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8
次編輯
變更
鲍勃·迪伦
,無編輯摘要
[[File:鲍勃·迪伦.jpg | thumb | 300px | 鲍勃·迪伦 <br> [http://ent.sina.com.cn/y/youmei/2016-10-13/doc-ifxwvpar7992756.shtml 原圖鏈接] ]]
[[File:鲍勃·迪伦年輕時.jpg | thumb | 300px | 鲍勃·迪伦年輕時照片 <br> [http://ent.sina.com.cn/y/youmei/2016-10-13/doc-ifxwvpar7992756.shtml 原圖鏈接] ]]
'''鲍勃·迪伦'''({{lang-en|'''Bob Dylan'''}},{{bd|1941年|5月24日|||Dylan}}),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lang|en|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 ==生平==鲍勃·迪伦上高中时曾参加乐队,在大学,他正式改名为鲍勃·迪伦,这是因为当时的民歌手都要有一个与他们身份相符的名字,而鲍勃迪伦立志成为一名“著名的民歌手”,改名也就很正常了。也是在那时候,鲍勃·迪伦开始自己创作歌曲。在当时的美国,一些黑色幽默小说,如[[梅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美国文学的代表。而垮掉一代的文学和思想也已经渐渐发展,成为最具震撼力的新文学流派。[[金斯堡]],[[克鲁亚克]],[[伯罗斯]]作为垮掉一代的最杰出代表,鲍勃·迪伦深受他们的影响。尤其在他的歌词中,受垮掉一代的影响很大民权、反战成为主流。 1961年,鲍勃迪伦在制作人[[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的帮助下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签约,鲍勃迪·伦1962年的最初专辑《Bob Dylan》(鲍勃·迪伦)是以翻唱黑人老布鲁斯为主,以自己创作为辅的。<ref name=“cctv">{{cite web |url=http://www.cctv.com/entertainment/europe/13.html | title= 鲍勃·迪伦——欧美音乐的灵魂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CCTV 文娛頻道| author= | accessdate=2019-03-15}}</ref> 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廣泛認為是当时[[美國]]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否认了这一点。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戰主義|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lang|en|Blowin'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lang|en|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长达六分钟的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迪伦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 (杂志)|告示牌]]》榜单冠军,但由于其使用摇滚元素亦受到了民谣运动中一些人士的批评。
迪伦早期受到了美国创作歌手[[小理查德]]的表演和音乐人[[伍迪·蓋瑟瑞]]、[[罗伯特·约翰逊]]和[[汉克·威廉斯]]的歌词的影响,并在后来发展及个性化了既有的[[音乐风格]]。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福音音乐]]、[[摇滚|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爵士乐]]和[[摇摆乐]]。迪伦通常的演奏乐器为[[吉他]]、[[键盘乐器]]和[[口琴]]。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也让他成为[[畅销音乐艺人列表|畅销音乐艺人]]之一。迪伦曾获诸多奖项,包括12尊[[格莱美奖]]、1尊[[金球奖]]及1尊[[奥斯卡金像奖]],并被引入[[摇滚名人堂]]及作曲家名人堂。2008年[[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授予其一特别奖,以表彰其通过作词及作诗对流行音乐及美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为美国歌曲传统带来的全新诗意表达。瑞典皇家學院11日16日表示,收到巴布狄倫的信件解釋,12月10日因有其他要事將無法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強調相當榮幸能獲獎。他並非因故缺席領獎的第一人,瑞典皇家學院表示,並不會因為得獎人無法前來取消獎項,尊重巴布狄倫的決定,諾貝爾文學獎依舊是屬於他的殊榮。
=== 職業生涯 ======= 60年代前期 ====
鲍勃·迪伦(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于1941年5月24日生於[[明尼蘇達州]][[杜鲁斯]],他的祖父母是[[猶太]]裔的移民,十九世紀末從[[立陶宛]]和[[烏克蘭]]移民到美國<ref>{{Cite news|url=http://www.aish.com/ci/a/Bob-Dylans-Jewish-Odyssey.html|title=Bob Dylan’s Jewish Odyssey|author=|date=March 12, 2016|work=|newspaper=Aish.com|accessdate=May 20, 2018|language=}}</ref>。他的父母是[[猶太人]]<ref>{{Cite web|url=https://archive.nytimes.com/www.nytimes.com/books/first/s/sounes-01highway.html|title=Down the Highway - The Life of Bob Dylan|accessdate=May 20, 2018|author=|date=|work=The New York Times|publisher=}}</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thejc.com/news/world/bob-dylan-wins-nobel-literature-prize-1.54103|title=Bob Dylan wins Nobel literature prize|accessdate=May 20, 2018|author=|date=October 13, 2016|work=The Jewish Chronicle|publisher=|quote=Dylan was born Robert Allen Zimmerman to Jewish parents in Hibbing, Minnesota in 1941.