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崔嵬

增加 7,725 位元組, 5 年前
内容扩充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崔嵬 (导演、编剧、演员)|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霍霍 看图王.jpg|缩略图|center |[http://pic.baike.soso.com/p/20140626/20140626111250-458612034.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 来自搜狗图片]]]
| 出生地点 =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籍 = 中国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9|02|07|1912|10|04}}
| 别名 = 崔景文(原名)、崔微晖、崔浚
| 职业 = 导演 、编剧 、演员
| 知名作品 = 红旗谱、青春之歌、小兵张嘎
}}
'''崔嵬'''(1912年10月4日—1979年2月7日),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 1959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 [[ 《青春之歌》 ]] 。1960年,与陈怀皑联合执导戏曲电影《杨门女将》,该片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红旗谱》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63年,执导抗日电影《小兵张嘎》 ,该片获得第2届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 1979年2月7日,崔嵬因肝癌在北京逝世   == 人物生平 == 1930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编剧。翌年回青岛,组织〖海鸥剧社〗,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示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  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旋因国民党迫害逃往北平,曾在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  1935年到上海,加入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等团体,创作演出反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剧《工人之家》等,并在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宣传抗日救亡。  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演出,后加入救亡演剧一队。 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办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领导火线剧社,创作演出《参加八路军》、《三个游击队员的故事》等。解放战争期间随军南下。  1938年奔赴延安,任教于延安鲁艺戏剧系。  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中南文化局局长等职。  1950年创办中南文艺学院。  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55年在故事片[[《宋景诗》]]中扮演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  1956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和导演。是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2年因在影片[[《红旗谱》]]中饰演主角朱老忠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导演影片十余部,[[《小兵张嘎》]]于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于1962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成长经历== 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随父逃荒青岛,12岁去青岛烟草公司当童工。后在亲友资助下得以求学。 他喜爱文艺,在青岛礼贤中学学习时,阅读了许多进步文艺书刊,从而启迪了革命思想和对进步文艺的追求,1927年,因抗议当局杀害共产党人;写打油诗反对国民党、用“打牙调”唱国民党“国 歌”,被开除学籍。后转入青州中学,又因写《农村生活一瞥》一文,揭露地主勾结土匪鱼肉乡里,被驱逐出境。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翌年回青岛,1932年参加左联并组织海鸥剧社,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露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又因演出进步戏剧遭到当局缉捕。后旋因国民党迫害逃往北平,1933年夏,化名崔浚考入北平民国大学,继续从事戏剧活动。 1935年到上海,先后参加左联领导的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组织创作演出了反 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剧《工人之家》、《这是厂里的规矩》、《流产》等,1936年改编并主演了著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并在各地演出,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东前线慰问演出,编写了话剧《察东之夜》、儿童剧《墙》。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奔赴西北各地,创作演出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话剧《张家店》、《顺民》、《八百壮士》、《保卫芦沟桥》等。 1938年2月,应中共中央宣传部之邀,参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在该院戏剧系任教,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参加演出了《人命贩子》、《流寇队长》、《蓝包袱》等。 1939年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领导火线剧社,创作演出《参加八路军》、《三个 游击队员的故事》、《矿工队》、《黄鼠狼给鸡拜年》、《灯蛾记》等。1942年调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长,参加冀中反扫荡斗争,创作了《战斗生产》、《英雄立功记》、《反敌伪合流》、《军民合作打老蒋》、《十六条枪》等话剧,改编京剧《岳飞之死》、《哭祖庙》、《苏州城》等。 1948年随军南下。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1950年创办中南文艺学院。1953年任中南文 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其间编写了话剧《是假见不得真》、《对症下药》和京剧《东平府》等剧目。 1954年应邀拍摄电影《宋景诗》,成功地塑造了起义农民领袖宋景诗的英雄形象。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导演,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了 《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红花》、《红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剧片。他主演的影片,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溶进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在镜头的角度和运动方面,采取中国写意画的构图,虚实相间,镜头的分切,既符合戏曲音乐的节奏,又发挥电影的时空特征,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充满激情,生活气息浓厚,线条粗犷,感情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好评。 他在《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中饰演的角色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既激情洋溢,又朴实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导演的影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在环境的渲染上,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人物刻画上,既善于表现强烈的戏剧动作,又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青春之歌》中这一风格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导演的《小兵张嘎》,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 味,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洲》等戏曲艺术片。  导演崔嵬在[[《老兵新传》]]中饰战场长(右) 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造谐,将不同角色,不同个性的角色与自身豪迈的气质,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得天独厚,可遇不可求的中国气势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他是中国电 影、戏剧史上的一员巨匠,他描绘了中国电影画廊中最辉煌的历史。  崔嵬是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他导演的故事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他导演的戏曲片既符合戏曲音乐的节奏,又发挥电影的时空特征,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崔嵬也是卓越的革命文艺活动家,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是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领导小组成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9年2月因肝癌在北京逝世。 ==获奖记录== 1962年因[[《红旗谱》]]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62年因[[《杨门女将》]]获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1980年因[[《小兵张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活动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
22,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