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贺缠生

移除 1,27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贺缠生 ==''',兰州大学教授、博导。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国际知识创新团队队员。任《资源与生态学报》, 《中国地理科学》, 《寒旱地区科学》, 《资源科学》等杂志编委:。列入世界名人榜, 科学与工程名人榜。
[[File:731.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2825/20160902035734-934841028.jpg 贺缠生,兰州大学教授、博导。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国际知识创新团队队员。任《资源与生态学报》, 原图链接] 《中国地理科学》, [https://pic.sogou.com/d?query=%BA%D8%B2%F8%C9%FA&mode=1&did=8#did7 《寒旱地区科学》, 来自360网]]]== 《资源科学》等杂志编委:。列入世界名人榜, 科学与工程名人榜。目录 ==快速导航{| class="wikitable"词条图册|-| 中文名 || 贺缠生|| 出生日期 || 1958年12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师,科学家|-| 出生地 || 中国|| 毕业院校 ||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民 族 || || 主要成就 || 提出流域尺度水资源分析的新概念|}
1简介
 
2研究方向
 
3学习教育经历
4兼职状况
 
5科研状况
 
发表论文概况
研究成果
在研项目
6代表性论文
 
7专著专辑
 
8书中章节
9词条图册
1简介编辑
''' 贺缠生 ''' ,男, 1958年12月生,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导。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获资源管理博士贺缠生学位,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国际知识创新团队队员。
曾任兰州大学翠英讲席教授,美国环境保护署研究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司库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际地理联合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Commission for Water Sustainability)、美国水资源协会委员(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员(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国际科学技术工程委员会成员(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美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 等。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农业部、美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家科技奖办公室、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委列入世界名人榜 (Marquis Who‘s Who 55th-58th edition), 科学与工程名人榜(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任以下杂志编委: 《资源与生态学报》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English editio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地理科学》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English edition,, China, Springer, SCI 收录刊物), 《寒旱地区科学》(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glish edi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资源科学》 (Resources Science,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为20多个国际杂志审稿.
'''2研究方向编辑''' 
(1)流域(区域)尺度水文过程与规律研究、水文与水资源模型研制, 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及可持续发展;
(4)中美水资源政策比较分析。
贺缠生图册贺缠生图册(3)贺缠生图册贺缠生图册(4)'''3学习教育经历编辑''' 
1985年获西北农业大学农业区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硕士学位
2005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为”海外知名”学者。 列入世界名人榜 (Marquis Who‘s Who 55th-58th edition), 科学与工程名人榜(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4兼职状况编辑''' 
任《资源与生态学报》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English editio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地理科学》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English edition,, China, Springer, SCI 收录刊物), 《寒旱地区科学》(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glish edi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资源科学》 (Resources Science,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为20多个国际杂志审稿.
'''5科研状况编辑''' 
发表论文概况
(3)提出了兼顾生态保护及粮食生产的农业灌溉理论与分析模式:于九十年代提出了农业灌溉需首先满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量,且将此方法应用于美国五大湖农业灌溉研究与管理中;将运筹学等系统科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流域农业灌溉,提出了满足兼顾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管理政策与模式;2004年以来,与中国科学院和兰州大学合作,应用系统科学分析方法和水文模型,就干旱内陆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和旱区水资源利用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将DLBRM模型成功应用到黑河流域,构建了山区-绿洲-荒漠的自然-人工-水资源量化体系,为促进严重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体系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科学数据支撑。
''' 在研项目'''
(1) 合作研究, 科技部973 项目“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影响机理与水资源安全研究” 子课题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2010CB951002),2010.9-2012.8.
(8)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国际知识创新团队队员,“黑河流域地表过程基础研究”,2005.7-2008.12,中国科学院。
'''6代表性论文编辑''' 
1. He, C. and T.E. Croley. 2010. Hydrological Resource Sheds and the U.S. Great Lake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1(1):25-30.
17. Croley, T.E. II., C. He, and D.H. Lee. 2005. Distributed-Parameter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II: Application.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 10 (3):182-191.
7专著专辑编辑1. Bao, S., H. Lin, Q. Zhang, P. Gong, W. Ji, J. Qi, C. He, B. Xu, R. Yi, C. Chen, F. Kung, H. Qi, and Y. Liu. 2008.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akes. Final Report of the Greater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District Key Project to Jiangxi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Chinese), 216 p. 2. Croley, T. E., II, C. He, J. F. Atkinson, and D. F. Raikow, 2007. Resource Shed Definitions and Computations. NOAA Technical Memorandum GLERL-141, Great Lak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 Ann Arbor, Michigan, 43pp.'''词条标签'''
8书中章节编辑1. He, C., C. DeMarchi, W. Tao, and T.H. Johengen. 2011. Modeling Distribution of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 Loadings in The Saginaw Bay Watersheds, Michigan. In: Lawrence, P. edited book: Urban GIS and Water Resources. Wiley and Son Co.贺缠生
2. Croley II, T.E. and C. He. 2008. Ch.9. Spatially Distributed Watershed Model of Water and Materials Runoff. In: Ji, W. (ed). Wetland and Water Resource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A Watershed Perspective. CRC Press, New York, p.99-112.'''合作编辑者'''
3. He, C. and T.E. Croley II. 2008. Ch.10. Estimat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ings in the Great Lakes Watersheds. In: Ji, W. (ed). Wetland and Water Resource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A Watershed Perspective. CRC Press, New York, p.115-127.童哈狗~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扫描探针 ,回复神符 ,精炼学概论
4. He, C., S. Cheng, and Y. Luo. 2007. Water Diversions and China’s Water Shortage Crisis. In Robinson, P.J., T. Jones and M-K Woo (eds). Managing Water Resources in a Changing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GU Home of Geography Publication Series, Società Geografica Italiana, Rome. Pp. 89-102 .'''免责声明'''
5. He, C. and T.E. Croley II. 2007. Integration of GIS and Visualization for Distributed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ing of the Great Lakes Watersheds. In: Scarpati and Jones (ed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Rational Water Use. Orientación Gráfica Editora S.R.L., Buenos Aires, Argentina, pp. 247-260.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31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