}}</ref><ref>{{Cite news|url=https://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music/features/the-big-question-why-does-bob-dylan-keep-touring-and-is-he-still-the-best-1673380.html|title=The Big Question: Why does Bob Dylan keep touring and is he still the|author=|last=Walsh|first=John|date=April 23, 2009|work=|newspaper=The Independent|accessdate=June 5, 2018|language=}}</ref>。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中長大<ref>{{Cite web|url=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peter-dreier/the-political-bob-dylan_b_10134862.html|title=The Political Bob Dylan|accessdate=May 20, 2018|author=|date=May 25, 2016|last=Dreier|first=Peter|work=Huffington Post|publisher=|language=}}</ref><ref>{{Cite news|url=http://jewishjournal.com/news/nation/104267/|title=Bob Dylan: 'Prophet' and Medal of Freedom recipient|author=|last=|first=|date=May 21, 2012|work=|newspaper=Jewish Journal|accessdate=May 20, 2018|language=|quote=Born Robert Allen Zimmerman to Jewish parents and raised in Hibbing, Minn.}}</ref>。13歲時,他接受了猶太教的成年禮(Bar Mitzvah)儀式<ref>{{Cite news|url=https://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music/features/bob-dylan-jesus-trouble-no-more-bootleg-series-volume-13-slow-train-coming-u2-a8031031.html|title=How Bob Dylan embraced Jesus in a born-again period lasting 3 years|author=|date=November 1, 2017|work=|newspaper=The Independent|accessdate=May 20, 2018|language=}}</ref><ref>{{Cite news|url=https://www.haaretz.com/jewish/.premium-bob-dylan-is-bar-mitzvahed-1.5364764|title=This Day in Jewish History 1954: Shabtai Zissel Is Bar Mitzvahed, and Turns Out to Be Bob Dylan|author=|last=Green|first=David B.|date=May 21, 2015|work=|newspaper=Haaretz|accessdate=May 20, 2018}}</ref><ref>{{Cite news|url=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lifestyle/1987/09/09/dylans-doldrums/063d2e22-a47f-4910-948d-75c7a62f5a35/|title=DYLAN'S DOLDRUMS|author=|last=Frankel|first=Glenn|date=September 9, 1987|work=|newspaper=Washington Post|accessdate=June 5, 2018|language=|issn=}}</ref>。並且,他參加了猶太人夏令營<ref>{{Cite web|url=https://www.jta.org/2016/04/13/arts-entertainment/bob-dylans-life-and-work-examined-in-new-exhibit|title=Bob Dylan’s life and work examined in new exhibit|accessdate=May 20, 2018|author=|date=April 13, 2016|work=JTA - Jewish news|publisher=|language=}}</ref>。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他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自己的樂隊,最早已知的錄音[[John Bucklen Tape]]<ref>{{cite web
| publisher = Skipping Reels of Rhyme
}}</ref>。正是在這次大遊行中,[[馬丁·路德·金]]發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在這個過程中,迪伦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民權運動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卻對此開始反感起來。1963年底,在[[甘迺迪]]總統被刺殺不久之後,他前往接受國家緊急民權委員會的一個頒獎儀式,他帶著酒氣,質疑了委員會的作用。在此之後,他逐漸遠離民權運動和抗議歌曲。
==== 60年代中後期 ====
