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8
次編輯
變更
鲍勃·迪伦
,→获奖
瑞典的主要報紙《[[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一名樂評人就表示,迪倫數十多年來的創作生涯中都喜歡反其道而行。
最後,鲍勃·迪伦沒有出席2016年11月的頒獎禮。代表人代為宣讀他的講稿,他說得獎的感覺「超越言語能夠形容」,他能獲獎的機率幾乎「和站上月球一樣」。 在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近半年後,鲍勃·迪伦在2017年終於領取了他的獎章。他在於斯特哥爾摩舉行演唱會之前,先在該城市的一場私人活動上領取獎項,頒獎禮是「小而親密」的氛圍。依照鲍勃·迪伦的要求,沒有媒體在場。<ref name=“bbc">{{cite web |ur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39470760 | title= 「遲到」近半年 鮑勃·迪倫終於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 language=zh | date=2017-04-02 | publisher=BBC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3-15}}</ref>迪伦以音檔形式向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傳送了他的得獎演說,任務完成,符合了獲頒800萬瑞典克朗獎金的要求,瑞典學院也樂見這段巴布狄倫歷險小插曲完結。鲍勃·迪伦在他的得獎感言裡提到: 「假如一首歌讓你感動,那就夠了。我不用知道一首歌的意思,我為自己的歌寫過很多很多東西,但從來不擔心要說的到底是什麼。」「歌曲不同文學,它們是要來唱的,不是讀的。」 他在在演說中表示,當初知道自己獲諾貝爾文學獎時,一時也搞不懂自己的歌曲跟文學扯上什麼關係。之後,他開始反思這問題。他說自己的人生可以說是因著美國搖滾歌手[[巴迪·霍利]](Buddy Holly)的音樂而改變了,自從聽了巴迪·霍利的歌,他立志要寫歌,又希望自己寫出來的歌跟別人不一樣,而因著從書本文學上得來對世界、生命,以至人性的種種看法印象,形成了他獨特的歌詞風格。 「這次演講真捧,一如預期,非常動人有力。」瑞典學院常任祕書[[莎拉·戴紐斯]](Sara Danius)事後在網誌上表示。<ref name=“lens">{{cite web |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0078 | title= Bob Dylan終於發表得獎感言:歌曲跟文學不一樣,是要來唱的 | language=zh | date=2017-06-06 | publisher=The New Lens 關鍵評論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3-15}}</ref>
== 个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