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潘达微

增加 23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副总指挥黄兴带领"选锋"一百二十馀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起义经一昼夜激战,攻占[[两广督署]]的行动失败,近百烈士牺牲,而"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义军奋战一夜,[[黄花岗起义]]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起义烈士遗骸分布在总督衙门前,起义者有的当场牺牲,有的被捕就义,有的被俘后用铁链绑扎杀害,次日从 [[ 越秀山 ]] 麓至 [[ 双门底 ]] 各街道上,殉难烈士遗骸枕藉,暴尸街头。加上连日苦风凄雨,尸体膨胀,生虫发臭,惨不忍睹。广仁、方便、 [[ 广济 ]] 、爱育等善堂院奉命收尸。断头折臂、血肉模糊的烈士遗骸被堆放在 [[ 咨议局 ]] 门前空地上,惨不忍睹。
当时,南海、 [[ 番禺 ]] 两县知事相议,拟埋葬于大东门外的臭岗。臭岗是一个专埋死刑犯的地方,往往草草掩埋刑人尸骨,臭气熏天。通常做法是挖有一巨穴,草草掩埋刑人尸骨,臭气熏天,故名臭岗。烈士如果葬于此地,实在是一个极大侮辱,由于当时当局追捕革命党人,慑于清政府淫威,所以无人敢殓,束手无策。
潘达微知悉后"肝肠欲摧",挺身而出,冒着清政府还在到处搜捕革命党人的危险,以《平民报》记者身份,潘达微找到了在河南的好友名绅 [[ 江太史公-江孔殷 ]] 。江与潘达微是世交,当时正担任两广 [[ 清乡 ]] 督办,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和影响。1906年,潘达微主编的《 [[ 时事画报 ]] 》因发表《美人时局图》,揭露官场利用妻妾买官卖官黑幕,被勒令查封,由于是江孔殷与南海县令疏通,罚款了事。1910年新军起义失败,受伤义军被俘后,又是潘达微找到江孔殷出面保释。
当潘达微找到江孔殷提出择地安葬烈士时,江立即明确表示:"请转告各善董,此事余可力任,纵有不测,愿负全责!"尽管 [[ 江孔殷 ]] 当时接到命令加紧搜捕革命党人,但他却表面应付,暗地支持潘达微。
在江孔殷鼎力支持下,潘达微和各位善董四出找寻葬地。有一西医在广州 [[ 沙河 ]] 新购一地,本想献出来,却遭到亲属极力反对。此事陷于僵局,潘达微来到广仁善堂告知此事,对善董徐树棠痛陈大义,并自我介绍是该善堂创办者 [[ 潘文卿 ]] 的儿子,说:"座中多为父执,讵忍此不为小子助?""诸义士为国捐躯,纯为国民谋幸福……如此藁葬,心奚能安?且慈善事业不计谁是谁非,施棺施地,应为义所安。"言词痛切,双泪直流,泣不成声。善董徐树棠大受感动,他说:"本堂有一地位于沙河马路旁,名红花岗,青草白地 ,可谓净土,今献此为葬地,棺殓营葬诸事 ,并由本堂任之,如何?"潘立即转悲为喜 ,并随 [[ 黄树棠 ]] 到红花岗实地视察,觉得此地虽非 [[ 风水宝地 ]] ,但仓促中得此,亦难能可贵 ,遂拍板同意。并承担棺殓营葬等事。
虽解决了葬地问题,但棺殓营葬诸事,千头万绪。潘不便过于抛头露面,需要有人做实际跑腿工作,不能草草了事。他觉得必须有一个知书识墨又老实肯干的人帮忙,此人非堂妹夫郭伟泉莫属。郭伟泉当时在广州一家报纸当编辑,平日有一群市井小民、酒友和三教九流跟着他,正用得着。郭伟泉不负重托,连夜赶到广仁善堂,商讨雇请 [[ 仵工 ]] 、购买棺木等事 。潘达微转悲为喜,随徐树棠到红花岗实地视察,觉得此乃净土,正好可用来安葬义士。
到了4月初4营葬这一天,潘达微"见星而起",其妻知其有葬事,偷偷以白布"裹其襟底,以寄哀思,并以辟秽丸数枚置囊中"。
据载,当日烈士灵柩送去安葬时,微雨霏霏,天公也在哭泣。百馀仵工浩浩荡荡抬着灵柩向红花岗进发,只有潘达微和郭伟泉跟在后面,挥泪凭吊。市民担心清政府镇压,不敢相送,只是远远凝望,许多人止不住热泪。
潘达微来到 [[ 谘议局 ]] 前的尸场,用药丸塞住鼻孔,辟除臭气。潘达微亲自协同 [[ 仵工 ]] ,并将烈士尸体洗去血污,由于陈尸多日,加上连日夜雨,尸体已经腐烂发胀,并且生蛆,蠕蠕而动, [[ 尸臭 ]] 扑鼻难闻;有的尸体还被铁索锁着,二三人一束,无法装入 [[ 棺材 ]] ,仵工们见难却步。郭伟泉对仵工说:"加钱给你们,干否?"仵工终于答应,用铁锤把枷锁打掉,尸骸一一分开,洗净血迹,穿上衣服,然后入棺。
