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州年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州年例

中文名: 年例

外文名: nian li

別 名: 春祈年例

節日時間: 農曆正月初二到三月底

節日類型: 傳統風俗

流行地區: 以高州為中心的粵西地區

節日起源: 春天祈福,紀念冼夫人

節日活動: 舞獅、舞龍、游神、打醮

賞花燈、做大戲、放鞭炮、燒煙花等

節日飲食: 山珍海味、燕窩魚翅、各種菜餚

節日意義: 傳承了歷史文化,豐富了精神食糧

設定時間: 約農曆正月到三月初

高州年例廣義上指高州府文化圈(古代高州六屬茂名、信宜、化州、電白、吳川、廉江)內的年例;狹義上指今高州市的年例。[1]

節日概況

年例,是以游神擺宗台(有的地方叫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高州年例一千多年來影響着茂名、湛江、化州、電白、信宜、吳川等縣市以及鄰近廣西地區。民國時期就有高州城「八社同慶」傳為美談,《高州民國日報》介紹,民國初年,縣城北關街八社同慶之時,「樓前社、樓後社、賜寶社、懷柔社、集賢社、排後社、安榮社、金剛社進行過好大的」年例「大巡遊,游神所到處,每家每戶出花燈,大戶人家掛燈籠,擺「天陣」、「地陣」吸引眾多獅子隊前來采青,場景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清朝光緒《茂名縣誌》寫道「二月祭祀分內入社後,田功畢作,自十二月至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十五日為花朝……」這就是道出了高州年例習俗的真實涵義,「年年有例,歲歲有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開始為「年例期」一直延至農曆二月底結束,而「年例期」高州城鄉到處張燈結彩,以示光景勝昔,較大的村莊舉行舞獅、舞龍、游神、打醮、賞花燈、做大戲、放鞭炮、燒煙花,宴客等群眾文化活動,盛況空前。

年例,既是節日更是習俗;既是祈福去邪的社區級道教節日,更是家庭和個人的社交活動;既是藝人獻藝的舞台,更是大鄉鄰共求和諧、同尋正能量的好日子。信神和不信神的人都能夠各得其所。

年例起源

高州年例文化活動多與紀念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有關,據說,「年例」活動初時由馮、冼家族而興起,另有一說是在冼夫人軍營中興起,初為犒勞官兵、宰牛鬧春(開宰牛會),因長期已成習俗而演化成今天的「年例」。而在「年例」中的重頭戲就是「游神」,而這個出遊的「神像」正是千人敬仰、萬人崇拜的冼夫人的雕像,民間長期把拜祭和紀念冼夫人形成年例活動相結合,形成一種特色,在全國絕無僅有,這種形式所包涵的文化內涵是許多文化活動都無法超越的,這裡極具歷史積極的意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民間關於年例來由的說法主要有三種:

(1).紀念冼夫人說:據說年例和冼太夫人有直接的關聯。具體,一是年例活動的形式依據粵西冼馮家族的祭祀祈福為範本發展出來,長期演化後成為今天的年例。二是高州雷垌年例,湛江某些地方和海南關於「鬧軍坡」都有直指年例是起源於對土著首領(包含冼夫人,尤其反映在海南黎族對古代土著首領拜祭上)和神靈的獻祭的說法,最早的形式是冼夫人下屬的各地軍營中的犒勞官兵、鬧新春、祭戰神的活動。(2).元宵節說:茂名的「年例」,民間有其是由元宵節衍化而來的說法,證據是很多地方無論是否正月十五做年例,都將年例寫成年宵。自漢唐以來,中原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漢人過年和元宵節持燈嬉遊的習慣也被土著接受。但按照土著習俗慶祝節日喜歡相互請客,而元宵節日期是固定的一天,於是出現提前和延後辦節宴,結果慶祝元宵的日期就變長了。隨着漢化進程,土著慶祝豐收、祈禱祭祀的節日慢慢式微,後來各種風俗融於本土式的「元宵節」,逐步演變成一種要按時按例舉行的新形式民俗節慶。(3).綜合節日說:現代人發現年例本質上是本土春祈與其他節日和民俗活動的融合。它與土著節日、元宵節、春節、三月三、社祭、粵西茂名等地方祖先生死忌遷移落腳紀念日等都可以扯上關係,它實際上是古今、漢越、道教與民俗的文化濃縮大餐。古代越族人過節特別好宴客,來人越多越吉利,而漢族人又重視禮尚往來,結果民族的融合使慶節的名目一下子增加了。雙方為了減輕負擔不得不將各種名目的宴慶集中到一個日子統一請一次客。慢慢的,這種多喜同慶的做法不管原來的名目是什麼,某些漢越都能理解的固定內容開始成為主角,但漢越、新舊名目的內容依然有所交集令大家不好給其下定義,只好叫它「年例」表示「大家都喜歡這樣的,以後每年就這樣做」的意思。這三種說法可能是都正確的,同時發生作用的。三種說法同時也是三種情結,分別反映了土著文化的遺風、漢文化大潮流、民族大融合,在高州它們都是可以同時被接受的獨特現象,高州人通過年例始終傳承着尊重與包容的傳統內涵。

