惇对宣仁太后说:谏官全部令两制以上奏举,然后宰执进拟。现在除目由中出,我不知从何知之,得非左右所荐,此门不可以渐渐开启。 宣仁太后说:全部大臣所推荐,不是左右。 章惇说:大臣应该公开张扬,为什么秘密推荐。现在皇帝幼冲,皇太后同听万机,应该遵循以前的制度。 门下侍郎司马光对章惇说:范纯仁、范祖禹等人任谏官,是众望所归,不能因为我的缘故,而挡住贤臣晋升之路,倘若必须如此,那么我宁愿辞职。 章惇说:我也知道韩缜、吕公著、司马光不会徇私舞弊,但如果将来有一天奸臣执政,以这为例,提升谏官以亲疏为标准,台谏官就失去意义了,这会造成政治的昏暗,国家安危之所系。 高太后下诏取消诏令,范纯仁被改任为天章阁待制,范祖禹为著作佐郎,其余三人依旧。 元佑元年(1086年),章惇被监察御史王岩叟、朱光庭弹劾。 司马光要割地给西夏,得到旧党的支持。章惇很生气,说议者可斩。说他们是无见识的不逞之徒。甚至说司马光村夫子、无能为。 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宰相,全部罢废新法,举朝没有敢说话的人,章惇多次与司马光争论。 章惇说:现在天下政事,比熙宁元年以前,变更数也数不过来,事既与相不同,怎么可以全部检用熙宁元年现行条贯,不知虽是差役一事,官司关连上下,事物目极多,条贯相互干涉,岂可单独用差役一门,显见施行未得。 今天更张政事,所系生民利害,免疫、差役之法最大,急须详审,不可轻易,今天只限五天,诸县何由擎化利害,不知如此变更草率,反而更加为害。 章惇独自上疏,逐条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驳斥司马光对免役法的攻击,同司马光在帘前争论。 章惇说:像役法,熙宁初,用雇代差,实行太快速,所以有现在损害,现在重新以差代雇,应该详细议论,经常讨论,或许可以实行,而限止五天,其损害将越来越多啊。 谏官多次弹劾章惇,章惇居位如故。章惇驳斥司马光所改的役法,积累数千言。司马光的建议施行后,章惇愤恨地在太后面前争辩,有以后怎么能奉陪吃剑之语,章惇的话十分不恭敬。 宣仁后很生气,御使中丞刘挚等人接连攻击他,他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 元佑元年(1086年),旧党辩论失败,利用台谏官,对章惇进行攻击,章惇被贬官知汝州(河南临汝),改任杭州知州,重新担任汝州知州。 十一月,章惇请求罢职,提举洞霄宫(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道教宫观),不断受到攻击。因为父亲死亡,于是守丧,仍不断受到旧党攻击。 元佑更化时期章惇被贬到岭南。 ===独相执政===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章惇被启用为相,专门以继承为国家的重要事务,凡是元佑所改,全都恢复。引用蔡卞等人,全部居重要职位、担任言官。 大小官僚,没有幸免,死去的人,殃及妻子、孩子。诋毁宣仁太后,说元佑初年,老奸擅国。章惇请求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宋哲宗没答应。 章惇请求编辑、分类元佑时,大臣们的章疏,处治刘安世、范祖禹劝谏宫中雇乳母的事,用文及甫陷害别人的文书引导蔡渭,让蔡渭告发刘挚、梁焘有反谋,兴起同文馆案,命令蔡京、安惇、蹇序辰穷究到底。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执政,首先议论修复水磨。乃诏即京、索、大源等河为之,以孙迥提举,重新命令兼提举汴河堤岸,改差役制为雇役制,章惇逐步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 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类著其法,总为一书,定名为《常平、免役敕令》,颁行全国,熙宁新法基本恢复。 章惇荐引名士彭汝砺、陈瓘、张庭坚等,乞正所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勿毁墓仆碑。 刘奉世等三十一人,或贬官夺恩,或居住安置,轻重有差。其彬州编管秦观,移送横州。 ==为政举措==1、绍圣元年(1094年),改差役制为雇役制,恢复免役法,规定各地富人缴纳免役钱在一百贯减收三分,即三十贯,以此减少恢复免役法的阻力,同年恢复保甲法。 2、绍圣二年(1095年),恢复青苗法,规定借青苗的钱完全自愿,禁止强制,只收一分息,给散本钱,不限多寡,各从人愿,仍勿推赏,其出息至寡,则可以抑兼并之家,赏既不行,则可以绝邀功之吏,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3、绍圣四年(1097年),置市易务,规定商贩向市易务购买货物一律用现钱交易,收息不超过二分,不许赊购。 