他曾經於1963年和1964年,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六零年代的民謠音樂界,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迪伦卻在1965年7月25日,於當年的民謠音樂節中,第一次在舞台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他僅僅演唱了三首「插了電(Plugged)」的歌曲,隨即被憤怒的聽眾趕下台,這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關於為什麼迪伦要在1965年的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從而讓許多他原來的民謠聽眾認為他是一個叛徒,一直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是,這次表演也被認為是民謠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因為它代表著即使是對迪伦這樣的繼承傳統的音樂家來說,民謠再也無法再滿足迪伦的需求了。
1966年春,迪伦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每次表演通常被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為他使用[[木吉他]]的民謠表演,另一個部分則是用[[電吉他]]的搖滾樂表演。在巡演過後他回到紐約,但卻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年7月29日,他在紐約的[[伍德斯托克 (紐約州)|伍德斯托克]]附近駕駛摩托車中,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暫時地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一段時間,直到1968年1月20日於[[伍迪·蓋瑟瑞]]的紀念音樂會中才再次在公眾面前出現。在六十年代剩下的幾年內,迪伦的音樂則開始向更具思考型發展,並受到了[[那什維爾]]鄉村音樂的影響。
==== 70和80年代 ====
當迪伦與與哥倫比亞的第二張合約期滿之後,雙方無法達成新約定,於是他在1973年與[[格芬唱片]]簽了一份發行一張專輯的合約,即{{tsl|en|Planet Waves||Planet Waves}};為了推銷這張唱片,迪伦於1974年與長年的老朋友{{tsl|en|The Band||The Band}}一起進行北美巡迴演出,巡迴演出結束後不久,與妻子的關係開始惡化。
1988年6月7日,迪伦在美國加州的 Concord 展開了一場名為{{tsl|en|Never Ending Tour||Never Ending Tour}}的巡迴,此後以每年一百場上下的次數,在全球各地演出。至2010年底,這場巡迴已演出超過两千三百場<ref>{{cite web| url = http://www.bjorner.com/DSN32500%20-%202010%20US%20FallTour.htm#DSN32880| title = Bjorner's Still On The Road: Mashantucket, Connecticut, 27 November 2010| date = November 29, 2010| accessdate =December 7, 2010| publisher=bjorner.com}}</ref>。
==== 90年代至今 ====
[[File:鮑勃·迪倫回憶錄.jpg | thumb | 300px | 鮑勃·迪倫回憶錄 <br> [https://kknews.cc/culture/qkk8n8.html 原圖鏈接] ]]
進入90年代,迪伦出版唱片的速度開始變得緩慢,其中在1992年的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並不廣為人知的歌曲。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辦了一場紀念迪伦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尼爾·楊]](Neil Young)、[[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前[[披頭四]]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場表演<ref>{{cite web| publisher = DVDylan.com| url = http://dvdylan.com/dvd/D487| title = 三十週年紀念演唱會的曲目}}</ref>。1995年,迪伦在[[音樂電視網|MTV]]音樂台錄製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於突然心臟病發作,當年的歐洲巡迴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出院,甚至還於當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ref>{{cite web| publisher = Bill Pagel| url = http://my.execpc.com/~billp61/092797s.html| title = 在教宗面前演唱的曲目}}</ref>。1997年9月30日,迪伦發行了由{{tsl|en|Daniel Lanois||Daniel Lanois}}製作的{{tsl|en|Time out of Mind||Time out of Mind}},距離他上一張原創專輯{{tsl|en|Oh Mercy||Oh Mercy}}有八年之久。
2001年9月11日,迪伦發行{{tsl|en|Love and Theft||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 Vol. 1,的自傳,作為計畫中三部分的自傳的第一部,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鬥的經過、中年陷入創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後,該書停留[[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共同出版,譯名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亦已由[[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譯名為《搖滾記》。
