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夏禹

增加 7,46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禹''',[[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姒姓]]''','''[[夏后氏|夏-{后}-氏]]''',传说[[名]]'''文命''',後世尊稱为'''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因在[[大禹治水]]中成功治理洪水之患的故事而广为人知。生於公元前2123年,卒於前2055年。传说中,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开创者,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禹在尧时被封为夏伯,因又史称'''伯禹'''、'''夏禹'''。
== 生平 ==
 
=== 早期生活 ===
以[[黃帝]]軒轅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親[[鯀]],鯀的五世祖叫[[顓頊]]<ref>皇甫谧和《世本》都认为鲧是颛顼之子,但《汉书·律历志》记““颛顼五代而生鲧”,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汉书的说法较为可信。《史记索隐》“按: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盖班氏之言近得其实。”</ref>,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是[[嫘祖]]为黄帝所生的次子。禹的父親鯀被封在[[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北川縣]])<ref>《蜀王本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钮”;《水经·沫水注》称:“广柔(今北川)县,有石钮乡禹所生也,今夷人共管之”。</ref>,母親是[[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ref>《吴越春秋》记:“母吞珠孕禹,剖胁而产,家在西羌,地曰石钮,在蜀西川也”。</ref>。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即中岳[[嵩山]])。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盗窃了天帝的息壤来填埋洪水,却九年也未能平息水災,结果被祝融所杀<ref>《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ref>,死后化为黄龙<ref>《归藏》:“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化为黄龙。”</ref>。接著帝舜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职。
 
=== 處理洪水 ===
{{Main|鯀禹治水}}
[[File:大禹治水圖.png|thumb|200px|大禹手持[[耒耜]]治水圖]]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禹不仅率領百姓餐風露宿,疏通河道,更有[[应龙]]为他画地成河,并用神力为禹开辟了龙门<ref>《楚辞》:“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此句云:“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径所当决者,因而治之”</ref><ref>《山东通志》:“应龙画而伊阙凿”</ref>。禹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經過了十三年治理,終於成功消除了[[中原]]氾濫的洪水,后世道教神话中称禹治水时曾得到黄帝留下的神书十二卷<ref>《龙瑞观禹穴阳明洞天图经》:“风后日:黄帝藏於会稽之山,其坎深千尺,镇以盘石。又《遁甲开山图》日:禹治水至会稽,宿於衡岭,宛委之神奏玉匮之书十二卷以授禹,禹未及持之,四卷飞入泉,四卷飞上天,禹得四卷,开而视之,乃《遁甲开山图》”</ref>。大禹整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並以自己的封國[[夏部落|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王子[[啟|啟王]]是[[夏朝]]的繼位[[天子]]是為王太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划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ref>《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媧也。”亦称“ 女娇”、“ 女趫”。</ref>,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扶正青蔥色的頭衣後,不敢進家門。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ref>《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史記·夏本紀》:“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於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ref>。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ref>《史记·五帝本纪》言:“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ref>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州 (中国)|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神話則是說:禹具有神力,治水時,會化身成一頭巨熊,用來劈山開路、造溝清沼。其新婚妻女嬌替禹送餐到工程地方,她不知禹能化身,見巨熊碎石,大驚,遂昏死。待禹完成工作之後,見到女嬌的屍體,大哭,但女嬌隨後誕下啟,讓禹無後顧之憂。)
 
=== 即位 ===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諸侯的擁戴下,五十三歲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朝|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稱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說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ref>劉向《說苑·反質》</ref>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啟|啟王]]繼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歲。
 
== 影響 ==
夏禹王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他的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王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社会階級|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時代社會]]代替[[野蠻時代社會]],推動[[中國帝王室歷史沿革]]發展。
1,1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