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95
次編輯
變更
五停心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五停心观</big> ''' |- | File:81a05f656a57409f91ae83f1827fe6c6.…”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五停心观</big> '''
|-
|
[[File:81a05f656a57409f91ae83f1827fe6c6.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22/81a05f656a57409f91ae83f1827fe6c6.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49395004_100243625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须有五种观法,亦即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 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
=='''目录'''==
'''释义一'''
'''释义二'''
'''词语由来'''
'''相关释义'''<ref>[https://weixin.sogou.com/weixin?query=五停心观&ie=utf8&type=2&sourceid=weixinvr 五停心观],搜狗, 2018-05-14</ref>
=='''释义一'''==
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梵语lobha)。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梵语pratigha)。
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空无自性,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梵语moha)。
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梵语karmavarana)。
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等,以得正定,停止散乱之心。(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释义二'''==
息止惑障之五种观法。或云: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即:
1.不净观:乃多贪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不净而息止贪欲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四贪。
2.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乃多嗔众生,观想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
3.缘起观:又云因缘观、观缘观。乃观想顺逆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
4.界分别观:又云界方便观、析界观、分析观、无我观,乃观想十八界等诸法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方便,故称界方便观。
5.数息观:又云安那般那观、持息念。即计数自己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众生所依止之修持为旨趣。
另‘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而与其他四观合称五门禅。所谓念佛观,即念应身、报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对治昏沉暗塞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种障。
=='''词语由来'''==
佛教故事,有一个人得了癞病,全身长满了恶疮,溃烂流脓,苦不堪言。一天,经过一处长满茅草芦荻的园林,被草尖所刺,痛彻心肺,于是生起瞋恨心,对着园林破口大骂。
佛陀正好游化经过,看到这个情景,对随行的弟子说:「你们觉得这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很愚痴可笑?」
弟子齐声回答:「是的!佛陀!草木本无心,怎么可以因为身体的病痛而迁怒这些花草树木呢?」
佛陀说:「对的!这个人因为身体上的病痛而起瞋恨心,说明他不只是身体上有病,就是他的心也病得不轻啊!」
佛陀接着又说:「比丘们!有一些人见到美色,闻到香味,听到好话,尝到甜的滋味,心里就起贪着;相反的,遇到不顺己意的境界,就起瞋恨心,这种情形就跟身上长疮的人一样,可以说身心都生病了。」
弟子问:「像这样的人,佛陀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治呢?」
佛陀于是为弟子说示对治贪瞋痴惑障的五种修行法门: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观对治瞋恚,以缘起观对治愚痴,以念佛观对治我执,以数息观对治散乱。以上五种修行法,称为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就是对治心理烦恼的五种方法,以五种正念来降伏五种妄念,勘破烦恼的虚妄性,对境不起迷惑,譬如长了恶疮的人,如果能了解草木本自无心,就不会愚痴迁怒无情众生。
=='''相关释义'''==
《心地观经》说:「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诸法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心受大苦故。」恶行因烦恼而起,烦恼由妄心所造,因此,学佛修行,就是要正本清源,以各种方法将虚妄的心识清除净尽。
然而,药之良窳,贵在应病予药;修行也是如此,种种法门,各有千秋,重在运用得当。当我们使用五停心观时,除了一一对治不同的心病以外,还需要懂得灵活运用,对多种病况应该采取兼治之法,病症改变时,必须改转另外一种方法治疗。例如贪爱和瞋恚都很重的人,应兼修不净与慈心二观,否则只用一种观法,仅能偏治一病,往往使得另一边的过失更加严重,徒劳无功。贪心重的人修习不净观成熟后,往往厌恶外境,因而生起瞋心,这时,就要转修慈心观,才能对症下药,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增加瞋病,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资料'''==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五停心观</big> '''
|-
|
[[File:81a05f656a57409f91ae83f1827fe6c6.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22/81a05f656a57409f91ae83f1827fe6c6.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49395004_100243625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须有五种观法,亦即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 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
=='''目录'''==
'''释义一'''
'''释义二'''
'''词语由来'''
'''相关释义'''<ref>[https://weixin.sogou.com/weixin?query=五停心观&ie=utf8&type=2&sourceid=weixinvr 五停心观],搜狗, 2018-05-14</ref>
=='''释义一'''==
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梵语lobha)。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梵语pratigha)。
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空无自性,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梵语moha)。
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梵语karmavarana)。
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等,以得正定,停止散乱之心。(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释义二'''==
息止惑障之五种观法。或云: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即:
1.不净观:乃多贪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不净而息止贪欲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四贪。
2.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乃多嗔众生,观想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
3.缘起观:又云因缘观、观缘观。乃观想顺逆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
4.界分别观:又云界方便观、析界观、分析观、无我观,乃观想十八界等诸法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方便,故称界方便观。
5.数息观:又云安那般那观、持息念。即计数自己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众生所依止之修持为旨趣。
另‘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而与其他四观合称五门禅。所谓念佛观,即念应身、报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对治昏沉暗塞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种障。
=='''词语由来'''==
佛教故事,有一个人得了癞病,全身长满了恶疮,溃烂流脓,苦不堪言。一天,经过一处长满茅草芦荻的园林,被草尖所刺,痛彻心肺,于是生起瞋恨心,对着园林破口大骂。
佛陀正好游化经过,看到这个情景,对随行的弟子说:「你们觉得这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很愚痴可笑?」
弟子齐声回答:「是的!佛陀!草木本无心,怎么可以因为身体的病痛而迁怒这些花草树木呢?」
佛陀说:「对的!这个人因为身体上的病痛而起瞋恨心,说明他不只是身体上有病,就是他的心也病得不轻啊!」
佛陀接着又说:「比丘们!有一些人见到美色,闻到香味,听到好话,尝到甜的滋味,心里就起贪着;相反的,遇到不顺己意的境界,就起瞋恨心,这种情形就跟身上长疮的人一样,可以说身心都生病了。」
弟子问:「像这样的人,佛陀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治呢?」
佛陀于是为弟子说示对治贪瞋痴惑障的五种修行法门: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观对治瞋恚,以缘起观对治愚痴,以念佛观对治我执,以数息观对治散乱。以上五种修行法,称为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就是对治心理烦恼的五种方法,以五种正念来降伏五种妄念,勘破烦恼的虚妄性,对境不起迷惑,譬如长了恶疮的人,如果能了解草木本自无心,就不会愚痴迁怒无情众生。
=='''相关释义'''==
《心地观经》说:「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诸法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心受大苦故。」恶行因烦恼而起,烦恼由妄心所造,因此,学佛修行,就是要正本清源,以各种方法将虚妄的心识清除净尽。
然而,药之良窳,贵在应病予药;修行也是如此,种种法门,各有千秋,重在运用得当。当我们使用五停心观时,除了一一对治不同的心病以外,还需要懂得灵活运用,对多种病况应该采取兼治之法,病症改变时,必须改转另外一种方法治疗。例如贪爱和瞋恚都很重的人,应兼修不净与慈心二观,否则只用一种观法,仅能偏治一病,往往使得另一边的过失更加严重,徒劳无功。贪心重的人修习不净观成熟后,往往厌恶外境,因而生起瞋心,这时,就要转修慈心观,才能对症下药,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增加瞋病,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资料'''==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