說到底,這三種說法就像盲人摸象,但都能找到冼夫人的影子,其德昭位重對人們的風俗習慣確是影響深遠的。冼馮家族是粵西第一家族,冼夫人嫁給馮寶代表漢越融合大勢所趨,而冼夫人「很不安分」地比丈夫更努力和成功的使漢越從敵對走向合流。年例正是在這種背景中演化的,眾說紛紛的年例起源傳說正是對應着不同群體看待那段歷史的角度——年例的發展史就是漢越民族融合史的縮影,包涵着更豐富的歷史和內涵。如果簡單的說年例就是為了紀念冼夫人,容易讓外人以為是一下子形成的。保留爭議或者更適合。

年例內容

年例內容有三大塊(由三條活動線索,其中道教科儀是主線)構成。一.道教科儀。二.年例宴和宴後遊樂。三.看演出和自娛活動。年例還有其它非主要活動內容:1.年例圩。各處年例各處圩,年例圩不大,但流動和固定擺賣的都有。2.青年會。趁着年例,不僅一般的親朋好友會來相聚,還是單身男女結識、相親、約會的好時節。

基本流程

高州「年例期」一般為三天,頭天名為「起例」,次天為「正例」,最後一天謂「尾例」,(俗稱年例尾)。「年例」期間皆以「吃、喝、玩、樂」為主,以神社為單位,從「起例」鬧至「尾例」場面十分熱烈。有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就這樣描述高州「年例」的各時期的社會現象,八十年代單車多;九十年代摩托多;新世紀小車多。因為年例期宴請客人,其中含有一種互相攀富比富的元素,現在有些人為了光鮮門面,如果來的客人是達官貴人或「土豪」、「老闆」,在自家門前擺的小車是名牌車便會向人炫耀其本事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宴席從三牲(雞、鴨、豬)已進化到山珍海味、燕窩魚翅,豐富而昂貴,吃一頓「年例宴」足足花上十萬甚至幾十萬不等。有些生活條件差的農戶,便要先使未來錢,將「防老錢」、「學費」等早早提出來,提前使用,有些還東借西湊,到處築債來做「年例」,這是「十五食了初一米」的做「年例」的社會現象正成了高州俗語。 有些較小的社會逐家游巡

高州「年例」在民間稱為「狂歡節」,清朝光緒年高州府《化州縣誌》有載:「正月初十後,每夜奉神出遊,鑼鼓喧鬧,燈光如晝,放火花、燒爆竹、打鞦韆,直至月底方休。自光緒七年後,踵事增畢,諸神出遊,以三廟而畢。將余費於觀光門外沙洲搭廠為宴席之地,略如京都戲院式,張燈演戲,紙碎金迷,國有長春,城真不夜,亦太平之潤色也」。從這段史載文章中就知道「高州年例」承載着節日、文化、人情、感情等因素,其實際上就是擴大了元宵節、廟會、社戲、祖先遷移落腳的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古時的高州「年例」受到俚人文化的影響,每年的初春至正月底各村落會挑選一個固定的日子,開展舞獅、舞龍、燃煙火、游神、演木偶戲、擺醮、鳴銃炮、送瘟神、燒低船、插彩旗、唱歌跳舞、做大戲等多項活動用以祛除凶劈邪,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身康健,以及國泰民安。

年例能夠流傳一千多年,一定有其奧秘,原來這項活動,都有一個專門的組織,其組織成員一般為本鄉男性「長者」或最有頭面的「土豪」(老闆),古時論功名或官階最高者也可擔任。這組織者俗稱「年例頭」,也是香老,設三至四人不等,一般按各村具體情況而定。大體可分以下三種:抓鬮決定;輪流做頭;長年做頭。除了「年例頭」所做的工作之外,還要設宗台負責人(即是祭祀儀式中的擺宗儀式,以宗族血緣關係劃分來擺宗台),以自願為原則,一般不拿報酬。而每年的年例基本都有一個固定模式,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祭祀儀式,由道士或巫師設壇,其過程有祭祖、打醮、煉渡、打珓(杯珓)、驅邪、請神、貼符等十多種類。第二,祭祀場所,年例祭祀場所主要有四個,公廟(以社為單位)、地黨、土地公和宗台,而這四個場所在活動時各自分開。

