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高州年例
,無編輯摘要
|-
|[[File: 高州 年例.jpg|缩略图|居中|[ 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节日起源: 春天祈福,纪念冼夫人
节日活动: 舞狮、舞龙、游神、打醮 、 赏花灯、做大戏、放鞭炮、烧烟花等
节日饮食: 山珍海味、燕窝鱼翅、各种菜肴
|}
'''高州年例'''广义上指高州府 [[ 文化 ]] 圈(古代高州六属茂名、信宜、化州、电白、吴川、廉江)内的年例;狭义上指今高州市的年例。<ref>[ https://www.xingzuo360.cn/chuantongjieri/nianli/190381.html 高州年例资料,高州年例解析发布时间:], 十二星座网 , --2016年05月09日</ref>
==节日概况==
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 [[ 活动 ]] ,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高州年例一千多年来影响着茂名、湛江、化州、电白、信宜、吴川等县市以及邻近广西地区。民国时期就有高州城“八社同庆”传为美谈,《[[高州民国日报]]》介绍,民国初年,县城北关街八社同庆之时,“楼前社、楼后社、赐宝社、怀柔社、集贤社、排后社、安荣社、金刚社进行过好大的”年例“大巡游,游神所到处,每家每户出花灯,大户人家挂灯笼,摆“天阵”、“地阵”吸引众多狮子队前来采青,场景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清朝光绪《[[茂名县志]]》写道“二月祭祀分内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十五日为花朝……”这就是道出了高州年例习俗的真实涵义,“年年有例,岁岁有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始为“年例期”一直延至农历二月底结束,而“年例期”高州城乡到处张灯结彩,以示光景胜昔,较大的村庄举行舞狮、 [[ 舞龙 ]] 、游神、打醮、赏花灯、做大戏、放鞭炮、烧烟花,宴客等群众文化活动,盛况空前。
年例,既是节日更是习俗;既是祈福去邪的社区级道教节日,更是家庭和个人的社交活动;既是艺人献艺的舞台,更是大乡邻共求和谐、同寻正能量的好日子。信神和不信神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
==年例起源==
高州年例文化活动多与纪念 [[ 中国 ]] 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有关,据说,“年例”活动初时由冯、冼家族而兴起,另有一说是在冼夫人军营中兴起,初为犒劳官兵、宰牛闹春(开宰牛会),因长期已成习俗而演化成今天的“年例”。而在“年例”中的重头戏就是“游神”,而这个出游的“神像”正是千人敬仰、万人崇拜的冼夫人的雕像,民间长期把拜祭和纪念冼夫人形成年例活动相结合,形成一种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这种形式所包涵的文化内涵是许多文化活动都无法超越的,这里极具历史积极的意义和 [[ 爱国主义精神 ]] 以及人文精神。
