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拟古九首

增加 8,452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 《拟古九首》</big> ''' |- | File:Taoyuanming.jpg|缩略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 《拟古九首》</big> '''

|-

| [[File:Taoyuanming.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90622213831-379707526_jpeg_352_468_30763.jpg/800 原圖鏈接]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90622213831-379707526_jpeg_352_468_30763.jpg/800 《拟古九首》]]]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拟古九首》

作 者:
陶渊明

创作年代:
魏晋

文学体裁:
诗词
|}
'''《拟古九首》'''是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诗词原文==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其主要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ref>[http://www.yanchengdj.com/renwu/6728.html 陶渊明],历史记</ref>。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陶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渊明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陶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陶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陶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陶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陶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陶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陶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陶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陶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ref>[http://guoxue.httpcn.com/authors/CQILUY.shtml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汉程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3,8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