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色釉

增加 13,449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色釉</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7faeb7b1…”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色釉</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7faeb7b114f03923.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43659&sid=892135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色釉''',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黑釉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红釉创烧于元代,种类很多,经明永乐、宣德的盛世后,明代后期迅速减少,近乎失传,到清康熙时期得以恢复与发展,从西方引入低温粉红釉品种。绿釉以铜做着色剂,属于铜绿釉。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正色黄釉为汝窑的高温黄釉。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时为低温蓝釉,至元代出现高温蓝釉。茄皮紫为高温颜色釉,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青釉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

=='''简介'''==
繁华清三代
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分别设立御器厂(明)和御窑厂(清),单色釉瓷的烧造迅速发展,特别是到了清代,雍正和乾隆皇帝由于本人的艺术爱好,亲自参与瓷器画样与款式的策划。在雍正六年~乾隆二十一年期间,派唐英到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唐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督陶官,在皇帝的旨意下,烧造了大量仿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瓷器,并且创烧了很多新的单色釉品种,单色釉瓷的烧造在清朝达到了其历史最辉煌的顶峰。单色釉瓷首次出现了规模化的创新与生产。技艺炉火纯青,品种空前繁多,釉色超越古人,譬如天蓝釉、豇豆红釉、孔雀绿、茶叶末釉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

红釉瓷历来都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备受人们的珍视。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鲜红釉和宣德年烧制的宝石红釉,都是红釉家族中的代表产品。在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瓷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因此当时的红釉瓷器被称为"祭红"。"祭红"红而不俗,鲜而不艳,色调静穆、凝重,宛如霁云红霞,因此又被冠以更有诗意的名字"霁红"。"祭红"瓷器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光泽颜色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有人把"祭红"称为人造宝石。也有人把颜色釉说成是"瓷品王冠",而"祭红"则是"瓷品这顶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官窑生产的名贵高温红釉品种。其釉色浅红,色调淡雅鲜丽、釉面多绿苔点,有"美人醉"和"桃花片"等美称。烧制难度极高,传世精品极为稀少,流传的都是专供宫廷御用的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器物均为不过盈尺的小件雅具。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豇豆红釉洗"就属于此类,此洗高3.7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厘米。整体形状为圆形,敛口,圈足。内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足内施白釉,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 6字3行楷书款。此洗色调呈淡雅的桃红色,淡红釉中搀杂星点绿斑,豇豆红釉釉层薄而细腻。"清人洪北江曾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描述。"裴亚静介绍说。

与青花、粉彩相比,单色釉虽然没有复杂的花纹、艳丽的色彩,但它釉层肥厚如凝脂,纯如美玉,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且釉极厚,甚至超过胎体厚度,因此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耐看,变化万端的釉色。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更高境界。而这种至高的艺术境界我们触手可及。

缘起古青瓷
在首都博物馆方形展厅四层 E2厅该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及当时北京历史的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一道釉",单色釉的单纯、清澈之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与青花的线条美感和粉彩的色彩斑斓相比,宋瓷则以单色釉著称于世。无论是钧瓷的海棠红还是汝窑的天青色,或者是龙泉窑的梅子青以及越窑如冰似玉的翠色,都能让人为之陶醉。其中,越窑青瓷历史最为悠久。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创烧成功,可谓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越窑一直居于瓷器生产的领先地位,我国南北方的众多瓷窑和韩国、日本的制瓷业都受到越窑的影响。一些日本学者还把慈溪上林湖奉为青瓷的圣地。

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还一直是备受喜爱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数度进贡皇室的珍品,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启了宁波的海上瓷器之路。

在首都博物馆精品陈列区《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中,展示了一件出土于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的北宋(公元960~1127年)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可谓当时青釉瓷中的精品之作。这把壶高18.2厘米、口径4.5厘米,壶上所饰细线划花是越窑北宋早期常见的装饰手法,用针状工具在胎体上雕刻,然后再上一层釉。此壶腹部划宴乐人物图案,生动传神,饱满的线条富有张力,即使是小件物品也隐含大气,富有韵味,十分少见。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裴亚静介绍:"从工艺技术上说,在科学技术条件还不发达的过去,釉的变化全靠烧制人(陶工)的经验来掌握,重点是窑炉和烧成技术。用简单的传统烧造方式来驾驭单色釉,难度很高,单色釉之名贵也正在于此。"然而,虽然难度高,但是对于陶工来说,却充满挑战性,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为之倾其一生。可以说,陶瓷的魅力在单色釉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专业技术,单色釉相对于彩绘瓷来讲,对陶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评价'''==
胭脂水釉
胭脂水釉是清代康熙年间从西方传入的低温粉红釉品种,雍正、乾隆两朝流行。首都博物馆内收藏一对"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胭脂水釉碗"。这对碗高4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2.6厘米。此釉色是雍正时烧造的名贵品种,因其酷似胭脂而得名,又称"胭脂红"。因是将微量金水融入釉中,又叫"金红釉"。胭脂水釉碗胎体极薄,器里施纯净的白釉,在器物口沿处露出一道白色的边,内外相衬,愈发显出胭脂色的娇艳。

