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一切如来,亦皆随喜.png|thumb|350px|right|[https://image.16pic.com/00/37/60/16pic_3760065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原图链接][https://www.16pi…”
[[File:一切如来,亦皆随喜.png|thumb|350px|right|[https://image.16pic.com/00/37/60/16pic_3760065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原图链接][https://www.16pic.com/sucai/tupian_%E6%96%87%E6%AE%8A%E8%8F%A9%E8%90%A8_0-0-0-0-0-0-0-down-0_19.html 图片来自六图网]]]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人家行善,你说人家的不是,这伤害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这世间的善心,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作恶!不是别人有企图,而是你的心里有邪念。所以,佛说“随喜”也是有功德的,其实随喜更是一种社会公德
== 原文 ==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四十二章经》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儿草种吧!好难看呐!”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老和尚看到小和尚在荒地上种出清嫩的草苗,就“随喜”了!那么什么是“随喜”呢?随喜是佛教里面的说法,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
我们经常看到人家结婚了,亲朋好友一大堆,大家都很高兴。你只是个路人,看到别人开心,你也替人家开心一下,送个祝福,这就“随喜”了,其实很简单,也很有意义。人家很高兴,主动传染一下,自己很开心,还有功德收获,何乐而不为?
“随喜”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理念,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行善,更要喜善。看到人家做好事,就过去搭把手,或者鼓励一下,支持一下,人家会感激你,你心里也很舒服,大家一团和气,我们的生活不就更美好了么?
现在有很多人,看到人家做点儿事情就说长道短的。“汶川大地震”举国震动,大家都纷纷献爱心,有的人捐得多一点儿,有的人捐得少一点儿;有的人捐出了自己的积蓄都没说什么,有的人一分钱没有捐,还在那里说长道短——某某捐款是为了自己扬名,以某某的身份捐那么点儿钱太少了……
人家行善,你说人家的不是,这伤害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这世间的善心,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作恶!不是别人有企图,而是你的心里有邪念。所以,佛说“随喜”也是有功德的,其实随喜更是一种社会公德。
“随喜”而喜,和别人分享善,分享喜,自己也会活得很开心。<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31111.html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人家行善,你说人家的不是,这伤害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这世间的善心,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作恶!不是别人有企图,而是你的心里有邪念。所以,佛说“随喜”也是有功德的,其实随喜更是一种社会公德
== 原文 ==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四十二章经》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儿草种吧!好难看呐!”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老和尚看到小和尚在荒地上种出清嫩的草苗,就“随喜”了!那么什么是“随喜”呢?随喜是佛教里面的说法,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
我们经常看到人家结婚了,亲朋好友一大堆,大家都很高兴。你只是个路人,看到别人开心,你也替人家开心一下,送个祝福,这就“随喜”了,其实很简单,也很有意义。人家很高兴,主动传染一下,自己很开心,还有功德收获,何乐而不为?
“随喜”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理念,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行善,更要喜善。看到人家做好事,就过去搭把手,或者鼓励一下,支持一下,人家会感激你,你心里也很舒服,大家一团和气,我们的生活不就更美好了么?
现在有很多人,看到人家做点儿事情就说长道短的。“汶川大地震”举国震动,大家都纷纷献爱心,有的人捐得多一点儿,有的人捐得少一点儿;有的人捐出了自己的积蓄都没说什么,有的人一分钱没有捐,还在那里说长道短——某某捐款是为了自己扬名,以某某的身份捐那么点儿钱太少了……
人家行善,你说人家的不是,这伤害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这世间的善心,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作恶!不是别人有企图,而是你的心里有邪念。所以,佛说“随喜”也是有功德的,其实随喜更是一种社会公德。
“随喜”而喜,和别人分享善,分享喜,自己也会活得很开心。<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31111.html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