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2
次編輯
變更
九章·悲回风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九章·悲回风</big> ''' |- | File:2015313104637707.jp…”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九章·悲回风</big> '''
|-
|
[[File:2015313104637707.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503/2015313104637707.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4%B9%9D%E7%AB%A0%C2%B7%E6%82%B2%E5%9B%9E%E9%A3%8E&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3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九章·悲回风'''》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章》的最后一篇。此诗以首句命名,抒写作者遭受邪恶势力的打击、政治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哀。全诗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其次是多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郢都也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其传世作品保存在刘向辑集的《楚辞》中,主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作者,从汉代王逸以来历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屈原所作,但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如南宋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以此篇风格不似屈原而像宋玉、景差之作而怀疑此篇为伪作,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以语气不似屈原而提出疑问,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记》以此篇文字太奇而疑为伪作,后来陈钟凡《楚辞各篇作者考》、陆侃如与冯沅君《[[中国诗史]]》、刘永济《屈赋通笺》、谭介甫《屈赋新编》、胡念贻《屈原作品的真伪及其写作年代》也从各个角度认为此篇不是屈原所作。但他们质疑的理由一般是从语言、风格、文字、语气各个角度提出的,证据仍不够充足。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作于楚怀王及楚顷襄王时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陆侃如《屈原评传》认为是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放逐汉北时所作;第二种意见,林云铭《楚辞灯》、夏大霖《屈骚心印》、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是顷襄王六至七年(公元前293年至前292年)间作品;第三种意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是自沉汨罗的前一年秋天;第四种意见,王夫之《楚辞通释》、王闿运《楚辞释》认为是屈原自沉时所作,为屈原绝笔。根据篇中流露出的感情,大致可判定此诗是在自沉汨罗前不远之时所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以句首名篇,透露出作者欲负石自沉、永诀人世之意。全篇共分五段。从开头至“窃赋诗之所明”为第一段。因回风摇蕙的季节气候,联系对忠贤见斥的现实悲哀,指出君子始终是光明正大的,与万变其情的小人不同,同时表明了自己终不改悔的坚定胸怀。“悲回风”四句,前二句是说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后二句是说,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这是即景生情,托物起兴,钱澄之《庄屈合诂》说:“秋风起,蕙草先死;害气至,贤人先丧。”可谓得矣。“夫何彭咸”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臣彭咸的无限思念仰慕之情,并说,虽然天下之事万变,但真相怎么能够掩盖得了,虚伪哪能保持长久?“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鸟兽鸣以号群”、“鱼葺鳞以自别”是说物以类聚,不相杂厕。用以比喻君子和小人之不能共处。“草苴比而不芳”象征奸佞在朝,同恶相济。“蛟龙隐其文章”比喻贤人远引,文采不彰,两两相对,交错成文。下面二句先以苦菜与甜菜不能种在一起,亦喻贤人处乱世,虽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其芬芳的节操。“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私下写作此诗,来明白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从“惟佳人之独怀兮”至“昭彭咸之所闻”为第二段。写自己在放逐时感到十分孤单,但仍然爱国忧时,因此弄得心烦意乱。“惟佳人”四句,姜亮夫谓“言隐居伏处而独自思虑,无人知也”(《屈原赋校注》)。“涕泣交”八句王夫之释为“宵而不安于寝,旦而不怡于游,终不释于怀抱”(《楚辞通释》)。“糺思心”二句形容自己忧思之深切,这就像后世辛弃疾所谓“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也。“折若木”二句,上句说自己求神木以遮蔽日光,象征自己曾力求韬光养晦,下句说自己随着飘风的牵引。任从它把自己吹到哪里,意指心情之空虚。“存仿髴”二句接着形容自己极端愁苦,有时陷入不闻不问、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但有时又激动起来,心跳不止。“抚佩袵”二句意为勉强抑制自己的悲愁,茫无目的,踽踽而行。“岁曶曶”四句承“遂行”之后,写“行”中所见,时序迁流,众芳摇落,触目惊心,益深忧虑。“怜思心”四句言自己长愁的原因。“孤子唫”四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言思心既不可创伤,则惟存一死。”又引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所以然者,秦关不返,孤臣有故主之悲;南土投荒,放子无还家之日,此固交痛而不已者也。安得不为彭咸之所为乎?”
