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理查德·M·尼克松

增加 1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46年,美国即将进行中期选举,美国共和党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一位合适的候选人参选加利福尼亚州的12众议员选区,以击败该选区民主党人杰里·沃勒斯,然而共和党调查委员会始终未能寻找到一位合适的参选人,最终尼克松的母校惠蒂尔学院推荐了他们的校友尼克松,尼克松坦然接受了提名,他并在选战中一举以65586票击败了沃勒斯的49994票,当选美国国会众议员。
 
在任众议员期间,尼克松大力支持俄亥俄州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的各项提案,同时他还是[[马歇尔计划]]的坚定支持者,1948年,尼克松在选举中轻松连任。
 
1948年,尼克松作为众议员非美活动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希斯间谍案,他是该调查的坚定支持者,在有证据表明希斯无罪时,他要求委员会继续调查,也因此被视为是共和党保守派成员和麦卡锡主义的帮凶。
 
1949年,尼克松开始筹备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他计划击败民主党参议员谢尔登·唐尼以跻身参议院,在民主党人道格拉斯同样宣布竞选后,唐尼宣布退出,尼克松最终在1950年的中期选举中以高票击败道格拉斯,当选美国国会参议员。
从1951年开始,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地位开始摇摇欲坠,共和党不择手段的对其发动攻击,麦卡锡主义泛滥、朝鲜战争,特别是解职麦克阿瑟和1951年钢铁工人大罢工,都一次又一次打击了他。1952年3月,杜鲁门正式宣布不再试图竞选连任—尽管他仍然可以参选。
 与此同时,从195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北约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参 选,1952年3月,在得知杜鲁门已经决意不参选后,在新罕布什尔州州长舍曼·亚当斯的帮助下,艾森豪威尔宣布参选,他回到了美国,积极投入竞选活动,尽管罗伯特·阿尔方索·塔夫脱的呼声也很大,但所有人都希望—未来的共和党候选人应该是一位中间派,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中,艾森豪威尔以595票击败了罗伯特·塔夫脱的500票,顺利获得提名。 
由于是一位军人,艾森豪威尔对竞选搭档的挑选并无意见,于是在杜威—前两次总统选举的共和党候选人的建议下,艾森豪威尔决定挑选尼克松,尼克松决定同意。
 
然而,到了9月,开始有媒体大肆渲染尼克松拥有所谓的富豪基金会为其进行政治募捐,共和党高层建议尼克松亲自上电视解释,尼克松同意了,就在9月23日尼克松即将举行演讲时,他突然接到了杜威的电话,杜威表示艾森豪威尔的幕僚要求尼克松辞职,愤怒的尼克松挂断了电话,随即上台开始直播演讲。
 
他在演讲中公布了微薄的财产,还表示到目前唯一收到的
[[File:Nks4.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e/ed/Nks4.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礼物是别人寄给他女儿的一条狗,名叫跳棋,并表示无论如何,他们都将继续收养它,也因此,这篇演讲被称为跳棋演讲。
 
