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42
次編輯
變更
刘瑞琳
,無編輯摘要
| 图像 =
[[File:刘瑞琳1.jpg|缩略图
|center|[httphttps://uploadimage.dajianetso.com/2014/1202/1417492050203view?src=360pic_normal&z=1&i=0&cmg=15484592.3571915636023756000.1642934288048.jpg 2637&q=%E5%88%98%E7%91%9E%E7%90%B3&correct=%E5%88%98%E7%91%9E%E7%90%B3&ancestor=list&cmsid=ec21cbd587b79af4513c57fa791ba02c&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af2083550e704c62e36a67549bc4d8f2&currsn=0&ps=55&pc=55 原图链接][httphttps://wwwcul.dajianetqq.com/news/2014a/120220150116/209429035097.shtml htm 来自 大佳 腾讯 网]]]| 图像说明 = 广西师范大学 出 生日期 = 版社总编辑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出版人
}}
'''刘瑞琳''',编审。哲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 [[ 出版社 ]] 总编辑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2/2012-07-10/133861.html 刘瑞琳打造出版业“理想国”:不能只闷着头出书 ],中国作家网, 2016-07-04</ref> ,兼该社旗下[[北京 ]] 贝贝特]] 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理想国"品牌创始人。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老照片]] 》主编。"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组委会执行主席。阅读传统的守望者。
== 个人经历 ==
刘瑞琳,女。编审。哲学硕士。阅读传统的守望者。 [[广西 ]] 师范大学出版社]] 总编辑,"理想国"品牌创始人 ,《温故》主编。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在[[山东]]画报出版社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2003年10月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北京贝贝特]] 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获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540710100gh7e.html 刘瑞琳荣膺《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 ],新浪 2010-06-18</ref> ,《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度魅力人物", [[ 河北 ]] 卫视、中国图书商报社"2012读书盛典·年度影响[[ 力书业人物]]"等荣誉。
== 编辑行当 ==
刘瑞琳1993年进入新成立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参与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这部书后来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刚刚成立的山东画报出版社,想尽办法挣钱生存。除了做《图片中国百年史》有人文内涵的书,还通过关系请省长题词,做了一本叫《创业者》的书,其实是找企业家入选,然后按页码收费。当时刘瑞琳不认识什
么企业家,就问总编辑,新华书店的经理算不算,总编辑说,当然算。她心里想,书店的经理总比其他企业老总应该容易打交道。打听到当时山东[[ 临沂]] 和烟台两个新华书店的老总都干得不错,刘瑞琳准备走一趟。她带上已经出版的一些书,顺便推销。尤其是《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样的大书,人家只有亲眼见到才能买。她的想法得到领导的支持,借给她一套《图片中国百年史》等书,装了一纸箱,坐火车出发。刘瑞琳从济南到临沂,下火车后背着纸箱子到处打听新华书店在哪里,坐一小段公交车,路上还把裙子给拉破了,又求人用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段,总算到了新华书店。
刘瑞琳没考虑过编辑这个岗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清楚这个行当那些有名的大编辑都是怎么工作的,也不理会什么条条框框。她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去做事情,她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书。
=== 胆识别具 ===
[[File:刘与陈333.jpg|缩略图|刘瑞琳]]2002年冬,刘瑞琳在饭桌上听一个记者说,陈丹青有本书在江苏印出来了,又被禁了。之前刘瑞琳在杂志上看过陈丹青的文字,很喜欢,这事她好奇,也惦记。后来她找清华美院的人要了陈丹青的电话,拿到了那本被出版社自我审查过滤掉的书。刘瑞琳一字一句读下来,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于是她来到[[ 北京]] ,对陈丹青说:我们可以出这本书。陈丹青问:你确定没问题吗?她说:我相信我的判断。然后陈丹青去[[ 济南]] ,配图、排版,很快书就出来了。这本书就是《多余的素材》,凭着刘瑞琳的胆识得以重见天日。
书出来之后,他们去[[ 南京]] 做活动。有记者问陈丹青下一本书会写什么,会在哪个出版社出,陈丹青指着刘瑞琳说:"刘瑞琳,她就是我的出版社,我下面的书都会交给她出。"后来刘瑞琳问陈丹青:"你说我是你的出版社,什么意思?"陈丹青说:"也许我在国外生活久了,我只认人,不相信机构。"刘瑞琳说:"如果我换出版社呢?"陈丹青说:"我跟着你走,你就是个好编辑。诚恳、敏锐、果断、剑及履及,这当然就是做好编辑的料啊。"在陈丹青的书被否定的时候,是刘瑞琳的判断给予了支持,而且事后证明,当时的判断是对的。
2003年,刘瑞琳离开山东,加盟[[ 广西]] 师大出版社,陈丹青果真把他的所有书都交给刘瑞琳来出。后来又向她推荐木心的作品。当初出版《多余的素材》建立起来的那分朴素的信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刘瑞琳说:一直很感激陈丹青,也感激给予她信任的每一位作者。做书,其实是在做人。而作者的信任,就是作为编辑最大的资本。越来越渴望把自己的精力花在真正的好书上面,从容不迫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把书做得更纯粹,也让自己的生命更纯粹。
== 阅读事业 ==
=== 人书相遇 ===
这些年,刘瑞琳走过很多地方,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 香港]] ,5个人中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大陆的地铁中,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而另外三个人在听他们讲话。"这是中国大陆的阅读现状。"而我所能保证的是我尽我最大能力不制造文化垃圾、浪费纸张。"刘瑞琳说。
从2003年加入北京贝贝特,刘瑞琳从没做过教材书,虽然此前这个公司一直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教辅来养着。贝贝特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直属的分支机构,当年该社试图异地突围,打破偏安西南的局面,于是建立了这个公司,并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出版是商业,也是文化。刘瑞琳时时需要在商业与文化之间做
=== 上来透气 ===
业内很多人对于[[ 陈丹青]] 与北京贝贝特的铁杆关系嫉妒得眼红。各种关于天价版税的猜想众说纷纭。而其实,陈丹青只是与刘瑞琳合作惯了,当刘离开[[山东画报出版社]],陈也就跟着转会。虽然当时,他其实并不太清楚这个新东家。出版界对于盈利的渴求,让刘瑞林感觉大家普遍有种焦急的短视。仿佛过了今天就没明天,先把这个作者抢来再说,只靠高版税来吸引人,根本没有耐心交流、琢磨、维护。"这不是一种从容做出版的方式,我们从不抢作者,那没意思。要是认为用钱能买到一切好的作者,那他就错了。"
2003年,刘瑞琳离开体制内的山东画报社,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她没有选择去三联、商务这样的老字号大社,刘瑞琳想做的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当时在全国首先实践了异地建社的设想--北京贝贝特,这属于既在体制内又可以享受体制外的自由。这也正好符合刘瑞琳想要"上来透口气"的想法,那些年在山东画报出版社,让她真实地感觉到出版行业的那些束缚。那几年,整个出版行业改革慢是和"有饭吃"历史的关系很大。"有饭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它享受政府拨款,依靠书号生存;而另一方面,靠教材出版,很多出版社日子也过得不错。这也正是喊了那么多年的文化出版行业的改制,雷声大雨点小的关键。而北京贝贝特的这种发展方式,在当时属于介于体制内外之间的一种自由。自由意味着自食其力,但对刘瑞琳来说,一个企业只谈文化,商业上不成功,到最后一定还是走不下去的。
刘瑞琳:一个知性的女人,一个精致的女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
==參考 文獻来源=={{reflist}} [[Category:编辑]][[Category: 中国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