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力舟

增加 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杨力舟,又名王海林。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雕塑。1959年与王迎春首次合作工笔四条屏《四女图》,并发表。1961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1968年在山西太原印刷厂从事印刷设计。1972年调进山西省美术创作组专事油画、国画创作。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1980年与爱人王迎春合作三联画《黄河在咆哮》《农乐图》,获叶浅予奖学金。毕业后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工作,参加筹建中国画研究院。
 
杨力舟兼擅油画、中国画、书法、美术评论。中国美协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委、研究员。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委、研究员。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杨力舟,1942年3月5日生,山西临猗县人。 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雕塑。
 
1959年与王迎春首次合作工笔四条屏《四女图》,并发表。
 
1961年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入该院大学部油画系。
 
1966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
 
1968年在山西太原印刷厂从事印刷设计。
 
1972年调进山西省美术创作组从事油画、国画创作。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深造。得到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诸多名家指点,并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班毕业,与王迎春合作三联画《黄河在咆哮》及《农乐图》获叶浅予奖学金,同年赴杭州展出,后又到沈阳、重庆、广州展出。在香港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览”。分配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工作,参加筹建中国画研究院。
 
1982年在河南开封举办《杨力舟、王迎春国画联展》,展出作品70幅。
 
1984年与王迎春合作国画《太行铁壁》,连环画《小二黑结婚》参加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前者获优秀作品金质奖,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荣誉奖。调文化部艺术局任美术处处长。
1985年《太行铁壁》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评奖大奖。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6年《小二黑结婚》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二等奖。曾参加香港《当代中国画展》,苏联莫斯科、明斯克《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印度新德里《中国当代绘画展》,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画展,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展览。
 
1987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杨力舟、王迎春国画新作展》。1988年在台湾台北举办画展。
 
1989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出版有:《杨力舟画集》《杨力舟画选》《杨力舟速写集》《杨力舟·王迎春画集》《当代画史经典作品集·杨力舟卷》《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画家作品集·王迎春杨力舟卷》《艺苑摭言》(文集)等。
1942年,杨力舟生于山西临猗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为贫病交加,一岁时母亲被盲肠炎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据后来大人们告诉他,母亲在临行之前,还把他抱在怀里最后一次喝下她的乳汁。5岁时,杨力舟过继给姑父母,由山西老家投奔兰州。养父母曾希望杨力舟学医,哪怕兵荒马乱,也能有碗饭吃。没想到他却爱上了绘画,跟着高年级的画友写写画画。又偶然遇到一位来自山西老家的文化人,教他练习书法。后来,汪希曾由南艺毕业后支援大西北,在回民中学任教,杨力舟跟他学画,画静物、画油画,自此接触到西方绘画。高年级的杨国光、潘兹培等画友率先考上西安美院附中,把杨力舟也带上了这条路。
同学少年
1957年,15岁的杨力舟独自背个铺盖卷到西安应考。同时考取的还有一位山西女同乡叫王迎春。40人的班 级里,他们是年纪最小的学生,也是学习最用功的学生。第三学年学校分专业,他与王迎春商定各学一套,分头攻关。杨选择油画和雕塑专业,王选择国画和雕塑专业。为了齐心协力画大画而努力多学一些本领。 
《四女图》是反映劳动妇女离开锅台、炕头,走向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情景,作品的主人公均有生活原型。王迎春擅长捕捉灵感,胆识过人,充满创作激情。《四女图》由她起稿,却因准备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杨力舟自告奋勇,帮助她完成了此作,被《陕西画报》刊用,时间是1959年。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发表作品,并由此走到一起,成就了一生姻缘。
1966年他们毕业分配到北京,却又因故离职,双双回到山西太原,到一家印刷厂上班。1970年,杨力舟与王迎春联手创作了油画《平型关大捷》,是他们从西安美院毕业之后的第一幅主题性创作,当时曾专门到某部体验生活,沿晋北长城一带收集素材,直到作品出炉,历时达一年之久。《平型关大捷》以写实手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下的英雄群像。到了1972年,这对从未放下过画笔的“黄金搭档”创作了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随后创作了国画《挖山不止》。他们同陈永贵很熟,早在多年前就曾给他画过像,画罢了请他签名,老陈笑说,我这两天刚学会写“陈永贵”这三个字,这会儿就用上了。他们曾多次到大寨体验生活,协助大寨展览馆开展工作,与陈永贵一同参加劳动,耳濡目染,作画时的心情迫不及待,白天下地干活,收工之后连夜画出素描稿。
 
如果说《文武之道》《挖山不止》《给毛主席写信》等作品还只是开局,是其成名作,那么,《黄河在咆哮》《火线上的姐妹》《太行铁壁》《小二黑结婚》等则是其代表作,标志杨力舟、王迎春的创作迎来巅峰期。
杨力舟是受人喜爱的国画家、评论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国画更是脍炙人口。在杨力舟的作品中,国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
 
他的许多画,都是以人物为题材,例如《小二黑结婚》《四女图》等。杨力舟的画,让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朱道平曾经说过:杨力舟的人物画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是的,杨力舟追求的是一种崇高而绚烂的美,其间,不乏哲思和诗意的存在。
融会贯通
杨力舟是中西兼学的典范。观念上认准中西融合;治学上广泛涉猎吸收;能力上具备了中西兼长,以及工写兼长。水墨以外,亦作重彩;人物画以外,亦工山水、花鸟。杨力舟对于中国画的深入理解及其绘画实践,发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发生在“文革”干扰在前、社会转型于后的特定时期,中国画的发展进程起伏跌宕,莫衷一是。他认为中国画需要具象写实,又要以意象美为核心,强调精神性,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同时融入浪漫主义、立体主义以及表现性与象征性,最终形成他的绘画 格。追求气势雄浑,富有激情,深沉悲壮,俯仰吟哦,以其内心独白式的情感渲泄,求得艺术真诚,以笔墨的书写性与色彩的灵动性相结合,创造了不拘成法、充满活力的画面语言<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famous/yanglizhou/index.shtml 杨力舟],新浪收藏,2013-01-18]</ref>。<ref>[http://arts.cntv.cn/art/special/hl/20120905/105123.shtml 水中天:历史环境与艺术创造],中国网络电视台,2013-01-18]</ref>
== 参考资料 ==
15,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