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0
次編輯
變更
杨炼
,無編輯摘要
'''杨炼''',当代著名诗人。 <ref>[1https://cul.qq.com/zt2014/shuyuan060/index.htm 诗人杨炼: 当先锋易 做后锋难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5-03-21] </ref>
1955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内地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 <ref>[2http://book.163.com/12/0412/11/7UST8HTL00924JMV.html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1杰出作家提名:杨炼],网易[引用日期2015-03-21] </ref> 现定居伦敦,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 人物经历 ==
'''创作年表'''
[[File:Yl03.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77ddee83b7b9b817.jpg 原图链接]]]
1978——1979年:《土地》,诗集。
2003——2004年:《艳诗》,短诗集。
2005——2009年:《叙事诗》,长诗。 <ref>[3http://culture.ifeng.com/niandaifang/special/yanglian/profile/detail_2014_02/27/34257419_1.shtml 诗人杨炼简介: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丰富],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3-21] </ref>
《无人称》,中英对照诗选,英国,Wellsweep出版社。
《面具与鳄鱼》,德文翻译诗选,德国DAAD丛书,Aufbau出版社。 [3]
1995年:《鬼话》,德文翻译散文集,瑞士苏黎世,Ammann出版社。
《幸福鬼魂手记》,法文翻译诗歌、散文集,法国巴黎,Caracteres出版社。
2011年:《叙事诗》,长诗,北京华夏出版社。 [4]
== 主要荣誉 ==
[[File:Yl02.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3bb7ce8d91e98333.jpg 原图链接]]]
1999年,获得意大利FLAIANO国际诗歌奖;同年他的诗集《大海停止之处》,获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英译诗集;
2012年,杨炼获得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任评审团主席的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Nonino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Prize 2012)。
2012年,获得德国柏林”超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奖金。 <ref>[5http://book.ifeng.com/shuxun/detail_2014_08/12/111123_0.shtml 朦胧诗代表人物之杨炼诗集《饕餮之问》出版],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3-21] </ref>
2013年,获天铎长诗奖。
2014年获卡普里国际诗歌奖。 <ref>[5http://book.ifeng.com/shuxun/detail_2014_08/12/111123_0.shtml 朦胧诗代表人物之杨炼诗集《饕餮之问》出版],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3-21] </ref>
== 写作风格 ==
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杨炼的代表作。 《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 《同心圆》更是取消了时间概念,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 <ref>[6http://news.cntv.cn/20120112/124650.shtml 诗人杨炼获诺尼诺文学奖],中国网络电视台[引用日期2015-03-21] </ref>
如果说,杨炼属于当代中国最早达成了诗的自觉、尝试建立自洽的个体诗学,并用以指导自身写作的诗人之一,那首先是因为他最早深切体验并透彻反思了母语现实和文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拓开一条决绝的向诗之路。“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独的漂泊之旅启程的时刻。
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到美国到德国再到英国,二十年来杨炼漂泊的足迹印遍了大半个世界,其要旨或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丰富。在他的身后,不断矗立起以他所钟爱的组诗形式构成的纸上建筑群。那是他的世界,一个足以与他走过的世界相对称的同样浩瀚,同样深邃,同样生生不息的汉语诗歌世界:《面具与鳄鱼》(1989)、《无人称》(1991)、《大海停止之处》(1992—1993)、《同心圆》(1994—1997)、《十六行诗》(1998—1999)、《幸福鬼魂手记》(2000)、《李河谷的诗》(2001—2002)等。 此外,他还以类组诗的结构创作了长篇散文《鬼话》(1990—1992,由16篇构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构成)、《骨灰瓮》(2000)、《月蚀的七个半夜》(2001,由7篇构成)等。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时期的二十余篇理论、批评文章,如同由一个看不见的中心(虚无的中心)兴发,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涟漪,构成了他创作自身的“同心圆”。“同心圆”既是他个体诗学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诗歌秩序图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语言临界点的方式。 [7]
== 人物评价 ==
——台湾:《现代诗》(郑愁予)
读杨炼这些作品,必须一句一句读,每一句都是完整的思维;必须一段一段读,每一段都是死里求生之後的刹那宁静。 ——台湾:《中国时报》( 林耀德 ) [8] 杨炼更独特的是他锤炼死亡的方式。他往往徘徊在奥古斯丁式的冥想和波德莱尔式的骇人意像之间,然后随着自己的流浪步调用第二人称经营“情节”,此所以《鬼话》有其叙述的整体性。冥想可以跨越时空。骇人意像则可以耳提面命——为自己,也为世人。……经过死亡洗礼,生命确实会变得更坚韧,一如经过虚构重写或改写,真实也会变得更真实。《鬼话》由个人写到历史,由散文写成小说,又把“诡话”倒转成真理,可见杨炼才情确非泛泛,可以归入当今大陆一流想像高手之林 ——台湾:《中时晚报》(李爽学)
== 杨炼更独特的是他锤炼死亡的方式。他往往徘徊在奥古斯丁式的冥想和波德莱尔式的骇人意像之间,然后随着自己的流浪步调用第二人称经营“情节”,此所以《鬼话》有其叙述的整体性。冥想可以跨越时空。骇人意像则可以耳提面命——为自己,也为世人。……经过死亡洗礼,生命确实会变得更坚韧,一如经过虚构重写或改写,真实也会变得更真实。《鬼话》由个人写到历史,由散文写成小说,又把“诡话”倒转成真理,可见杨炼才情确非泛泛,可以归入当今大陆一流想像高手之林 ——台湾:《中时晚报》(李爽学) [3]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