这篇演讲吸引了大约6000万美国人观看,也直接使得艾森豪威尔放弃了撤换尼克松的想法,并和他一起投入竞选。
 
在1952年11月4日的大选中,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取得的优势令人咂舌,他们夺取了除南方以外的所有州份,以3400万票和442张选举人票大败民主党伊利诺伊州州长阿德莱·史蒂文森,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和副总统。
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受总统艾森豪威尔之托出席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为了这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能拥有的一切。展馆内到处都是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用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尼克松和前苏联部长会议
[[File:Nks1.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8/8f/Nks1.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劣的论战。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这就是著名的“厨房辩论”。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也成为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的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File:Nks2.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7/78/Nks2.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在尼克松的任期内,逐步将美国军队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越南的南部地区撤出。至此,这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使这个国家陷入危机的[越南战争]结束。
[[File:Nks5.gif|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a/a6/Nks5.gif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言应该长期隐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这样,他要做一件看来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了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六次危机》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这期间,每年的6月17日——水门事件的纪念日,对尼克松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关卡,因为许多媒体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反思那段对尼克松来说极不光彩的日子,不断有新的录音资料公布出来,记者会在不同的场合发出攻击性的提问责难尼克松。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悔恨来求得公众的原谅,并用实际行动来等待时间的裁决。他的行为终于让美国人感动了,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动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1993年4月8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 [2] 因当时的中国政府怕引起外交事件,所以当时中国的媒体对此只做了有限的报道,这些报道一个也没有作为重点,更没有一个放在头条位置。尼克松曾在后来的谈话中对此表示过不满,但他已不是美国权力塔尖上的那个人,不满也只能不满了。后来这次访问被详细地记录在《冬天里的尼克松》一书里,对出访背景、访问行程、与谁谈过话、到过哪些地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多少弥补了尼克松的一点缺憾。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陪同尼克松的女助手莫尼卡·克罗利。莫尼卡之所以能成为尼克松晚年最得力、最亲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
[[File:Nks6.jpe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b/b8/Nks6.jpe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感动的故事。、1989年5月,刚满20岁,就读于柯尔格特大学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议下读完了尼克松的新书《1999年:不战而胜》,其中的外交思想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马上写了一封长信寄给尼克松,信中表达了她的许多外交见解以及对尼克松的不同意见。   暑假过后,莫尼卡竟收到了尼克松的亲笔回信,对她的信大加称赞,并承诺在适当的时候与她当面讨论美国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约来到新泽西北部尼克松的办公室,和他就与美国有关的国际政治问题面谈了两个小时,从此这个比尼克松小56岁的美国女孩走进了尼克松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风去世。在尼克松最后的四年里,莫尼卡“成了他一个专职的知己和女友,成了他允许进入自己营造的避风港的少数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松到国内外旅行,准备研究和讲演的资料,与他一同讨论有关事件和他的思想、观点,“有时干脆同情地倾听他的诉说”,不仅帮助尼克松顺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后两部著作《只争朝夕》和《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后又独立完成了《记录外的尼克松》和《冬天里的尼克松》,使得尼克松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动、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 访问中国 ===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主席决定和美国加强关系。而美国的新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遏制苏联力量,结束越战,也想与中国走得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东西方握手跨过1万6千英里和20年敌意之桥梁。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对此引用毛泽东的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时。”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总统。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
[[File:Nks7.jpe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0/00/Nks7.jpe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自古以来就中国的一部分。 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ref>[http://ah.people.com.cn/n/2015/1114/c358327-27095645-3.html 尼克松回忆录中与毛泽东最后一次见面谈了什么]</ref>
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送给美国人民。
 
[[File:Nks10.jpe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b/b3/Nks10.jpe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改变了冷战平衡,他在中国的胜利使人们淡忘了在越南发生的越来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访问中国,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 经济政策 ==
* 1971年8月到1974年4月尼克松政府为克服美国经济滞胀危机采取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60年代末70年代初,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是美国经济的三大严重问题。尼克松就任之初,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削减政府开支,但未能缓解通货膨胀,反而加剧了失业。*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转向“新经济政策”,目的在于对外维持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它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71.8.15-1971.11)冻结工资和物价,禁止外国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增收10%的进口附加税;* 第二阶段(1971.11-1972.12)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把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3%,工资增长率不得超过5.5%,同意将美元贬值7.89%,并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 第三、四阶段都以限制工资和物价增长率为目标。1973年又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贬值10%。*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的消亡,也是依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克服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双重危机的尝试。
==== 访问深圳 ====
1993年4月8日,曾经历史性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向中国人民伸出友谊之手的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进行了最后一次访华之旅。期间,他兴致勃勃地访问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并于4月14日至15日到访深圳,并以此结束在华全部行程。
 
当时距其于1972年2月开创的”破冰之旅”已有21年之久。这期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尼克松也曾多次访问中国。1993年4月的深圳之行,是他唯一一次访问深圳。一年后的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突发中风去世。于是,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就成为他在中国大陆的最后记忆。
当时尼克松也激动起来,他突然大步向前,一脚踏上等候他的奔驰车,一手抓着车顶保持身体的平衡,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向围观的群众致意,引起一阵热烈的欢呼。是啊,他的举动就像个活泼的年轻人,根本看不出是个80岁的老人。保安人员都吓了一跳,赶紧过去保护他。过了好久,尼克松才肯下来坐进车里。这个小插曲,给姚伟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圳比我期望的还要好
 