高州年例的過程既繁雜也大器,但無論規模大小的年例,基本程序是大同小異。其過程:1、年例節為期三天,第一天以神社為單位,多以吃喝玩樂為主,又以神社為單位,設一空曠地或地堂作為主場,而各家各戶則「擺醮」正「神位」,用雞、豬、羊(牛)做成「三牲」,(今天多用「百雞宴」)擺在一起,供請「神」或「菩薩」享用,然後燒炮仗(鞭炮)或燒銃叫「醒神」(即喚醒神靈來享用),頓時,鞭炮起,齊奏樂,八音鑼鼓聲齊鳴,場面甚為壯觀。第二天,「正例」才是高州年例的重頭戲,從游神開始,先開廟門由人們抬着菩薩或冼太行宮神像出遊地界,巡門祈福,鄉過鄉,村過村,游神隊伍整天在八音鑼鼓的陪伴下,游遍各個村落。其間,毎遇「菩薩」巡至村口,由一道士擺上鮮果素菜,揚起「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燒香、焚紙錢和財寶,邊念邊舞,為「菩薩」入村掃除障礙,開一條清潔平安大道給「菩薩」通行。第三天,在年例尾之凌晨時,各處村落的群眾點燃竹火(絞),集中在宗台前,廣場或地堂,堆起紙船、紙馬、紙財寶,在鞭炮和震耳欲聾的銃聲過後,由八音鑼鼓隊伍陪伴着「冼太行宮像」或「菩薩」進回廟裡,然後閉上廟門。(俗稱「關廟門」)於是一年一景的「年例」就此結束。

在這年例過程中,還有一個是祈福儀式,這個活動一般在「正例」這天舉行,地點設在冼太廟或公廟門前。每位祈福者只有在紅包(封包)上寫上心意之神的名字,內裝白、黃色紙或銀及錢幣不等,遇到地位高的神,比如冼太夫人的官位最高,封給她的錢肯定要厚些,這樣她就會保佑平安的係數更高。

凡參加「年例」活動的人都有一個明顯的標誌;一是抬「冼太像」或「菩薩」者腰間要扎一條大紅布長巾,以示對神的尊敬和崇拜;二是,服飾以黃色和紅色為主,以示好運、吉祥。尤其是紅色在高州有句俗話:「高州人,貪大紅,越紅越威風」,也是出自這處。

其次就是宴客儀式也很講究,人們在「正例」這天,要宰雞殺豬設宴招待親朋好友,俗稱「吃年例」。主家做出豐盛宴席,上菜順序都有講究,頭道菜通常是「炒粉絲」,稱為「起粉」,接着雞、鴨、魚、蝦,扣肉等大盤菜接二連三上桌,每桌都有個「台長」,台長宣布「起筷」(有喜事快快來之意),這時大家一齊響應,盡情開懷暢飲。據說這裡面就有一個小插曲,有位小孩還沒等「台長」宣布「起筷」,便將一大塊雞肉夾起往嘴裡送,怎知,這小孩被這一大塊雞肉塞正喉嚨。出也出不來,吞也吞不下,當場就有人笑道:「大家睇,大家睇,這細儂不聽『台長』的話,被『神』弄法了……

宴客儀式過後,人們酒足飯飽之後,最寫意的事就是到地堂去睇大戲或睇木偶戲,這些表演都是請著名歌舞團或樂團來獻演,一來敬神,二來娛人,這就是高州人回歸「年例」的正本話題「睇年例」。

內涵

1.年例講究正統道教科儀。年例的道教科儀雖然可能相對簡化但必須由正規的道士主持。年例以祭祀為主線。上祭社稷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中祈禱風調雨順、民富國盛;下求避邪開運、心想事成。人們以集體的名義傳達積極向上的精神。2.年例宴和宴後遊樂。年例不是一個單純春祈。別的地方的春祈一般不辦宴會,即使有也沒有大宴親友以致來者不拒的習俗。年例宴不是一般的大宴親友而是年例宴與祭祀同等重要。古代越族凡做節日都喜歡邀客共慶。高州人之所以如此重視年例宴,是因為古代高州是溝通兩越的中心地帶,保存着代代相承的八方來相會,共同和諧發展的傳統心態。也是對冼夫人時代基於相互尊重、超越尊重的相互認同的民族融合的民間式踐行,對本地人有着重大的社交、社會意義。3.民娛活動。年例有一筆專門用於聘請表演節目的資金。但真正年例熱鬧之處在於,社員參與互動的程度。互動程度越高,越有人氣,即使表演節目不怎樣,卻可以使更多人再到樂在其中,找到只有集體活動才能體會到的歸宿感。

年例期大全

年例期大全(無完整記錄)

春節假期間的年例期大全集

城區(含近郊)年例期大全集

山美年例期大全集

寶光年例期大全集

石仔嶺年例期大全集

金山開發區年例期大全集

鄉鎮年例期大全集

人氣和特色年例期大全集

參考來源

茂名十大年例之首:高州忠平社年例

參考資料

  1. 高州年例資料,,十二星座網 , 2016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