民间关于年例来由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1).纪念冼夫人说:据说年例和冼太夫人有直接的关联。具体,一是年例活动的形式依据粤西冼冯家族的祭祀祈福为范本 [[ 发展 ]] 出来,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二是高州雷垌年例,湛江某些地方和海南关于“闹军坡”都有直指年例是起源于对土著首领(包含冼夫人,尤其反映在海南黎族对古代土著首领拜祭上)和神灵的献祭的说法,最早的形式是冼夫人下属的各地军营中的犒劳官兵、闹新春、祭战神的活动。(2).元宵节说:茂名的“年例”,民间有其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的说法,证据是很多地方无论是否正月十五做年例,都将年例写成年宵。自汉唐以来,中原 [[ 文化 ]] 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汉人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土著接受。但按照土著习俗庆祝节日喜欢相互请客,而元宵节日期是固定的一天,于是出现提前和延后办节宴,结果庆祝元宵的日期就变长了。随着汉化进程,土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的节日慢慢式微,后来各种风俗融于本土式的“元宵节”,逐步演变成一种要按时按例举行的新形式民俗节庆。(3).综合节日说:现代人发现年例本质上是本土春祈与其他节日和民俗活动的融合。它与土著节日、元宵节、春节、三月三、社祭、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生死忌迁移落脚纪念日等都可以扯上关系,它实际上是古今、汉越、道教与民俗的文化浓缩大餐。 [[ 古代 ]] 越族人过节特别好宴客,来人越多越吉利,而汉族人又重视礼尚往来,结果民族的融合使庆节的名目一下子增加了。双方为了减轻负担不得不将各种名目的宴庆集中到一个日子统一请一次客。慢慢的,这种多喜同庆的做法不管原来的名目是什么,某些汉越都能理解的固定内容开始成为主角,但汉越、新旧名目的内容依然有所交集令大家不好给其下定义,只好叫它“年例”表示“大家都喜欢这样的,以后每年就这样做”的意思。这三种说法可能是都正确的,同时发生作用的。三种说法同时也是三种情结,分别反映了土著文化的遗风、汉文化大潮流、 [[ 民族 ]] 大融合,在高州它们都是可以同时被接受的独特现象,高州人通过年例始终传承着尊重与包容的传统内涵。
说到底,这三种说法就像盲人摸象,但都能找到冼夫人的影子,其德昭位重对人们的风俗习惯确是 [[ 影响 ]] 深远的。冼冯家族是粤西第一家族,冼夫人嫁给冯宝代表汉越融合大势所趋,而冼夫人“很不安分”地比丈夫更努力和成功的使汉越从敌对走向合流。年例正是在这种背景中演化的,众说纷纷的年例起源传说正是对应着不同群体看待那段历史的角度——年例的发展史就是汉越民族融合史的缩影,包涵着更丰富的历史和内涵。如果简单的说年例就是为了 [[ 纪念 ]] 冼夫人,容易让外人以为是一下子形成的。保留争议或者更适合。
==年例内容==
年例内容有三大块(由三条活动线索,其中道教科仪是主线)构成。一.道教科仪。二.年例宴和宴后游乐。三.看演出和自娱 [[ 活动 ]] 。年例还有其它非主要活动内容:1.年例圩。各处年例各处圩,年例圩不大,但流动和固定摆卖的都有。2.青年会。趁着年例,不仅一般的 [[ 亲朋好友 ]] 会来相聚,还是单身男女结识、相亲、约会的好时节。
==基本流程==
高州“年例”在民间称为“狂欢节”,清朝光绪年高州府《[[化州县志]]》有载:“正月初十后,每夜奉神出游,锣鼓喧闹,灯光如昼,放火花、烧爆竹、打秋千,直至月底方休。自光绪七年后,踵事增毕,诸神出游,以三庙而毕。将余费于观光门外沙洲搭厂为宴席之地,略如京都戏院式,张灯演戏,纸碎金迷,国有长春,城真不夜,亦太平之润色也”。从这段史载文章中就知道“高州年例”承载着节日、文化、人情、感情等因素,其实际上就是扩大了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的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古时的高州“年例”受到俚人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正月底各村落会挑选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狮、舞龙、燃烟火、游神、演木偶戏、摆醮、鸣铳炮、送瘟神、烧低船、插彩旗、唱歌跳舞、做大戏等多项活动用以祛除凶劈邪,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身康健,以及国泰民安。