4、元符元年(1098年),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类著其法,总为一书",定名为《常平、免役敕令》,颁行全国。至此,熙宁新法基本恢复。 章惇恢复熙宁新法,并修正新法的诸多弊端,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熙宁新法的缺陷,没有一味的排斥元佑时期的政策而是学习其好的政策。 章惇任三司使期间, 提出天下财赋汗漫,无以察其耗登之数请选置才士,删修为册,每年校其增亏,以考验诸路当职之官。 设置三司会计司,把天下的户口、人丁、场务、坑冶、房园、租额、年课之类,重新登记,使有无相通,以省察国家大计。 ===贬斥旧党=== 章惇籍文彦博等三十人,揭榜朝堂。 次年八月,皇帝下诏:吕大防等永远不得引用及恩赦。范纯仁上疏,请将吕大防等原放。范纯仁因此落职,徙知随州。 追究司马光等人割地给西夏的罪责,剥夺司马光的追封,劝谏宋哲宗下诏掘墓鞭尸 ,以朋党的罪名驱逐保守党大臣,株连甚众。 绍圣四年(1097),追贬司马光、吕公著及王岩叟等已死诸人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流放到岭南。文彦博由太师贬为太子少保,被贬官者共三十余人。 章惇建议派吕升卿、董必去岭南访察,将流放的人全部杀死,宋哲宗说:朕遵循祖宗遗制,不曾杀戮大臣,释放他们不要治罪。 当时有种说法即蔡卞心、章惇口,凡是章惇所主张的人物,大多出于蔡卞,凡是绍圣以来窜逐诸臣,全部都是由蔡卞开口之后施行。 ===重修实录=== 绍圣年间,中央机构上疏皇帝,指责实录院前后所修先帝实录,其中很多都是道听途说,凭空捏造,只是想诋毁熙丰以来的政事。 章惇说:不仅很多材料是从传闻中得来的,即使有些材料是从臣僚家中取得的,也不可以相信。但竟敢根据传闻来修史,造假骗人的胆子也够大。 先帝盛德大业,卓越出千古之上,发扬休光,正在史策,而实录所记载,很多类似没有根据,请求验索审定,重行刊定,使后世研究审察,无所迷惑,宋哲宗诏从之。 章惇命蔡卞等人根据王安石的日录重修神宗实录。 安惇等人提出元佑初守旧派设诉理所,对变法期间因反对改革而被贬逐的守旧派官逐一审查平反并对有关的改革派官员进行贬逐。他们请求设看详诉理文字所对元佑初的诉理案件进行复查。 章惇未应,蔡卞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沉默不敢对,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重罪者千余人。 ===用人方针=== 章惇下令中外学官,不是治科、进士、上舍生而入官的人全部解除官职,解除所有凭借私人关系而任官之人的官职。章惇独相七年,从来不利用宰相的权利赠送官爵给自己的亲信。==艺术造诣== 章惇对自己的书法相当自负,自谓"墨禅"。 黄伯思评论章惇的书法说:"近百年来,书法家中惟有章惇能表达笔意,虽然精巧方面不如唐人,但笔势上超过了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像王羲之。" 元朝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评价道:"作书意象高古,莫年一以魏晋诸贤为则,此其正书,殊类王逸少(王羲之)。" 明朝赵顺《石墨镌华》云:"章子厚《草堂寺题记》用卧笔,间作渴笔游丝法,亦遒劲。" 章惇存世书迹有《草堂寺题记》石刻、《会稽尊候帖》,其《会稽尊候帖》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个人作品== 诗歌 《紫阁》《清明日赴玉津园宴》《游虎丘次韵》《和蒲宗孟游虎丘因书钱塘旧游》《句》《栽桐竹》《题李邦直蒙江初雪图》《楼观》 古文 《章子厚内制集》《元符敕令格式》《熙宁新定孝赠式》《熙宁新定服饰》《熙宁新定皇帝录令》《司农寺敕》《式》《熙宁将官敕》《导洛通汴记》《章申元九事》 书法 《草堂寺题记》《会稽尊侯贴》 ==人物评价==王夫之的评价:①章惇是功是过,清清楚楚,胡人为什么喜欢说他的不好,却从来不反思呢?你若以大义讨论,那么他的功不仅这而已。章惇故意遇到皇帝制造事端用来邀功,真心不够到这里。已经做完事情,因为他有功;既然有功,终究不可以成为罪。直到今天,他所建的州县,存在的仍然在眼里。他沿着设立,好像城步、天柱的许多城市繁密如棋子似地分布,看在眼里。但是他没有获得评定,异族侵略郡邑,也可以看到。谁安谁危,谁治谁乱,谁得谁失;征求许多事情,问许多思想,为什么遮盖呢?