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阳市张衡博物馆

移除 1,587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南阳市 张衡博物馆''' 是依托张衡墓园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张衡墓园东临南阳白河,南接蒲山,面山靠水,环境宜人。墓园所在地,汉代时为南阳郡西鄂县,北周废西鄂 位于中 为宛县所辖。建 历史文化名城、 后属 河南省 三座大城市之一、省域次中心城市 南阳县,现属 南阳市卧龙区 北郊 石桥镇 。据史书记载,墓园原有翁仲列兽,前建有庙宇 是我国东 墓前有 时期伟大 崔瑗、晋夏侯湛所撰书 科学家、 学家、发明家 石刻。唐代诗人郑谷曾作《题 张衡 的诞生和长眠之地;是 庙》诗 座有关 首。最早记载 张衡 墓位置 的文献 收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宣传教 是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注》:“氵 水又过西鄂县南,水北有张平子墓,墓之侧有平子碑。”至明代墓地荒芜,嘉靖四十三年,乡人周子纪重封筑之,前立碑记之。清光绪八年,夏村人师晓亭曾对墓园进行了修葺:并将字迹模糊 观光旅游 细审可续的明碑重刻立于墓侧。由于历史悠久,风雨兵焚 专题性博物馆 破坏,墓园至解放前已经十分荒芜,仅剩一个土冢和三通古碑而已
== 馆藏资源== 张衡博物馆于1986年在南阳成立,博物馆馆藏1030余件文物,三级以上藏品600余件,类别有石、陶、瓷、金银、铜铁、书画等,馆藏精品有1956年10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题词碑。该景区主要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博物馆部分主要有综合展厅、古天文馆、模拟地震馆、碑刻长廊、综合展厅等,全面介绍张衡的生平事迹、科学贡献、创造发明及文学成就,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文物旅游景区和青少年综合教育基地。 1970年,联合国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1977年把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年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又把编号为9092的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张衡名字上了太空,和天地共存,与明同辉。 1988年国务院公布张衡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张衡博物馆命名为“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共青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博物馆介绍== 南阳市张衡博物馆是依托张衡墓园 立的专题性博物馆。张衡墓园东临南阳白河,南接蒲山,面山靠水,环境宜人。墓园所在地,汉代时为南阳郡西鄂县,北周废西鄂,为宛县所辖。建国后属河南省南阳县,现属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据史书记载,墓园原有翁仲列兽,前建有庙宇,墓前有汉崔瑗、晋夏侯湛所撰书的碑文石刻。唐代诗人郑谷曾作《题张衡庙》诗一首。最早记载张衡墓位置的文献是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注》:“氵育水又过西鄂县南,水北有张平子墓,墓之侧有平子碑。”至明代墓地荒芜,嘉靖四十三年,乡人周子纪重封 之,前立碑记之。清光绪八年,夏村人师晓亭曾对墓园进行了修葺:并将字迹模糊、细审可续的明碑重刻立于墓侧。由于历史悠久, 雨兵焚的破坏,墓园至解放前已经十分荒芜,仅剩一个土冢和三通古碑而已。格==
张衡博物馆现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汉代陵园风格形制,座北朝南,轴线对称。山门前是一对高大雄伟的汉阙,汉阙为砖石结构,上覆重檐屋顶,阙身饰有朱雀图形。山门两侧,各有面阔七间的门房,门房顶部各建望楼一座,东西对称,颇有壮观。穿过山门,神道两侧各立四尊石象生,雄浑拙朴、栩栩如生。石像生东西两边均为三十多米长的回廊,回廊内常年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沿神道拾阶而上,便是气势巍峨的拜殿,拜殿内有基本陈列《张衡生平成就展》,详细介绍了张衡的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展览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指南车、计里鼓车仿真模型列布其中。拜殿前为大理石铺砌的宽阔平坦的月台,凭栏眺望,蒲峰远峙,洱河如带,古塔巍然耸立,村舍农田相间,近处楼亭各抱其势,奇树异草争荣斗妍,宛如一幅优美的彩墨长卷,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拜殿东西两侧为通高七米,砖混结构的浑天仪、地动仪大型雕塑,向人们展示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发明,绕过拜殿,穿过青砖拱门便是历经风雨苍桑,掩埋这位伟人1800多年的墓冢。墓冢为半圆形,高8米,周长79米,辟有环形甬道,供游人瞻仰游览,外有八角青砖花墙围之,墓前有明嘉靖四十三年墓碑一通,四周松柏簇拥,庄严肃穆。墓前有两座碑楼,墓东为碑林,竖立郭沫若题词碑、严济慈题词碑等碑刻三十余通。墓北200米处,是平子读书台遗址,相传为张衡少年时代发奋读书的地方,竖有原南阳行署专员宋绍良所题写的“汉张平子读书台故址”碑。张衡博物馆面山依水、景色秀丽。西北1公里处,就是着名的汉“西鄂城故址”,故址内残垣断壁隐约可见,汉代瓦砾遍地皆是。东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宛北名刹——鄂城寺隔路相望,寺内隋朝古塔,宋代石狮至今完好。
718,3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