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锡爵

移除 6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锡爵
| 圖像 = [[ |center|[http://pic5.nipic.com/20100111/4125101_111120055643_2.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29年12月28日
5月11日,大陆再次以民航局名义致电华航,重申这是纯属两个民航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还明确表示,如果到北京觉得不方便,也可以提出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来商量。
"台湾方面对此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于5月13日,通过香港太古集团常务董事姚刚先生向大陆方传话,表示愿意派人与大陆方在香港商谈。" [[ 杨斯德 ]] 说。
杨斯德一行于5月15日上午抵达香港,随后与台方展开了四次会谈。根据中央的决定,除了强烈要求在大陆定居的王锡爵,其他人、机、物送还给台湾,这样的决定引起世人瞩目,受到了海内外普遍赞誉。台湾党政内部以及台湾舆论也纷纷质疑"三不"政策,提出应该允许老兵回家探亲。
香港《广角镜》杂志发表一位台湾老兵的文章:"30多年前,数以百万计的大陆各省人士,自愿或被迫地随国民党来台湾,多少家庭破碎,多少骨肉分离!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懔于严厉的禁制,我们将人性中最大的需求,压在心灵最深处,只在深夜梦回之时,放枕痛哭!多少人等不及见到家人,客死[[台湾]],饮恨终身!谁无父母子女?谁无兄弟姐妹?从少年步人中年,从中年迈向老年,这样的等待到底还要持续多久?难道只有用这种非正常方式,才能和亲人见上一面吗?"
香港《中报》发表社论《 [[ 通向历史的转折点 ]] 》一文认为,"从不接触到接触,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台湾舆论认为,"谈判有益,有建设性。""华航、中航虽然动机不同,但在香港举行会谈,标志着海峡两岸30多年的隔绝被打破,两岸首次面对面地谈判,这是一个突破,引起世人瞩目。"台湾各界人士反响强烈,台"立法委员"谢学贤在向台湾"行政院"提出书面质询中说,货机机长王锡爵说他飞到大陆是为了探望高龄老父。因此,出现这个事件,是台湾当局禁止民众回大陆故乡探亲造成的恶果。他指出,在台湾的大陆人都思乡思亲情切,基于人道立场,应考虑准许他们回乡探亲。
随着时间流逝,当年跟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国民党老兵渐入垂暮之年,他们的思乡情绪日积月累,急切盼望能回大陆与亲人团聚,落叶归根,来自民间的力量也成为了打破两岸僵局的重要推动力。而正是1986年王锡爵导演、主演的"华航事件",直接点燃了老兵们一波又一波的回归故土的激情。
1987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在当年的母亲节,上万老兵上街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集会。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他们一起合唱歌曲《 [[ 母亲你在何方 ]] 》:"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
经过长达数月的抗争,1987年10月15日, [[ 台湾 ]] 当局宣布开放探亲。也就在10月15日当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一事,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谈话说:"……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我们将尽力提供方便,给予照顾……"
所以,王锡爵被人们称为"打破两岸坚冰第一人"。
田纪云还明确指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思,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进一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我们愿意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多方面的交往与合作,为和平统一祖国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根据王锡爵的意愿,中国民航总局任命王锡爵担任中国民航华北管理局副局长兼副总飞行师,除了行政工作,年逾五旬的王锡爵也亲自驾驶 [[ 中国国际航空 ]] 公司的国际航班,翱翔于蓝天之上。
1987年3月17日王锡爵被增补为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又连续担任了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61,2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