年例能够流传一千多年,一定有其奥秘,原来这项活动,都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其组织成员一般为本乡男性“长者”或最有头面的“土豪”(老板),古时论功名或官阶最高者也可担任。这组织者俗称“年例头”,也是香老,设三至四人不等,一般按各村具体情况而定。大体可分以下三种:抓阄决定;轮流做头;长年做头。除了“年例头”所做的工作之外,还要设宗台负责人(即是祭祀仪式中的摆宗仪式,以宗族血缘关系划分来摆宗台),以自愿为原则,一般不拿报酬。而每年的年例基本都有一个固定模式,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 [[ 祭祀 ]] 仪式,由道士或巫师设坛,其过程有祭祖、打醮、炼渡、打珓(杯珓)、驱邪、请神、贴符等十多种类。第二,祭祀场所,年例祭祀场所主要有四个,公庙(以社为单位)、地党、土地公和宗台,而这四个场所在活动时各自分开。
高州年例的过程既繁杂也大器,但无论规模大小的年例,基本程序是大同小异。其过程:1、年例节为期三天,第一天以神社为单位,多以吃喝玩乐为主,又以神社为单位,设一空旷地或地堂作为主场,而各家各户则“摆醮”正“神位”,用鸡、猪、羊(牛)做成“三牲”,(今天多用“百鸡宴”)摆在一起,供请“神”或“菩萨”享用,然后烧炮仗(鞭炮)或烧铳叫“醒神”(即唤醒神灵来享用),顿时,鞭炮起,齐奏乐,八音锣鼓声齐鸣,场面甚为壮观。第二天,“正例”才是高州年例的重头戏,从游神开始,先开庙门由人们抬着菩萨或冼太行宫神像出游地界,巡门祈福,乡过乡,村过村,游神队伍整天在八音锣鼓的陪伴下,游遍各个村落。其间,毎遇“菩萨”巡至村口,由一道士摆上鲜果素菜,扬起“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烧香、焚纸钱和财宝,边念边舞,为“菩萨”入村扫除障碍,开一条清洁平安大道给“ [[ 菩萨 ]] ”通行。第三天,在年例尾之凌晨时,各处村落的群众点燃竹火(绞),集中在宗台前,广场或地堂,堆起纸船、纸马、纸财宝,在鞭炮和震耳欲聋的铳声过后,由八音锣鼓队伍陪伴着“冼太行宫像”或“菩萨”进回庙里,然后闭上庙门。(俗称“关庙门”)于是一年一景的“年例”就此结束。
在这年例过程中,还有一个是祈福仪式,这个活动一般在“正例”这天举行,地点设在冼太庙或公庙门前。每位祈福者只有在红包(封包)上写上心意之神的名字,内装白、黄色纸或银及钱币不等,遇到地位高的神,比如冼太夫人的官位最高,封给她的钱肯定要厚些,这样她就会保佑平安的系数更高。
凡参加“年例” [[ 活动 ]] 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一是抬“冼太像”或“菩萨”者腰间要扎一条大红布长巾,以示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二是,服饰以黄色和红色为主,以示好运、吉祥。尤其是红色在高州有句俗话:“高州人,贪大红,越红越威风”,也是出自这处。 其次就是宴客仪式也很讲究,人们在“正例”这天,要宰鸡杀猪设宴招待亲朋好友,俗称“吃年例”。主家做出丰盛宴席,上菜顺序都有讲究,头道菜通常是“炒粉丝”,称为“起粉”,接着鸡、鸭、鱼、虾,扣肉等大盘菜接二连三上桌,每桌都有个“台长”,台长宣布“起筷”(有喜事快快来之意),这时大家一齐响应,尽情开怀畅饮。据说这里面就有一个小插曲,有位小孩还没等“台长”宣布“起筷”,便将一大块鸡肉夹起往嘴里送,怎知,这小孩被这一大块鸡肉塞正喉咙。