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理查德·M·尼克松

移除 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任内大事 ==
[[File:Nks1.jpg|缩略图|l左|[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8/8f/Nks1.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受总统艾森豪威尔之托出席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为了这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能拥有的一切。展馆内到处都是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用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尼克松和前苏联部长会议[[File:Nks1.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8/8f/Nks1.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劣的论战。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这就是著名的“厨房辩论”。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也成为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的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File:Nks2.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7/78/Nks2.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在尼克松的任期内,逐步将美国军队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越南的南部地区撤出。至此,这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使这个国家陷入危机的[越南战争]结束。
== 水门事件 ==
[[File:Nks2.jpg|缩略图|右|[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7/78/Nks2.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作为都败露了。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后来追究到“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中的官员们,一些政府官员先后辞职了。其他一些官员,包括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前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前内务部总顾问埃利希曼,由于极力掩盖这个事件而触犯了法律。尼克松则否认这个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强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实际上企图逃避调查的录音磁带,结果他不得不把磁带交了出来。
=== 晚年生活===
1974年辞职时的尼克松已61岁,一般而[[File:Nks5.gif|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a/a6/Nks5.gif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1974年辞职时的尼克松已61岁,一般而 言应该长期隐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这样,他要做一件看来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了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六次危机》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这期间,每年的6月17日——水门事件的纪念日,对尼克松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关卡,因为许多媒体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反思那段对尼克松来说极不光彩的日子,不断有新的录音资料公布出来,记者会在不同的场合发出攻击性的提问责难尼克松。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悔恨来求得公众的原谅,并用实际行动来等待时间的裁决。他的行为终于让美国人感动了,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动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1993年4月8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 [2] 因当时的中国政府怕引起外交事件,所以当时中国的媒体对此只做了有限的报道,这些报道一个也没有作为重点,更没有一个放在头条位置。尼克松曾在后来的谈话中对此表示过不满,但他已不是美国权力塔尖上的那个人,不满也只能不满了。后来这次访问被详细地记录在《冬天里的尼克松》一书里,对出访背景、访问行程、与谁谈过话、到过哪些地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多少弥补了尼克松的一点缺憾。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陪同尼克松的女助手莫尼卡·克罗利。莫尼卡之所以能成为尼克松晚年最得力、最亲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File:Nks6.jpe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b/b8/Nks6.jpe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感动的故事。、1989年5月,刚满20岁,就读于柯尔格特大学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议下读完了尼克松的新书《1999年:不战而胜》,其中的外交思想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马上写了一封长信寄给尼克松,信中表达了她的许多外交见解以及对尼克松的不同意见。
暑假过后,莫尼卡竟收到了尼克松的亲笔回信,对她的信大加称赞,并承诺在适当的时候与她当面讨论美国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约来到新泽西北部尼克松的办公室,和他就与美国有关的国际政治问题面谈了两个小时,从此这个比尼克松小56岁的美国女孩走进了尼克松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风去世。在尼克松最后的四年里,莫尼卡“成了他一个专职的知己和女友,成了他允许进入自己营造的避风港的少数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松到国内外旅行,准备研究和讲演的资料,与他一同讨论有关事件和他的思想、观点,“有时干脆同情地倾听他的诉说”,不仅帮助尼克松顺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后两部著作《只争朝夕》和《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后又独立完成了《记录外的尼克松》和《冬天里的尼克松》,使得尼克松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动、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 访问中国 ===