抵达尸场红花岗后,见棺木都是用薄板造成,于是请医院用较好的棺木成殓,发现墓穴挖得不够深,潘达微又加钱给土工,掘土深挖后才下葬。潘达微一直在现场指挥,参加殓事的 [[ 仵工 ]] 达百余人,郭伟泉依靠他平日的好友帮助 ,负责逐一清点、辨认和登记。发现一穿蓝布衣没有白布标志(当时起义者均挂白布为标记)的尸体,引起郭的怀疑,问众人,有一仵工指证:"此清吏李某的仆从,肯定不是革命党人"。便叫仵工把该尸首拉到别处 。这样,潘达微协同100多名忤工殓葬的工作从上午11时一直忙到黄昏,运送至红花岗安葬,总共殓葬了共72位死难烈士遗骸。(按:据后来调查,牺牲烈士应为86人)。郭伟泉又发动他的酒友、听众调查访问,加上其他方面的支持,弄清了烈士身世生平,其中不少为饱学之士和很有作为的青年、学生、 华侨。清政府散播起义者都是地痞、无赖的谣言终被戮破。
烈士忠骸安葬后,潘达微本想低调,不愿张扬。但 [[ 康有为 ]] 弟子保皇党的徐君勉所办《国事报》披露了此事,且点了潘达微的名,故意中伤潘达微,潘达微不得不在《平民报》和《七十二行商报》,发表了七十二烈士已验葬的消息,以" [[ 黄花岗]]"命名 [[ 烈士墓 ]] 地,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坦承收葬烈士遗骸是自己所为,并称:"党人视死地为乐所,余身命久置度外"。潘达微平日酷爱菊花,曾以古人" [[ 菊残犹有傲霜枝]]"诗句自勉。他后来又为被迫迁至香港出版的《时事画报》作画题句云:"行风雨岗前立,指点黄花是血。"并取"黄花晚节"的古诗意;他认为"黄花"二字比"红花"优美。黄花即菊花,象徵节烈。从此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扬名海内外,"三·二九" [[ 广州起义 ]] 也称为" [[ 黄花岗起义]]"。1911年潘达微将烈士的遗骸安葬在 [[ 黄花岗 ]] 后,曾题句"七十二坟秋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
潘达微的举动终于激怒 [[ 清政府 ]] 当局, [[ 两广总督张鸣岐 ]] 以潘达微是《平民报》成员及"过事鼓吹"为藉口,勒令《平民报》停刊。潘达微没有因此屈服,立即创办《平民画报》,继续进行抗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潘达微首先提出公祭黄花岗烈士。在他的倡导下,1912年5月15日,从南京回到广州解除了临时 [[ 大总统 ]] 之职的孙中山率领各界十余万人士至黄花岗祭悼,亲自主祭并致祭文。随后在潘达微的首倡下,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 历经政局动荡,历时10年终于建成。
后来,孙中山曾亲手题"浩气长存"四字,镌刻在陵园的大门上。孙中山还手植松树四株于墓旁。在《 [[ 黄花岗烈士事略 ]] 》序文中,孙中山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广东光复以后,都督 [[ 胡汉民 ]] 一再邀请潘达微出任重要行政职务。潘达微却表示不愿做官,1912年,他接受了警察厅长 [[ 陈景华 ]] 的邀请,在广州花地 [[ 黄大仙庙 ]] 创办孤儿教育院,自任院长。该院教育经费由社会上善长仁翁捐赠。政府无法解决经费,他就变卖母亲遗下房产,以自己分内所得之款作为孤儿院经费。这所孤儿院先后办了50多班,毕业孤儿达千余人,其中有 [[ 粤剧 ]] 名演员 [[ 罗品超 ]] 。后又创办以收容无依靠、受凌辱的贫苦妇女为对象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并在河南创办缤华女子学堂,反对妇女缠足,主张解放妇女,提倡女子就业,反对妇女 [[ 缠足 ]] 、穿耳,积极开展 [[ 女权运动 ]]
1913年,潘达微被执政的 [[ 龙济光 ]] 等通缉,逃离广州。但他念念不忘 [[ 黄花岗 ]] 烈士,令其子女身着白袍、骑白马,披着写有"黄花岗之子"、"黄花岗之女"字样的绶带前来祭拜。
1913年,潘达微创办话剧社,又和几个文友创办了"琳琅幻影新剧团",他亲自将 [[ 托尔斯泰 ]] 的小说改编为剧本自演 [[ 广州方言 ]] 话剧《 [[ 声声泪 ]] 》,自编自导。内容为揭露社会的黑暗,演出轰动一时。