2012年5月,迪伦荣获[[总统自由勋章]]<ref name = "Medal">{{cite web| url =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4/26/president-obama-names-presidential-medal-freedom-recipients| title = President Obama Names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Recipients| date = 2012-04-26| accessdate = 2012-04-27| publisher = whitehouse.gov}}</ref>。2015年2月,国家录音艺术科学学院授予迪伦音乐关怀年度人物奖,以表彰其在慈善事业及艺术领域做出的社会贡献<ref>{{cite news|last1=Sisario|first1=Ben|title=At Grammys Event, Bob Dylan Speech Steals the Show|url=http://artsbeat.blogs.nytimes.com/2015/02/07/at-grammys-event-bob-dylan-speech-steals-the-show/?hp&action=click&pgtype=Homepage&module=mini-moth®ion=top-stories-below&WT.nav=top-stories-below|accessdate=2015-02-08|publisher=The New York Times (ArtsBeat Blog)|date=2015-02-07}}</ref>。2013年11月,法国教育部长[[安瑞莉·菲里佩提]]授予迪伦[[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荣誉军团勋章]]<ref>{{cite web| url =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3/nov/14/bob-dylan-awarded-french-legion-of-honour | title = Bob Dylan awarded French Legion of Honour| author = Gibsone, Harriet| date = 2013-11-14| accessdate = 2016-10-03| publisher = theguardian.com}}</ref>。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授予迪伦[[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ref name="Nobel">{{cite news|url=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live/2016/oct/13/nobel-prize-in-literature-2016-liveblog|title=Bob Dylan win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6|newspaper=The Guardian|author=Claire Armitstead, Richard Lea, Alison Flood|date=October 13, 2016|accessdate=October 13, 2016}}</ref><ref>{{cite web|title=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6 |url=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16/press.pdf|website=Nobelprize.org|date=October 13, 2016|accessdate=October 13, 2016}}</ref><ref name="BBC_Nobel">{{cite news|title=Bob Dylan wins Nobel Literature Prize|url=http://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37643621|accessdate=13 October 2016|work=BBC News|date=13 October 2016}}</ref>。但委員會起初數日始終未能聯絡到迪伦本人,也不知他會否出席頒獎,頒授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基本上已經放棄聯絡迪伦<ref>{{cite web| url =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6/oct/17/nobel-prize-bob-dylan-unable-to-reach| script-title =en:Nobel panel gives up knockin’ on Dylan’s door| date = 2016-10-17| accessdate = 2016-10-17| publisher = theguardian}}</ref>。直到10月29日,迪伦终于打破沉默,致电瑞典学院,表示自己愿意接受诺奖<ref>{{cite web| url = http://www.bbc.com/news/entertainment-arts-37806639| script-title =en:Bob Dylan: Nobel Literature Prize left me speechless| date = 2016-10-17| accessdate publisher = BBC}}</ref>。 迪倫一開始的態度,似乎是對這個獎項十分冷淡,學院通知他領獎後數個星期都沒有回應,直至接受傳媒訪問時他才表示:「嗯,我就在這裏。」這個答案使得瑞典學院院士[[派爾·韋斯特拜瑞]](Per Wastberg)大罵他" 傲慢無理"。迪倫之後道歉,說學院的決定對他來說是一個驚喜。許多迪倫的支持者都認為,這種「不羈」、「反建制」的做法正正是他的性格,也是他所創作的歌曲的特色。 瑞典的主要報紙《[[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一名樂評人就表示,迪倫數十多年來的創作生涯中都喜歡反其道而行。 最後,鲍勃·迪伦沒有出席2016年11月的頒獎禮。代表人代為宣讀他的講稿,他說得獎的感覺「超越言語能夠形容」,他能獲獎的機率幾乎「和站上月球一樣」。在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近半年後,鲍勃·迪伦在2017年終於領取了他的獎章。他在於斯特哥爾摩舉行演唱會之前,先在該城市的一場私人活動上領取獎項,頒獎禮是「小而親密」的氛圍。依照鲍勃·迪伦的要求,沒有媒體在場。<ref name=“bbc">{{cite web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39470760 | title= 「遲到」近半年 鮑勃·迪倫終於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 language=zh | date= 20162017-1004-1702 | publisher = BBC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3-15}}</ref> 。
== 个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