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介孚

增加 7,45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周介孚| 外文名 = Jiefu Zhou| 图像 = [[File:周介孚.jpg|缩略图|center|[http://s4.sinaimg.cn/large/003F2C28gy6QLmIeZ0L73&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7f6f73c0102vnni.html 来自搜狗]]]| 图像说明 = 周介孚(|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838|01|22}} | 出生地点 = 中国浙江绍兴|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04|07|1838|01|22}} | 国籍 = 中国| 别名 = 介孚公 | 职业 = 任翰林院庶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big>周介孚</big>''',周介孚(1838-1904) 鲁迅祖父 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封建士大夫 名致福, 后改 名福清,字震生, 又字 介孚,号梅仙 ,以字介孚行世。是鲁迅的祖父 生于 浙江绍兴 生于1838年1月22日,1867 二十九岁(1867 )考 中举人 ,1871 ,三十三岁(1871 )考中 进士, 先后任 钦点为 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散馆”,奉旨任 江西金溪知县 。于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 人物简介 ==周介孚,是鲁迅爷爷周福清的字。少年时代的鲁迅,曾因家庭生活的变故,而饱受人情冷暖 内阁 世态炎凉。他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自叙传略 回忆:其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这“很大的变故”,指的就是他的祖父周介孚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的科场舞弊案。光绪帝亲颁谕旨,判周介孚“斩监候,秋后处决”。第二年秋审,减刑为“牢固监禁”。关在杭州监狱,前后历时8年,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获准释放
1893 这起震惊朝野的江南科场舞弊案,使周家急速败落。周介孚出狱3 就去世了。儿子周用吉(字伯宜,鲁迅父亲)不仅没当上举人,连秀才功名也被参革。伤感和耻辱,致使他35岁就早早地死去。由于这桩科场案,周家从小康跌入困顿,十几岁的鲁迅先是随母下乡避难,到 间“为乞食者”,后来则“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呐喊•自序》)。自幼体验着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冷酷,这人生跌荡和坎坷,影响了一代历史名人鲁迅的少年 活乃至性情人格的形成。== 人物经历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人称“介孚公”。同治辛未年(公元1871年),在他37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授官职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得到一个机会外放,到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周福清的脾气很不好,喜欢骂人。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子侄孙儿.都被他骂遍。他骂老佛爷是“昏太后”,骂皇帝是“呆子”,骂夫人是“王八蛋”。骂鲁迅兄弟三人是“乌大菱壳”。 “乌大菱壳”,就是垃圾的意思,引申下去,就是废物。但据我所判断,周介孚尽管脾气不好,但骂太后、骂皇帝这等犯上''之事,恐怕应当是他在历经贬官,尤其是 科场 行贿 舞弊 发,锒铛入獄,家道中落,从牢獄归家后,发泄心头的恶气所为。翰林外放任知县,俗称“老虎班”。就象后世的''下派干部''那般,在忠于朝庭、业务素质等诸方面,自然是过“硬”的。周介孚若碰到一位知人善任的上司 必定前途无量、大有可为。但他碰上的上司,偏偏是两江总督沈葆桢。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多受岳父的教诲,精于吏事、严于治官。而周介孚素来言语刻薄,多少有些愤世嫉俗。严谨整肃、刚正不阿的沈葆桢,对这样的下属,自然不会给好果子吃。 光绪 皇帝钦 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1878年2月25日),沈葆桢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特参不职之州县等官,以肃纪纲”。内有上到正五品的同知、知州,下到不入流的典史,包括周福清,共12名属员。沈葆桢给其中9人的考语,分别是“声名狼藉”、”心地巧猾”、 “操守平常”、“既愚且诈”、“品行卑污”、“声名甚劣”、“性好招摇”、“溺于嗜好”、“性情躁妄”,建议朝廷即行革职;另2人“识昏才庸”和“年衰气惰”,请旨勒令休致;唯独给周介孚的考语是:“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考语有褒有贬,故处分最轻。沈葆桢只是请旨“归部改选教职”,摘掉了他金溪县七品知县的顶戴花翎。 知县改选教职.按当时的规定,只能在到任半年之内办理。周介孚已经做了3年的金溪知县,早已过了半年的期限,不符合规定,只能按例以原品休致,即辞官退职。好在吏部对于他的处理手下留情:“该员如情愿引见,应令该督等给咨赴部。” 一年后,在江西巡抚李文敏引荐下,周介孚再次进京,化钱去捐了个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是从七品的官职,做些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类的工作,经过一 年限,可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充任军机处章京。这对周福清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虽然在做京官,但内阁中书的俸禄并不多。据周作人回忆,“介孚公在京里做京官,虽说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可想而知,周福清在京城做官10年.实际日子清苦,直到他母亲去世才得以“丁忧” "斩监候" 名回家。嗣后,就发生了为儿子考取功名 去向当年与他同年中进士、主持浙江乡试的正考官殷如璋''通关节''的那场科场舞弊案。 周介孚 的元配夫人姓孙,也是绍兴人。周与孙氏育有一女一子,女周德、子周伯宜。周伯宜就是鲁迅三兄弟的父亲。1864年,孙氏病逝。鲁迅父亲周伯宜才刚刚10岁。周福清后来续娶了蒋氏(蒋菊香)。但周福清与蒋氏关系并不好.对这个妻子没什么感情。后来,又 此坐 为一件事心生厌恶。他厌恶蒋氏,据说跟太平军有关。太平军打进绍兴时,乡民四下逃难。周家也不例外,举家逃避乡下。半道上,蒋氏被洪流般的逃难队伍冲散了,和家人断 八年牢。1901 联系。事后,她虽然被找了回来,但那段独自在外的经历说不清道不明,又无人为她作证。周福清固执地怀疑妻子是被太平军掳去了。一个 轻女人, ''长毛''掳去,会发生什么事?明摆着的嘛。面对一个''失了名节''的妻子,他后来又娶了一房姨太太潘氏,蒋氏就成了名义上的正妻。周介孚早已不把她 在眼里,每晚都睡在姨太太的房里。在娶潘氏之前,周介孚还有过薛氏、章氏两房姨太太。薛氏死得早,章氏叫章秀菊,她为周福清育有一子周伯升。潘氏叫潘大风,是周福清买来的,比他小三十一岁,是典型的老夫少妻。周介孚买她,主要是想让她照顾那死了娘的小儿子周伯升。奇怪的是,虽然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怎么样。但潘大风却是仅有的周福清从来没有骂过的几个人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7月13日,周介孚去世时,长子伯宜已先他离开人世,长孙则远在日本读书。由于家境早已败落,他的随葬品只是几个图章和一些信件,送葬的人很少,葬仪也很冷清。周介孚死后,潘大风便离开了周 ,1904年1月逝 。他去世这年,日俄战争爆发;次年,清庭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再过一年,长孙鲁迅通过日俄战争认识了个道理:中国人需要医治的是灵魂而不是身体,于是毅然弃医学文。...... 令介孚公无法料到的是,在他去 多年后,曾被他骂为 “乌大菱壳”的三个孙子,最后都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名人
1,9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