说他是个小人,那么功也是罪,是也是非,自古都是公正的议论,不能剥夺。他的功多,品行正直,仁爱非常大啊。 ②章惇经制湖北蛮夷,揣摩神宗用兵的想法而希望得到功赏,应被天下所反对,然而沣、沅、辰、靖这些地方,蛮人不再搅扰内地,而安化、靖州等州县,至今都是文治之地,和湖北湖南的其他县唇齿相依,他的功绩可以埋没吗?章惇的事还没有做完,而麻阳以西,沅溆以南,苗人不再收敛,至今还是祸患。住近蛮人的百姓,性命妻子,牛马粮食,都不能自保,那么章惇是有功还是有罪,就已经很明显了。为什么喜欢去找别人的错误,而自己不去反思呢?如果用大义来说,那他的功绩就不仅在此了。 梁启超的评价:《宋史》章惇的传中所讲大概就是这样。以此来看,足可以让他是奸臣吗?就拿他不肯把官位给自己的亲友一件事来说,他洁身自好的品格已经可以影响世俗了。哲宗死后与太后争论要立的人,最终也因此被贬出以至于死去。即使他主张所立的简王和申王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像徽宗这样荒淫无道的国君,最终使宋灭亡,这是世世代代人们所共同看到了。怎么知道不是章惇平时观察他这个人不适合做国家的君主而故意阻拦呢?即使不是这样,也不足以加罪给章惇。如果认为绍述在熙丰年间为奸,那么也是以奸上加奸罢了。最为世人所诋毁的,莫如驱逐元佑大臣和请求废宣仁太后这两件事。请求废除太后确实有罪,说到驱逐流放元佑的那些大臣,则又是以元佑间的大臣用来对待熙丰的方法来做的。如果元佑的那些人做的对,那章惇做的也对;如果章惇做的不对,那么元佑间的人所做也不对。议论者肯定要说:元佑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驱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驱逐君子。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是怎么来区分的?如果按私德来论,章惇的耿直,恐怕是元佑间的那些贤人比起来也是有愧的;如果按政见来论,我没有听说有用政见来判别君子和小人的。攻击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把奉行新法的人认作小人,那么奉行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责攻击新法的人为小人,他们之间能差多少呢? ==史料记载==脱脱等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毕沅 《续资治通鉴》 《辩诬论》 ==后世遗迹== 在郡学之南,积水弥数十亩傍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石林诗话》以为钱氏时广陵王元璙池馆,或云其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所作,既积土为山,因以潴水。 庆历间,苏舜钦子美得之,傍水作亭,曰沧浪。欧阳文忠公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钱。沧浪之名始。 子美死后屡易主,后为章申公家所有,广其故地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章氏并得之,既除地发其下,皆嵌空大石人,以为广陵王时所藏益,以增累其隙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 绍兴间,韩世忠统兵过吴,胁夺之,章氏献园,百口一朝骇散。 北宋宰相章惇的墓,位于浙江省长兴县九龙山,章惇的父母亦葬于九龙山,章惇的不少后裔也葬于此山,章惇墓属长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亲属成员==父亲:章俞,进士,苏州吴县主簿,职方郎中,太常少卿,银青光禄大夫。北宋年间,赠太师、陈国公。 弟弟:章恺,承奉郎,颍州沈邱县主簿,北宋年间,赠奉政大夫。 族兄:章楶,北宋名将,北宋年间,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 妻子:张氏。 长子:章择,进士,奉议大夫。 次子:章持,进士第十名,承奉郎。 三子:章授,进士,通奉大夫。 四子:章援,进士第五名,朝散大夫、校书郎,曾为父刺血上书,北宋年间,赠金紫光禄大夫。 孙子:章佃、章依、章仿、章儋、章倧、章侁、章俲、章仅、章亿、章杰。 曾孙:三十八人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