雍正时期仿古之风盛行,仿古玉釉是雍正时期新创的高温色釉品种之一。赭褐色釉面隐现不规则的斑片,似出土的玉器中的浸斑,故称古玉釉。在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件"清雍正(公元1723~1735)茄皮紫釉刻花小盘"整器内外施茄皮紫釉,底施白釉,内壁光素无饰,外壁刻八吉祥纹。在器底书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其釉色光亮晶莹,细腻光滑。纹饰线条清晰,优美生动,纹饰与釉色的结合使此器具有独特的装饰美感。

到了乾隆时期国力强盛,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烧造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堪称空前绝后。茶叶末釉瓷器的烧制难度较大,不能大批量生产。好的茶叶末釉价值极高,传世精品,多为雍正、乾隆时期造器。在2006年苏富比春拍"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上"清乾隆茶叶末釉双耳葫芦瓶"估价300,000~400,000港元,成交价1,080,000港元,超出估价两倍多。

这些单色釉瓷器能让人们感受到,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积淀于缤纷的色彩之中,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颜色釉陶瓷,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出土和火的艺术真谛。

龙泉青瓷
大钟寺附近的爱家收藏市场,不能不说借了传统文化的东风,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中逐渐凸显出来,在几乎是收藏市场空白的北城发展壮大着,成为众多藏友关注的所在。

对瓷器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拥有一件上等的龙泉青瓷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龙泉青瓷不但烧制需要经过80多道工序,而且一件上乘的青瓷艺术品更是大师们几十年的技能经验和艺术修养的结晶。

过去龙泉青瓷一直为宫廷所用,如今有百余件精品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足见其国宝的地位。作为现代陶瓷艺术精品,龙泉青瓷的收藏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是一些现代名家的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一些收藏爱好者的新宠,并且价格也不菲。如龙泉青瓷名家毛正聪的作品"皇后壶"曾在杭州拍出了39万元的高价。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大师徐朝兴的"五管瓶",两年前在北京以70万元的高价卖出,创下了有史以来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单件最高价。

在位于大钟寺西侧的龙泉青瓷艺术馆,可以看到13位艺术大师的精心之作,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的作品堪称代表。

在这里展示的都是现代龙泉窑的作品。古雅端庄的三耳瓶、纹路细致的青瓷盘、用自然花纹打造的龙瓶,件件都是现代青瓷制作大师的作品,无不体现了龙泉青瓷瓷质细腻、色泽青翠温润、线条简洁流畅的特点,同时作品又注入了更高的光泽感、光滑度和造型立体现代等诸多创新符号。

折叠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青白釉又被称为"影青",因为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

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

红釉
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浓淡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如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橘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

绿釉
绿釉和绿彩都属于铜绿釉。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做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蓝釉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紫釉
茄皮紫以锰做呈色剂,系将锰原料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中而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光润,因此得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此外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

收藏于龙泉青瓷艺术馆的"三足鼓钉洗"一直是此馆的"镇馆之宝"。此件瓷品通体青绿,在整器的外侧镶嵌着60个精雕的装饰鼓钉,支撑瓷器的三个虎头足更是体现出一种天然的大气。三足鼓钉洗的烧制过程极为复杂,制坯时要严格把握瓷器的形状,施釉时要做到均匀细腻,瓷器外侧的所有鼓钉都是手工粘贴,三个虎头足也均为人工雕刻而成。这件龙泉青瓷三足鼓钉洗的形制洗练,构架端庄,气象雍容,方寸之间透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浩然之气;纹饰疏密有致,洋溢着流畅的技术美和节律美。

青瓷不像别的艺术品,容易让人一见钟情。欣赏一件青瓷作品,不论你盯着它看多久,你的眼睛都不会感到疲累,而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静。龙泉青瓷艺术馆馆长韩小英介绍,因为这些青瓷用具不光使用起来方便,它温润如玉的外表更是一种视觉享受。这些青瓷用品包括居家摆设品中的瓶罐器形物品和茶具等,如果把龙泉青瓷的一些小器物作为居家用品既高贵又富有时尚感,可谓一举多得。

在闲暇之余,不妨到首都博物馆的古瓷厅,或收藏市场去看看,只要看上一眼,相信无论是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还是越窑的"千峰翠色",只是那神秘的一抹青色,就能让你痴迷不已。<ref>[https://baike.so.com/doc/843659-892135.html 色釉]搜狗</ref>
=='''参考文献'''==
41,2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