出也出不来,吞也吞不下,当场就有人笑道:“大家睇,大家睇,这细侬不听‘台长’的话,被‘神’弄法了…… 宴客仪式过后,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最写意的事就是到地堂去睇大戏或睇木偶戏,这些表演都是请著名歌舞团或乐团来献演,一来敬神,二来娱人,这就是高州人回归“年例”的正本话题“睇年例”。 ==特色和看点== 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州还能够用布袋木偶即小偶穿插“打武”的只剩下梁东兴)。高州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单人木偶戏,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清末发展了中班。高州木偶戏以即兴演绎为特点,即使是一样的台本,每一次表演,唱腔、念白总有些许不同。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对群众有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高州木偶像头雕刻精巧,表演技艺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优秀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要看懂木偶戏必须注意:舞台左右(宅边和依边)和艺人面向观众时其左右手一致(左右=出入=宅依)。一般人物从左边上场,表示出家门(退场必须走另一边),从右边上场表示入家门(退场必须走另一边)。但神仙、皇帝习惯从左边出场(不表示出门)。台上文左武右,中间位置叫德正位,朝中皇帝正坐,军营中元帅正坐(皇帝到来元帅离座迎接后坐回原位,皇帝只能坐左上位,表示军营中元帅最大)。一般第一晚正戏前会先演《[[八仙贺寿]]》、《[[天姬送子]]》以讨吉利。 八音锣鼓亭: 高州八音锣鼓在明末清初时期由福建传入。清代末期粤西粤剧发展旺盛,高州八音锣鼓又吸纳了粤剧中的一些排子锣鼓和小曲,大大地丰富了演奏内容。八音锣鼓分大、中、小班,大班24人,中班12人,小班6人,乐师们头戴装饰小额帽,身穿艳丽彩服,大扁腰带,衣服则用颜色区分文武乐手行当。 八音锣鼓亭(高州人俗称“锣鼓亭”),是游神、摆醮必须随队的神的依仗,代表吉祥繁华的意思。一般随节庆的游行队伍边走边演,也有在庙堂前空地和屋前屋后空地演出的。小班的锣鼓亭独自游村过巷,旧时很常见也很被重视。主人家会把他们迎到厅堂或院子,告知要庆或许愿添丁,新婚、近宅、祝寿、开运等请献相应的曲以供人神共享。年例最基本的是《[[游神锣鼓调]]》,是游神进行中打的,一步一个拍;到摆醮位时,锣鼓班要选个地方停下来,这时如果再打行进锣鼓调就没味道,要变花样,要打《[[锣鼓排子]]》,再打喜庆曲牌《[[大开]]》,用《[[小开]]》收尾。好点的班子,还要学会打《[[贺寿]]》、《[[六国封相]]》才能勉强应付临门的点曲额外讨到利是。常见乐谱还有:《[[大花园]]》、《[[到春来]]》、《[[浪淘沙]]》、《[[得胜令]]》、《[[闹新春]]》、《[[天姬送子]]》等 长号: 高州长号(大喇叭)是游神、摆醮必备的。是神的庄仪、威严正气的代表。长号是长杆吹奏乐器又名“喇叭”、“招军”、“先锋”、“号角”,是无孔无键、直管吹奏的铜管乐器。它虽构造简单但有较难的吹奏方法和复杂的技巧,吹奏出的声音高亢、粗犷。它在中国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着的 《[[纪效新书]]》中有所记载。古代的长杆号在军中用于操典、演兵、战斗等武事活动中,后经长期演变,流传到民间,便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乐器。清乾隆二十四年所刊《[[皇朝礼乐图式]]》中有“小铜角”记载,与今民间流行的招军形制相同。据传古时军队中用作召集、开拔等信号,故名。这种自然号只能发1~2个粗犷的声音。招军的管体分两节,上节顶端有一圆形气牌,中下凹,开有通气小圆孔,此号嘴与上节细圆铜管连成一体,不能拆卸。下节底端呈叭形,属扩音部分。