潘达微体察了下层社会实况,创立了"乞儿救济会",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乞儿疾呼。他还创办了一份《乞儿呼天报》,虽然时间不长,却在我国报刊史上留下一段佳话。1915年,广东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 [[ 西江 ]] 灾情特别严重。他积极参加赈灾善举,在河南募捐,潘达微建议公司派船载衣物到灾区赈灾,获得群众好评。此后曾一度出任广州市公益局长。但因他不喜行政工作,任职不久便辞职了。从此专心致志于艺术工作、以诵经、摄影、写画消耗余生。
潘达微多才多艺,他曾应聘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 美术设计主任,不久任该公司香港分厂厂长。他把烟草公司每年赚得的利润,提成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1921年,潘达微正式的皈依佛法,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但在每日诵经之余仍不忘社会的改革,有"革命佛佗"之称。
潘达微画得一手好国画,擅长花鸟山水,尤喜画菊,笔力超逸。1925-192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行的《名画日历》,大多出自他的手笔。许多诗人、名士为其题画,使这些日历成为大受欢迎的学画范本。1923年研究摄影,开广东人体写生及摄影之先河。在广州惠爱西路开设"宝光"照相馆,展出世界摄影名作,并于橱窗陈列为女儿拍摄的裸体照片,引起轰动。
1926年,他和 [[ 黄般若 ]] 等画友筹组成立广州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同年,他与 [[ 李崧 ]] 、刘体志等人组成广州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景社,他拍摄昏黄街灯下踯躅的黄包车夫的一幅摄影,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潘达微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作为中国最早从事新闻摄影和 [[ 人体艺术摄影 ]] 的先驱之一、中国早期漫画的著名开拓者,他为近代的中国美术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创作过小说,演出过戏剧。而无论采取什么艺术形式,都不离"亲民"、救世,并将开放、自由的艺术精神贯彻始终。
1929年8月27日,潘达微病逝于香港寓所,终年48岁,9月20日, [[ 南京国民政府 ]] 国务会议明令褒扬潘达微 "国府嘉奖令"。 并假座商堤(今 [[ 沿江中路]])革命纪念会举行追悼,送殡者逾千人。 [[ 胡汉民、张学良、孙科 ]] 等名人均撰挽联悼念。
其中张学良的挽联云 :" [[ 鲸海 ]] 播嘉名,遥歧英魂荐丹荔;孤邱标卓谊,共钦先烈葬黄花。"名士曾献声挽联云:"制 [[ 流民图 ]] ,变庄严相,要西方浪漫艺术作立场,如此江山那堪再画;创孤儿院,
[[File:山水.jpg|缩略图]]
潘达微山水画作
收烈士骸,以佛法无畏精神说革命,剧怜党国及丧斯人。" [[ 孙科 ]] 的挽联云"碧血藏热黄花吐芬万代千龄足悲壮,行心所安杀身无悔高风亮节见生平", [[ 柳亚子 ]] 的挽联云"画师骑鹤出红尘,画笔长留太古青。莫道 [[ 黄花岗 ]] 上事,几人能保岁寒身。" [[ 郑曼陀 ]] 的挽联云"早年拔剑酣歌,每以狂言惊座客"。 其中,孤儿院学生送的挽联为:"如丧考妣"。
家属致电中央国民党总部,请把潘达微附葬黄花岗,孙科极表赞同。然广东革命纪念会议认为"附葬碍难照办",只准葬于旧 [[ 模范监狱 ]] 附近(今沙河顶附近)。故潘达微初期之墓,只草坟一个,连碑石也没有。
1951年8月,其墓迁葬在七十二烈士墓左侧,与七十二烈士英名同垂千古。当代著名人士姚雨平撰立墓表,赞潘达微"毕生致力革命,同情人间疾苦,性恬淡,擅丹青,尚道义。"
词条标签: 人物 广州文化 画家 记者 辛亥革命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