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程文德

增加 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嘉靖]]十一年(1532)冬,同科进士杨名弹劾[[吏部尚书]]汪鋐被逮捕入狱。程文德亦受到牵连入狱,出狱后被贬到信宜当典史官。任上他大兴教化,迁学馆,建"丽泽"书院,又恢复古书院,曾作六章示教:一、自爱。二、辨志。三、务实。四、尚行。五、敦本。六、持谦。四方诸生纷纷慕名求学。他还在书院的后花园中种植竹子,修建"栖凤台",干了很多实事,受到当地人的尊崇。
汪鋐罢官后,程文德升任南京兵部员外郎。父亲去世,他归乡守孝。 [[ 嘉靖 ]] 二十年(1541),转兵部郎中,多次奏上"御虏"疏,均被采纳,升为广东提学副使,还未赴任,又改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母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归朝,擢礼部右侍郎。俺答入犯京师,程文德分守宣武门,动员乡民避寇。不久,转吏部升左侍郎,门无私谒。
[[嘉靖]]三十二年(1553),程文德出任会试考官。后兼翰林学士,掌詹事府事,教习庶吉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供直西苑。程文德一向注重理学,不善道场之事,世宗命撰玄文,写"青词"。程文德的青词因"有所规讽"而让世宗记恨。会推南京吏部尚书时,因忤旨改任南京工部右侍郎。程文德上书请辞,并劝世宗"享安静和平之福"。世宗认为是"谤讪"竟将其削职为民。
程文德为人心怀坦荡,与人交往真诚而不设城府,又十分注重个人品行修养,卓立检饬,清贫如寒士。一生追求唯作真君子,不忍以世俗终其身。去世后,竟贫不能殓。万历初年,赠礼部尚书,谥文恭。
著有《 [[ 松溪集 ]] 》、《 [[ 程文恭遗稿 ]] 》等。
为官清廉 位卑不忘民忧
自担任翰林院编修后,程文德便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官宦生涯。其间,因其刚正不阿又几度沉浮。但不论官场是否得意,程文德在每一任上,都以其廉洁奉公、尽心尽职,深受当地百姓敬重。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程文德与受同科进士 [[ 探花 ]] 杨名联名上书皇帝,弹劾奸相鋐,被贬到广东一小县信宜做典史。
三年后,汪宏被罢免,程文德才被提拔到江西安福任知县。无论是在信宜还是在安福,程文德都一如既往地为民办事。制定乡规村约、合理分摊徭役、减免历年欠税、重视民风教化等,深得当地民心。有关程文德为官清廉、为民请命的各种故事仍在当地百姓中传颂。
程文德一生为官刚正不阿,最终却落得个辞官回乡的结局。
自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程文德赴南京任国子监祭酒后,由于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一直到辞官还乡,都始终无法进入权力中心。从 [[ 礼部右侍郎 ]] [[ 礼部左侍郎 ]] ,再到吏部左侍郎加封 [[ 翰林院 ]] 学士,程文德在任上一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在任 [[ 吏部左侍郎 ]] 期间,负责地方官员进京述职。身居这样的要职,在明代腐败之风已经日益严重的时候,他"家门竟无私谒",绝不允许地方官员到家里私访。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官员商议推举他为礼部尚书。宰相严嵩之子把程文德叫去,公开向他索贿,被程文德严词拒绝,礼部尚书之位随之落空。第二年,众官员再次推举他任 [[ 礼部尚书 ]]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程文德坚决推辞,并在给嘉靖皇帝的上书中,称自己想"长享安静和平之福"。此举惹得嘉靖皇帝不快,尽管后来他被改任为工部左侍郎,但不久就被皇帝劝辞,告老还乡。
为官清廉 死后无钱葬
回到家乡永康后,程文德整日闭门谢客,著书写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程文德在家中病逝,享年63岁。据《明史》记载,因程文德一生为官清廉,家中并无积蓄,"贫不能殓"。最后,家人变卖了家产后才将他安葬。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即位,深为程文德一生的德行所感动,追封他为 [[ 礼部尚书]];万历三年(1575年),明神宗又赐程文德谥号"文恭",以表彰他的功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经历400年的风吹雨打,当年显赫一时的尚书第已破败不堪,程文德这位明代榜眼也葬身于永康市清溪初中后面的一处小山上。临风凭吊,追忆榜眼生前身后事,不禁怆然。
注释:
子陵:严光的字。东汉余姚人。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 [[ 刘秀 ]] 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富春山。
夏景
飘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无定。
[[ 明史 ]] 》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光绪永康县志卷七人物名宦有传。 == 参考资料 ==
61,4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