14日中午12点,时任深圳市长厉有为在富临大酒店会见尼克松一行。
 
尼克松在会见中表示,我来深圳前,看过深圳的许多照片,对深圳抱有很高的期望,看了这个城市,我感到
[[File:Nks8.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e/e1/Nks8.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激动,事实上这个城市比我期望的还要好。我将向美国的商人们建议,如果要投资就来中国,把资金投向深圳。
 
尼克松的助手莫尼卡·克罗利在著作《冬天里的尼克松》里,详细记录了尼克松最后一次访华前前后后的许多细节。她在书中写道,应尼克松的要求,她收集了美国国会对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概括性评论、剪报和其他背景资料。1993年3月31日,尼克松把克罗利叫去,对中国自1978年以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等成就发表了不少感叹。他轻拍着一张纸说,“1992年,中国吸引了100亿美元的外资,这个数字与美国吸引的外资相同,这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很不错的!”
 
[[File:Nsk12.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1/19/Nsk12.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据克罗利在书中的描述,尼克松于1993年4月11日说,“有两件事将使我载入史册:水门事件和对中国开放。”
 
虽然历经多次风波和坎坷,尼克松始终对中国人民抱有好感。他不止一次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最古老、最骄傲的文明国度。上世纪70年代,他促使中美关系解冻,为中国走向开放创造了国际条件。1989年,当中国再一次面临困难时,尼克松又回到中国,以现实主义的态度为中美关系的继续发展做出了努力。1993年的最后一次旅行,正如克罗利在书中透露的,“尼克松是要评价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在离开时为中国的进步而大为惊叹。”
 
那天下午,尼克松先后参观了博物馆、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锦绣中华景区。在博物馆参观时,他两次重复同一句话,“中国是一所学者们穷其一生都无法毕业的大学”,意指中国文化之浩瀚令人叹为观止。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尼克松已将这句话写入著作《竞技场上》(又译《角斗场上》)。
 
在锦绣中华,尼克松不顾保安人员的劝阻,兴致勃勃地停下来和景区的演员或游客握手、交流,对于有人能够认出他、记得他表示开心。当年还是年轻小伙的姚伟志也是尼克松的崇拜者之一。他得知尼克松要来深圳,事先去香港采购了尼克松英文原版著作《竞技场上》,并顺利地要求到尼克松在书的扉页签名。
 
克罗利在书中写到:“人们对他的欣赏和尊敬,在国内已渐渐变弱,而中国人对他显示出来了。在中国那个温暖的一天......他是一个受尊敬、受聆听、被需要的人。他寻求尊敬,在中国他找到了。最后一次访华途中,尼克松还对她说,中国人感激他为中国开放做出了贡献,而我则为他们的欣赏而感激他们。” [2]
==== 大事年表 ====
* 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 1934年获惠特尔学院学士学位。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士学位。* [[File:Nks.jpe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0/04/Nks.jpe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 1938年6月加入美国共和党。* 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 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 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9年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 1972年11月连任第47届总统。* 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康奈尔中心急救。
== 艺术形象 ==
* 《尼克松》* 英文名:Nixon* 中文名:《尼克松》* 别名:《惊世谎言尼克逊》* 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琼·艾伦Joan Allen)(鲍尔斯·布思Powers Boothe)(艾德·哈里斯Ed Harris)(鲍勃·霍斯金斯Bob Hoskins)(E·G·马歇尔E.G. Marshall)* [[File:Nks13.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a/a5/Nks13.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上映:1995年12月20日* 地区:美国* 对白:英语 普通话 俄语* 颜色:彩色/黑白* 声音: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时长:192min / USA:212* 类型:传记 剧情* 分级:美国:R冰岛:L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M智利:14丹麦:12芬兰:K-8 法国:U德国:12挪威:11葡萄牙:M/12新加坡:NC-16西班牙:13瑞典:11英国:15* 发行公司: Buena Vista Home Video(BVHV) 
剧情介绍:
 
影片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虽然也涉
[[File:Nks15.jpg|缩略图|left|[https://pediainside.com/images/a/a5/Nks15.jpg 原圖鏈結][圖片來源:網絡]]
==視頻==
 
周总理演讲 尼克松亲自为其脱下大衣
{{#evt:
6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