[[File:Nks6.jpeg|缩略图|右|[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b/b8/Nks6.jpe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主席决定和美国加强关系。而美国的新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遏制苏联力量,结束越战,也想与中国走得更近。
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送给美国人民。
[[File:Nks10.jpe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b/b3/Nks10.jpe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改变了冷战平衡,他在中国的胜利使人们淡忘了在越南发生的越来越悲哀的事件。
== 经济政策 ==
[[File:Nks10.jpeg|缩略图|左|[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b/b3/Nks10.jpe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 1971年8月到1974年4月尼克松政府为克服美国经济滞胀危机采取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60年代末70年代初,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是美国经济的三大严重问题。尼克松就任之初,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削减政府开支,但未能缓解通货膨胀,反而加剧了失业。
*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转向“新经济政策”,目的在于对外维持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它分四个阶段进行:
==== 访问深圳 ====
[[File:Nsk12.jpg|缩略图|右|[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1/19/Nsk12.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1993年4月8日,曾经历史性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向中国人民伸出友谊之手的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进行了最后一次访华之旅。期间,他兴致勃勃地访问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并于4月14日至15日到访深圳,并以此结束在华全部行程。
当时的国贸大厦是深圳速度、深圳奇迹的象征,是全国各地游客必去之处,也是深圳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姚伟志记得,国贸大厦的所见所闻让尼克松非常兴奋,从旋转餐厅下来,走到大厦的门口,他发现附近游玩的群众闻讯而来,在警戒线外好奇地观望不少人认出了尼克松,喊着他的名字向他挥手致意。
当时尼克松也激动起来,他突然大步向前,一脚踏上等候他的奔驰车,一手抓着车顶保持身体的平衡,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向围观的群众致意,引起一阵热烈的欢呼。是啊,他的举动就像个活泼的年轻人,根本看不出是个80岁的老人。保安人员都吓了一跳,赶紧过去保护他。过了好久,尼克松才肯下来坐进车里。这个小插曲,给姚伟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圳比我期望的还要  14 好14 日中午12点,时任深圳市长厉有为在富临大酒店会见尼克松一行。
尼克松在会见中表示,我来深圳前,看过深圳的许多照片,对深圳抱有很高的期望,看了这个城市,我感到
激动,事实上这个城市比我期望的还要好。我将向美国的商人们建议,如果要投资就来中国,把资金投向深圳。
尼克松的助手莫尼卡·克罗利在著作《冬天里的尼克松》里,详细记录了尼克松最后一次访华前前后后的许多细节。她在书中写道,应尼克松的要求,她收集了美国国会对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概括性评论、剪报和其他背景资料。1993年3月31日,尼克松把克罗利叫去,对中国自1978年以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等成就发表了不少感叹。他轻拍着一张纸说,“1992年,中国吸引了100亿美元的外资,这个数字与美国吸引的外资相同,这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很不错的!” [[File:Nsk12.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1/19/Nsk12.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据克罗利在书中的描述,尼克松于1993年4月11日说,“有两件事将使我载入史册:水门事件和对中国开放。”
虽然历经多次风波和坎坷,尼克松始终对中国人民抱有好感。他不止一次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最古老、最骄傲的文明国度。上世纪70年代,他促使中美关系解冻,为中国走向开放创造了国际条件。1989年,当中国再一次面临困难时,尼克松又回到中国,以现实主义的态度为中美关系的继续发展做出了努力。1993年的最后一次旅行,正如克罗利在书中透露的,“尼克松是要评价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在离开时为中国的进步而大为惊叹。”
在锦绣中华,尼克松不顾保安人员的劝阻,兴致勃勃地停下来和景区的演员或游客握手、交流,对于有人能够认出他、记得他表示开心。当年还是年轻小伙的姚伟志也是尼克松的崇拜者之一。他得知尼克松要来深圳,事先去香港采购了尼克松英文原版著作《竞技场上》,并顺利地要求到尼克松在书的扉页签名。
克罗利在书中写到:“人们对他的欣赏和尊敬,在国内已渐渐变弱,而中国人对他显示出来了。在中国那个温暖的一天......他是一个受尊敬、受聆听、被需要的人。他寻求尊敬,在中国他找到了。最后一次访华途中,尼克松还对她说,中国人感激他为中国开放做出了贡献,而我则为他们的欣赏而感激他们。” [2]
==== 个人著作 ====
剧情介绍:
 
影片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虽然也涉
[[File:Nks15.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a/a5/Nks15.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影片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虽然也涉 及到他的童年和早期从政的经历,但重点是在水门事件。当影片中一个女学生当面问总统:“为什么你作为总统制止不了越南战争?是不是因为这个制度?”尼克松似有所悟,他对手下人说:“她懂得我花了25年时间搞政治才懂得的事情……”编导者正是试图从这样的角度来塑造尼克松的形象:对所谓“野兽”的无可奈何,沉湎于过去而不能自拔,既脆弱又具有领袖的魅力,易受惊吓又十分强硬,总之,是个复杂的悲剧性的人物。本片由奥斯卡大导演奥利弗·斯通所执导,奥利弗·斯通曾导过《七月四日诞生》 [5] 、《刺杀肯尼迪》 [6] 等大家熟知的得奖佳片,《白宫风暴》则是他在1995年最新的作品,除了导演之外,深为国人所熟知的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及东尼奖影后琼安艾莲同片较劲,给爱看好片的朋友绝佳的视觉享受。本片荣获奥斯卡四项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及最佳电影配乐。
==視頻==
6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