从“登石峦以远望兮”至“托彭咸之所居”为第三段。该段写自己生意已尽,死志已决。“登石峦”四句言自己登山远望,一片寂静。楚国本是个强国。上下本应忧勤警惕,奋发图强,然而此时既不见行动,呼之又不闻其反响,因此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愁郁郁”四句紧承上文,写登高远望后引起的愁肠寸结。“穆眇眇”四句紧承上文,意谓自己的心情有时愁思茫茫无边无际,有时则陷入空虚而无所著落的状态。叹声隐尚有可感,志纯竟不可为。“藐蔓蔓”两句,亦诉说自己的主观心情,言思入辽远,则渺渺漫漫不可度量,思入深微,则悠悠长长不可收束,“愁悄悄”两句言自己的神魂虽在高远处飞逝,却并无快乐。“凌大波”两句,表明忠臣直士只有一条路:效法古之贤人彭咸。屈原于是想乘着滚滚波涛,随风而流,到彭咸投水而死的地方去。
从“上高岩之峭岸兮”至“刻着志之无适”为第四段。该段设想自己死后。灵魂不灭,神游天地的情形,进而抒写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剖白自己光明正大、志洁行芳。“上高岩”四句,姜亮夫认为:“此言上依彭咸,初至高岩陖岸之间,继则更上而处于云气之杪顶,再上则至于玄冥之上;而舒摅其虹采,遂尔于俄顷之间,而上抚于天庭矣。此上升之事也。”(《屈原赋校注》)“吸湛露”四句,姜亮夫认为是从彭咸居后之事。以上八句写神游太空,极想像中壮丽、高洁、温暖之乐。但转侧之间突然惊醒,又起故国之思。“冯昆仑”四句写身宿风穴。风穴在昆仑,故醒后即依凭昆仑透过云雾而下瞰人寰。“纷容容”四句就心境立说,姜亮夫说:“此言己心烦乱,无复经纪,欲进则无所从,欲退则无所止也。”(《屈原赋校注》)“漂翻翻”四句,上两句仍写心境,心如两翼摇摇,翻飞飘浮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下两句言自昆仑下至江水,往来江上,神游故国而下观。“观炎气”四句,借炎气烟液等为喻述事物相因之理。天庭既不能久居,彭咸也不可终随,故下转为访问古代的贤人,“借光景”六句即言自己已下定决心,循着介子推、伯夷的足迹前进。
“曰”字以下至结尾为第五段。顾往悼来,表白决心,但决不轻于一死。“吾怨”二句谓怨恨往昔的希望落空,警惕来日可危。“浮江海”二句指伍子胥事。谓准备投水而死,追随子胥。“望大河之洲渚兮”四句承前“从子胥”而言,意思是说,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显示自己的处境,虽然死志已决,但就整个楚国言,未来的危机,也不是自己一死所能遽了的。故以“心絓结”二句作为全篇的终结。屈原在政治斗争过程中,虽然早已作了最后牺牲的思想准备,这种念头,也曾经常浮现,但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轻易付诸实施,可见此尚非绝命之词。
此篇写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全篇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作品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思理困惑,不知所释,忧伤悲怆,故有此篇之作。
此外,此篇语言上也有其特色。作品中有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相羊”“歔欷”“仿髴”“从容”“周流”“逍遥”“于邑”“踊跃”“婵媛”“委移”等等,随处可见。而叠字词的运用,更是接二连三,触目皆是,“嗟嗟”“凄凄”“曼曼”“惘惘”“曶曶”“冉冉”“眇眇”“默默”“郁郁”“戚戚”“芒芒”“蔓蔓”“緜緜”“悄悄”“冥冥”“雰雰”“礚礚”“汹汹”“容容”“洋洋”“翻翻”“遥遥”“潏潏”“悐悐”,总计共有二十四个,这些词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幽怨悲凉意境的形成,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名家点评'''==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此章言小人之盛,君子所忧,故托游天地之间,以泄愤懑。终沉汨罗,从子胥、申徒,以毕其志也。”
明代汪瑗《楚辞集解》:“此篇词气浑雄悲壮,骤而读之,虽若稠叠可厌,而熟读详玩之余,则旨意实各有攸归,条理脉络灿然明白,真作手也。尝闻之师曰:此篇议论幽眇,词调铿锵,体裁齐整。奇伟佚宕,如洪涛巨浪奔腾;涌涌舂撞,如汪洋大海之间。视之令人魂夺目炫,莫可端倪,非规规然从事于寻常笔墨蹊径间者,所可得而仿佛其万一也。”
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此篇继《怀沙》而作,于为彭咸之志,反复著明,几已死矣而卒不死,盖恐死不足以悟君,徒死无益,而尚幸其未死而悟,则又不如不死之为愈也。故原之于死,详矣。原死以五月五日,兹其隔年之秋也欤。<ref>[https://baike.sogou.com/v6811384.htm?fromTitle=%E4%B9%9D%E7%AB%A0%C2%B7%E6%82%B2%E5%9B%9E%E9%A3%8E 悲回风],搜狗2021.9.12,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九章·悲回风</big> '''
|-
|
