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枝蔚

增加 6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溉堂集.jpg|缩略图|'''孙枝蔚《溉堂文集》''']]
'''孙枝蔚'''<ref>[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724.html 诗词名句网]</ref>{{BD|1620年||1687年}}清初著名诗人,字 ''' 豹人 ''' ,号 ''' 溉堂 ''' ,陕西三原人。生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年六十八岁。因其家乡关中有焦获泽,时人因以焦获称之。又因其扬州所居为“溉堂”,人亦以此称之。三原孙氏,世为大贾,孙枝蔚父辈家境较丰,世居原籍,有田产若干,并在扬州经营盐业。明亡,他赴扬州经营祖业,成为盐商。几年后弃商,一心读书、交友,作诗,选诗,建立诗名。与王士禛相交,参与红桥修褉,留下无数诗词佳作。<br>
== 人物生平<ref>[http://news.163.com/14/0315/09/9NCASIBO00014Q4P.html 清初诗人孙枝蔚与扬州(组图)]</ref> ==
'''弃商读书'''<br>
1660年,已经四处求谒的孙枝蔚接待了来自家乡的 [[ 李屺瞻 ]] ,面对好友,他直述经商时的内心世界是:“愤激填胸中,蚤未取侯王。翻求速死术,饮酒近名倡。”稍早的《诫子文》也说道,“隐于鱼盐之市。先人产业尚足自给。乃复愤懑不平,无所寄托,则以饮酒近妇人为事,谓丈夫不得行胸怀,虽速死声色中可也。志日奇而趣日卑,心日放而名日损。玩世不恭狎及倡优”。可见,其富商生活浪荡之生活方式,寄寓着传统人生理想失落后的自戕,内心世界的伤怜悲怆于此尽显。
正是对传统人生理想的追求,使他在经商得意之时居然弃商而去,专心读书作诗。陈维崧《溉堂集序》说得非常明白:“一日忽自悔且恨曰,大丈夫处世,既不能舞马矟取金印如斗大,则当读数万卷书耳,何至龌龊学富家儿为?”考察历史上经商而又读书者,不乏其人。一位成功的商人要想读书,并非过分困难的事情,不需要以放弃经商来专力读书,完全可以将生意委托他人打理。孙枝蔚为何不选择这种方式,而是采取结束生意的做法?有些材料,透出蛛丝马迹。其一,他《埘斋诗》有“奉金结好友,夜夜陈歌宴。易富亦易贫,快意贵当前”,花钱如流水,正解释了“易贫”的原因。其二,汪懋麟《送豹人游潜江兼呈幼华明府》云,孙氏“手挥千金作豪士”以致“昔日破产今常贫”。孙枝蔚经商虽然获钱三倍,甚或手挥千金,但毕竟不是大贾,其《埘斋记》亦云“游广陵二年,初尝学为商,稍致富”而已。而他“手挥千金”的豪士作派,大大消耗了他的经商财力。尽管诗中“破产”二字,并非确指今日之商业破产,但结合他的行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不隐不仕'''<br>
[[ 康熙 ]] 十七年(1678),朝廷举博学鸿词科,孙枝蔚为曾任六科给事中的扬州官绅 [[ 李宗孔 ]] 所荐,亦在征召之列。
时孙枝蔚已年近六十,久无仕宦之心,虽然生活贫乏,亦不愿应召参考。遂以年老推辞,有司不允,被迫北上。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开考,他不终幅而出,照例当在罢黜之列,偏偏朝廷又以年老赏给内阁中书的头衔。同获此殊荣的还有其他七人,这在他诗中有记述:“部仪初授布衣及生员贡监生,年老者六人为司经局正字;疏上,上特命进内阁中书舍人,复增未试者二人同授是官,再纪二诗。六人为 [[ 王方谷 ]] [[ 丘钟仁 ]] [[ 申维翰 ]] [[ 邓汉仪 ]] [[ 王嗣槐 ]] 及枝蔚,二人为傅山、杜越。”很快,孙枝蔚就提出辞官,获准,离京回扬。孙枝蔚因为应诏、得官,故当时被排斥在明遗民之外。清初最早的卓尔堪所编《遗民诗》未收其人其诗,之后现存各种《明遗民录》亦如是,今人钱仲联《清诗纪事·遗民卷》也未收其诗。今天有不少人对此不满,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很有必要为溉堂一辩”。
今人看来应属遗民而卓尔堪也应该知道其人而未入选者还有不少,但多有原因。其中固有试博学宏词科而不收者,如孙枝蔚、邓汉仪、李因笃等人;也有不仕新朝也未收入者,如黄云、闵麟嗣、石涛等人。从孙枝蔚的一生行迹和诗文表现来看,明亡后他确实抱有故国之思,本以遗民自许;被迫进京等待考试时,别人“皆闭门研炼诗赋,枝蔚如野道士,本无意于蓬莱间一翻及经卷,送日而已”;以年老授官时,他也以年未老而辞;授官后也是立即出京,高吟“跳出红尘十丈,凭教白发三千;昨畏九关虎豹,今称地上神仙”,确实无心功名仕宦。但这种心态再真实,也抵消不了俯首称臣的事实。
'''相交王士禛'''<br>
孙枝蔚与 [[ 王士禛 ]] 相交始于1660年, [[ 王士禛 ]] 在扬任司理。按 [[ 王士禛 ]] 自己的说法,是自己先行赠诗、往访孙枝蔚,即其《居易录》所谓:孙枝蔚“高不见之节。予访之,先以诗云:焦获奇人孙豹人,新诗雅健出风尘。王弘不见陶潜迹,端木宁知原宪贫。遂为莫逆交”。这段记载突出的是作者礼贤下士、折节交友的风度。
《溉堂文集》有孙枝蔚写给王士禛的三封信函,其第一封《与王阮亭》谓:“吉节未敢趋贺,非山人之无礼也,循例逐队之后,唯恐转劳贵驾耳。然读先生之书,友先生之友,如日见先生焉;形迹之间,故当无关疏密,而世士往往不知,徒为贤者所笑,仆复何能蹈此也……”
'''孙枝蔚和焦获寓楼<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c43fd0100092w.html 孙枝蔚和焦获寓楼-人文潜江-新浪博客]</ref>'''<br>
[[ 康熙 ]] 八年(1669年,康熙年间第一个己酉年)夏五月,潜江县城衙门前正街,建起了一座西向的新楼。
这是知县王又旦为迎接故友、清初著名诗人孙枝蔚盖的住所。孙枝蔚,字豹人,陕西三原人。因其家乡关中有焦获泽,时人因以焦获称之。
7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