平时,上节铜管插入下节之中,吹奏时抽出,与下节连接严实,成一整体。招军发音洪大尖锐,有刺激性。在民间迎神赛会时,用招军作行进队伍的前引开道。在演神鬼戏或调无常时,也常以招军作伴奏。有些民间吹打乐在乐曲的前后用招军和号筒齐奏。 军号队: 高州年例出现的西洋军号队来源于军队的退伍军人,作为高州年例的特色表演项目最早的出现时间可能是民国。是高州年例游神队伍唯一必备的西洋乐队,虽然是西式乐器,却因为其简单粗矿、出色的节奏感,出奇的符合年例的气氛,没有大型军乐队和年例气氛的那种格格不入感。一般由一两个大军鼓配合十多支冲锋号或青年号,有的也有小军鼓。号是主角,必须分组轮流不停的吹,所吹奏的是源自军队行军专用的节奏,有固定的曲目,声音洪亮,婉转多变,有队形变化。游神时随大队、摆醮时则在空地转圈表演。另外在他们空闲间,个人也可以给红包请他们到家门口助兴,称作“来操一圈步”。 逛菩萨 高州年例逛菩萨是年例高潮到了的标志(有的地方会多次逛菩萨,一般最后一次是最热烈的),通常都在固定地点(菩萨地堂、庙门口等地方)固定的时间进行。逛菩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个人一左一右各用一边手徒手挽着菩萨荡,这种方式节奏较慢但要用大力气,要用声音喊着节拍;另一种是用绳子绑在菩萨座椅两边,特别适合金身较小的菩萨,用力不需要太大,荡的更高更快,逛菩萨有一定的风险,参与者必须怀有足够的诚恳才行。广义的逛菩萨实际还包括举菩萨、抱菩萨、抬菩萨,属于拥菩萨、拥船一类的活动。这个环节类似人们宴会结束后的载歌载舞、舞刀弄剑助兴。以前人们物质贫乏,总觉得对菩萨的礼数做的不够,对这个环节特别重视,而且逛菩萨追求的更是一种代表着人神关系的升华(人神无间肩并肩作战,人神一体的高度)的境界,是年例高潮中的高潮,是最具正气的时刻。与丘陵地区抬菩萨不方便相比,平原地区的年例不一定会逛菩萨,而是抬菩萨、拥船代表年例达到了高潮,实际上异曲同工。以前很多逛菩萨地方,到现在因为体力劳动的减少,对身体和精神不够自信了,逛菩萨的人就少了也不够热烈了,有的则改为抬菩萨。拥菩萨、拥船之类必须热烈就是为了壮大扶正压邪的气势——这个不受任何个人或组织左右(以致神也必须遵守的才能得到大家拥护的人神关系法则)的大众道德观念,正是年例最高的精神。 花龙船
==内涵==
1.年例讲究正统道教科仪。年例的道教科仪虽然可能相对简化但必须由正规的道士主持。年例以祭祀为主线。上祭社稷天下太平、 [[ 国泰民安 ]] ;中祈祷风调雨顺、民富国盛;下求避邪开运、心想事成。人们以集体的名义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2.年例宴和宴后游乐。年例不是一个单纯春祈。别的地方的春祈一般不办宴会,即使有也没有大宴亲友以致来者不拒的习俗。年例宴不是一般的大宴亲友而是年例宴与祭祀同等重要。古代越族凡做节日都喜欢邀客共庆。高州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年例宴,是因为古代高州是沟通两越的 [[ 中心 ]] 地带,保存着代代相承的八方来相会,共同和谐发展的传统心态。也是对冼夫人时代基于相互尊重、超越尊重的相互认同的民族融合的民间式践行,对本地人有着重大的社交、社会意义。3.民娱活动。年例有一笔专门用于聘请表演节目的资金。但真正年例热闹之处在于,社员参与互动的程度。互动程度越高,越有人气,即使表演节目不怎样,却可以使更多人再到乐在其中,找到只有集体 [[ 活动 ]] 才能体会到的归宿感。
==年例期大全==
年例期大全(无完整记录)
城区(含近郊)年例期大全集
石仔岭年例期大全集
金山 [[ 开发区 ]] 年例期大全集
乡镇年例期大全集
人气和 [[ 特色 ]] 年例期大全集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k0842p07zuo|480|270|qq}}
<center>茂名十大年例之首:高州忠平社年例</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