[[File:2015313104637707.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503/2015313104637707.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4%B9%9D%E7%AB%A0%C2%B7%E6%82%B2%E5%9B%9E%E9%A3%8E&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3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九章·悲回风'''》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章》的最后一篇。此诗以首句命名,抒写作者遭受邪恶势力的打击、政治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哀。全诗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其次是多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郢都也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其传世作品保存在刘向辑集的《楚辞》中,主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作者,从汉代王逸以来历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屈原所作,但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如南宋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以此篇风格不似屈原而像宋玉、景差之作而怀疑此篇为伪作,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以语气不似屈原而提出疑问,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记》以此篇文字太奇而疑为伪作,后来陈钟凡《楚辞各篇作者考》、陆侃如与冯沅君《[[中国诗史]]》、刘永济《屈赋通笺》、谭介甫《屈赋新编》、胡念贻《屈原作品的真伪及其写作年代》也从各个角度认为此篇不是屈原所作。但他们质疑的理由一般是从语言、风格、文字、语气各个角度提出的,证据仍不够充足。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作于楚怀王及楚顷襄王时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陆侃如《屈原评传》认为是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放逐汉北时所作;第二种意见,林云铭《楚辞灯》、夏大霖《屈骚心印》、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是顷襄王六至七年(公元前293年至前292年)间作品;第三种意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是自沉汨罗的前一年秋天;第四种意见,王夫之《楚辞通释》、王闿运《楚辞释》认为是屈原自沉时所作,为屈原绝笔。根据篇中流露出的感情,大致可判定此诗是在自沉汨罗前不远之时所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以句首名篇,透露出作者欲负石自沉、永诀人世之意。全篇共分五段。从开头至“窃赋诗之所明”为第一段。因回风摇蕙的季节气候,联系对忠贤见斥的现实悲哀,指出君子始终是光明正大的,与万变其情的小人不同,同时表明了自己终不改悔的坚定胸怀。“悲回风”四句,前二句是说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后二句是说,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这是即景生情,托物起兴,钱澄之《庄屈合诂》说:“秋风起,蕙草先死;害气至,贤人先丧。”可谓得矣。“夫何彭咸”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臣彭咸的无限思念仰慕之情,并说,虽然天下之事万变,但真相怎么能够掩盖得了,虚伪哪能保持长久?“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鸟兽鸣以号群”、“鱼葺鳞以自别”是说物以类聚,不相杂厕。用以比喻君子和小人之不能共处。“草苴比而不芳”象征奸佞在朝,同恶相济。“蛟龙隐其文章”比喻贤人远引,文采不彰,两两相对,交错成文。下面二句先以苦菜与甜菜不能种在一起,亦喻贤人处乱世,虽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其芬芳的节操。“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私下写作此诗,来明白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从“惟佳人之独怀兮”至“昭彭咸之所闻”为第二段。写自己在放逐时感到十分孤单,但仍然爱国忧时,因此弄得心烦意乱。“惟佳人”四句,姜亮夫谓“言隐居伏处而独自思虑,无人知也”(《屈原赋校注》)。“涕泣交”八句王夫之释为“宵而不安于寝,旦而不怡于游,终不释于怀抱”(《楚辞通释》)。“糺思心”二句形容自己忧思之深切,这就像后世辛弃疾所谓“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也。“折若木”二句,上句说自己求神木以遮蔽日光,象征自己曾力求韬光养晦,下句说自己随着飘风的牵引。任从它把自己吹到哪里,意指心情之空虚。“存仿髴”二句接着形容自己极端愁苦,有时陷入不闻不问、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但有时又激动起来,心跳不止。“抚佩袵”二句意为勉强抑制自己的悲愁,茫无目的,踽踽而行。“岁曶曶”四句承“遂行”之后,写“行”中所见,时序迁流,众芳摇落,触目惊心,益深忧虑。“怜思心”四句言自己长愁的原因。“孤子唫”四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言思心既不可创伤,则惟存一死。”又引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所以然者,秦关不返,孤臣有故主之悲;南土投荒,放子无还家之日,此固交痛而不已者也。安得不为彭咸之所为乎?”
