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藻礁

增加 1,372 位元組, 2 年前
認識藻礁
==認識藻礁==
一、藻礁如何形成
 
藻礁,從字面上的含義,是由藻類形成的[[礁岩]]或石塊。簡單來說,和社會大眾較熟悉的[[珊瑚礁]]形成方式類似,藻礁是由生長在海洋或淡水湖泊的大型底棲藻類死亡後的鈣化藻體遺骸,經過長時間與週遭表層[[無脊椎動物]]粘結或膠合加上礦化作用,所形成富含[[碳酸鈣]]的生物礁體。然而,不是所有具鈣化藻體的大型底棲藻類都可以形成藻礁。目前發現的藻礁主要組成藻種,大都是由紅藻門的[[無節珊瑚藻]](non-geniculate Coralline algae,例如臺灣的桃園藻礁,或是綠藻門的[[仙掌藻]](Halimeda spp.)死亡後的鈣化藻體(例如大堡礁或加勒比海的環礁部份組成)。
[[File:藻礁12.png|350px|缩略图|居中|藻礁[https://www.oca.gov.tw/ch/home.jsp?id=177&parentpath=0,5,173 照片來自]]]
殼狀珊瑚藻在海洋沿岸生態系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不僅是海洋中的初級生產者,亦為重要的造礁生物。另一方面,老化的藻體成為礁體結構的一部份,為許多海洋軟體動物及大型海藻著苗重要棲地。在珊瑚藻中,鈣化作用(calcification)常與光合作用一起發生。當海水中的鈣離子通過細胞膜時,會促使氫離子與重碳酸氫根離子結合(Ca2+ + 2HCO3- → CaCO3 + H2O + CO2),而形成碳酸鈣沉積物累積於細胞壁之間。同時,鈣化作用中釋出的二氧化碳則被使用於光合作用的固碳循環中。因此珊瑚藻的生長有降低海水酸化並維持健康海洋生態的功能,在海洋酸化的議題下受到廣泛的注目與研究。殼狀珊瑚藻在臺灣北部海岸常成為較佔優勢的鈣化生物,其層層向上生長的特性堆積成具多孔隙的礁體,經年累月後形成藻礁。殼狀珊瑚紅藻在海洋生態上亦具有保護棲地的重要功能,是因為活著的殼狀珊瑚紅藻在生長時會緊貼老化的鈣化藻體,可以保護已形成的藻礁體,免受海浪侵蝕,因此殼狀珊瑚藻的生長與維持海洋物種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息息相關。[[File:藻礁13.png|350px|缩略图|居中|]] ===藻礁如何形成 ===[[File:藻礁15.png|350px|缩略图|居中|[https://www.oca.gov.tw/ch/home.jsp?id=177&parentpath=0,5,173 照片來自]]]
==藻礁的重要性==
32,5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