从“登石峦以远望兮”至“托彭咸之所居”为第三段。该段写自己生意已尽,死志已决。“登石峦”四句言自己登山远望,一片寂静。楚国本是个强国。上下本应忧勤警惕,奋发图强,然而此时既不见行动,呼之又不闻其反响,因此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愁郁郁”四句紧承上文,写登高远望后引起的愁肠寸结。“穆眇眇”四句紧承上文,意谓自己的心情有时愁思茫茫无边无际,有时则陷入空虚而无所著落的状态。叹声隐尚有可感,志纯竟不可为。“藐蔓蔓”两句,亦诉说自己的主观心情,言思入辽远,则渺渺漫漫不可度量,思入深微,则悠悠长长不可收束,“愁悄悄”两句言自己的神魂虽在高远处飞逝,却并无快乐。“凌大波”两句,表明忠臣直士只有一条路:效法古之贤人彭咸。屈原于是想乘着滚滚波涛,随风而流,到彭咸投水而死的地方去。
从“上高岩之峭岸兮”至“刻着志之无适”为第四段。该段设想自己死后。灵魂不灭,神游天地的情形,进而抒写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剖白自己光明正大、志洁行芳。“上高岩”四句,姜亮夫认为:“此言上依彭咸,初至高岩陖岸之间,继则更上而处于云气之杪顶,再上则至于玄冥之上;而舒摅其虹采,遂尔于俄顷之间,而上抚于天庭矣。此上升之事也。”(《屈原赋校注》)“吸湛露”四句,姜亮夫认为是从彭咸居后之事。以上八句写神游太空,极想像中壮丽、高洁、温暖之乐。但转侧之间突然惊醒,又起故国之思。“冯昆仑”四句写身宿风穴。风穴在昆仑,故醒后即依凭昆仑透过云雾而下瞰人寰。“纷容容”四句就心境立说,姜亮夫说:“此言己心烦乱,无复经纪,欲进则无所从,欲退则无所止也。”(《屈原赋校注》)“漂翻翻”四句,上两句仍写心境,心如两翼摇摇,翻飞飘浮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下两句言自昆仑下至江水,往来江上,神游故国而下观。“观炎气”四句,借炎气烟液等为喻述事物相因之理。天庭既不能久居,彭咸也不可终随,故下转为访问古代的贤人,“借光景”六句即言自己已下定决心,循着介子推、伯夷的足迹前进。
“曰”字以下至结尾为第五段。顾往悼来,表白决心,但决不轻于一死。“吾怨”二句谓怨恨往昔的希望落空,警惕来日可危。“浮江海”二句指伍子胥事。谓准备投水而死,追随子胥。“望大河之洲渚兮”四句承前“从子胥”而言,意思是说,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显示自己的处境,虽然死志已决,但就整个楚国言,未来的危机,也不是自己一死所能遽了的。故以“心絓结”二句作为全篇的终结。屈原在政治斗争过程中,虽然早已作了最后牺牲的思想准备,这种念头,也曾经常浮现,但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轻易付诸实施,可见此尚非绝命之词。
此篇写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全篇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作品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思理困惑,不知所释,忧伤悲怆,故有此篇之作。
此外,此篇语言上也有其特色。作品中有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相羊”“歔欷”“仿髴”“从容”“周流”“逍遥”“于邑”“踊跃”“婵媛”“委移”等等,随处可见。而叠字词的运用,更是接二连三,触目皆是,“嗟嗟”“凄凄”“曼曼”“惘惘”“曶曶”“冉冉”“眇眇”“默默”“郁郁”“戚戚”“芒芒”“蔓蔓”“緜緜”“悄悄”“冥冥”“雰雰”“礚礚”“汹汹”“容容”“洋洋”“翻翻”“遥遥”“潏潏”“悐悐”,总计共有二十四个,这些词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幽怨悲凉意境的形成,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名家点评'''==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此章言小人之盛,君子所忧,故托游天地之间,以泄愤懑。终沉汨罗,从子胥、申徒,以毕其志也。”
明代汪瑗《楚辞集解》:“此篇词气浑雄悲壮,骤而读之,虽若稠叠可厌,而熟读详玩之余,则旨意实各有攸归,条理脉络灿然明白,真作手也。尝闻之师曰:此篇议论幽眇,词调铿锵,体裁齐整。奇伟佚宕,如洪涛巨浪奔腾;涌涌舂撞,如汪洋大海之间。视之令人魂夺目炫,莫可端倪,非规规然从事于寻常笔墨蹊径间者,所可得而仿佛其万一也。”
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此篇继《怀沙》而作,于为彭咸之志,反复著明,几已死矣而卒不死,盖恐死不足以悟君,徒死无益,而尚幸其未死而悟,则又不如不死之为愈也。故原之于死,详矣。原死以五月五日,兹其隔年之秋也欤。<ref>[https://baike.sogou.com/v6811384.htm?fromTitle=%E4%B9%9D%E7%AB%A0%C2%B7%E6%82%B2%E5%9B%9E%E9%A3%8E 悲回风],搜狗2021.9.12,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