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十八陵考古发现

增加 10,228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唐十八陵</big>''' |- |<center><img src=https://p5.itc.cn/images01/202…”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唐十八陵</big>'''
|-
|<center><img src=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517/800a35cbfccf4437b54cf58c994b47c3.jpe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517/800a35cbfccf4437b54cf58c994b47c3.jpe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唐十八陵考古发现'''但凡每一位位极人臣的帝王,死后都有一座巍峨的陵墓,每一座陵墓,都有一个扑朔迷离,金碧辉煌的“地宫”,那是一个很少为常人所知所窥探的世界。<ref>[https://www.gugong.net/kaogu/28344.html 唐十八陵考古发现 故宫历史网] </ref>

唐代帝王的陵墓,“地宫”是最迷人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时至今日,人们对唐陵地宫仍然是不甚了解。毫无疑问,在进行科学发掘之前,要完全揭开唐陵地宫的秘密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披露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唐陵“地宫”的形式==
唐朝共有二十一位皇帝,按照传统习惯,应有二十一座陵墓,因为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所以实际上是二十座。从外部结构来看,这二十座陵墓分为“堆土成陵”和“因山成陵”两种形式。

所谓“堆土成陵”,就是在平地上挖掘地宫,上筑覆斗型土冢以为陵头。高祖献陵、敬宗庄陵等即属此类。所谓“因山为陵”,则是利用自然山峰作为陵头,在山的腹部开凿地宫。著名的昭陵和乾陵就是这样建造的。由于外部结构有所区别,其内部构造也可能有所差异。就“堆土成陵”一种形式的陵墓而言,内部情况也未必完全相同。当然,“因山为陵”者也是如此。

因为《[[新唐书·礼乐志]]》载,唐初权臣李义府和许敬宗认为,臣下不应当议论皇帝葬事,修《礼》时,去掉了有关帝王丧葬的条目,此后每当天子薨亡,“皆临时采摄附比以从事”。这样,各个陵墓内部情况肯定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新即位的皇帝,在为其父(或兄)举行国葬前,往往下诏,令中书门下及诸司长官,详议应缘山陵制度及丧仪礼物,要求“博询故实,务遵礼度,必诚必信,副朕哀怀”。就是要效法前朝的山陵制度,按“礼”办事。因此,尽管两种形式的陵墓之间和不同时期的陵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很大,可以肯定它们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
==唐陵“地宫”的“羡道”==
大量材料表明,唐代的帝王陵墓,无论是“堆土成陵”者还是“因山成陵”者,也不管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羡道也叫“埏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墓道。唐代盛行斜坡墓道,帝王陵墓也不例外。“堆土成陵”的场合,一般是从土冢之南百余米处下斜凿隧,至于墓室。“因山为陵”的场合,则是从山峰南腰斜凿而下,直入山腑。羡道的长度因陵而异,并无定制。据《唐会要》卷20记载,昭陵羡道长75丈,相当于现在232.5米。这是“因山为陵”者的大体情况。“堆土成陵”者无文字记载,因其陵园规模比“因山为陵”者小,羡道当在200米以下。至于宽度,各陵也不一致。据考古工作者实测,乾陵羡道宽3.9米,桥陵宽4米。这些数字,远大于当时王公大臣坟墓的相应数据。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发掘过唐代皇室和达官的墓葬。这些坟墓皆堆土而成,墓道中大抵都有天井。开凿天井,主要是为了取土方便。据此,则“堆土成陵”的陵墓,羡道中很可能有天井,“因山为陵”者可能没有。《唐会要》载,675年,皇太子李宏死于合璧宫,唐高宗和武则天十分悲痛,将他追谥为孝敬皇帝,诏“其葬事威仪及山陵制度,皆准天子之礼”,即按天子的规格操办丧事,同时派蒲州剌史李仲寂修造陵墓。李仲寂所修地宫较小,不能容纳送终之具。又派司衣卿韦机续成其功。“机始于隧道左右开便房四所,以贮明器”。由此看来,唐初献、昭二陵,似无“便房”,乾陵以下,或许有之。

在已发掘的唐代皇室、贵臣墓道中,如在“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的墓道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壁画。可以推测,壁画在帝王陵墓的羡道中也是存在的。事实上,考古工作者在乾陵羡道口外的石墙上已发现了石灰和壁画的痕迹。这说明,唐陵羡道都经过粉刷,且绘有精美的壁画。此外,羡道内口与墓室之间,很可能有较长的过洞,过洞中有石门。五代时期的军阀温韬在盗掘昭陵时发现,昭陵的石门达五重之多。至于羡道的外口,皆已堵死。“堆土成陵”者以土填实,“因山为陵”者则以石条封之。据有关文献资料和考古界的勘察报告,乾陵羡道,用石条填砌,石条之间,嵌有铁细腰,以铁浆弥缝,十分坚固。桥陵所用石条达三干九百块之多。由此可见用心良苦,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保证地宫的安全。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羡道是地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陵“地宫”的墓室==
经过羡道,即可进入墓室。墓室是地宫的主体。据考古学家研究,唐代以墓室多寡区分墓主人地位的高下,一般官吏为单室墓,重要的文武大臣和宗室密戚为二室墓,因而,皇帝陵墓当为三室,因为皇帝的规格不可能与臣下相等。这一点,我们可从五代十国时的帝王陵墓中找到旁证:目前已发掘的前蜀王建永陵和南唐二陵都是三室墓。但是,唐陵是否皆为三室?现在还不能肯定。

从《五代史》所载温韬进入昭陵地宫时所见到的情况及《通典》所载《大唐元陵仪注》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因山为陵”也可能是巨大的草室墓。不过,即使是大型单室墓,也可能象征性地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考古学者认为,唐陵的外部结构是仿照京师长安的,则唐陵地宫也有仿照内宫设计的可能。《[[新五代史·温韬传]]》载,温韬入昭陵地宫,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说明,上述推测至少有一定的可靠性。

关于墓室的形状,从唐人的观念和已发掘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及六朝五代帝王陵墓分析,应该是上圆下方,顶部为穹隆式,底部呈四方形的。至于墓室的大小,虽然目前尚无具体材料可以说明,但肯定不是像唐太宗所说的那样“足容一棺”而已,相反,比我们看到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及南唐二陵的墓室要大得多。《[[长安志]]》载,昭陵封域一百二十里,封域最小的献陵也有二十里。地面气派如此宏大,地下规模绝不可能低矮窄小,这是可想而知的。
==地宫里都有些什么东西?==
《大唐元陵仪注》等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在地宫的中室或中部,有所谓“棺床”,棺床上停放着皇帝的“梓宫”,也就是棺椁。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宝之类,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六玉’’。皇帝穿一百二十套大敛之衣,口含贝玉,仰卧于褥上,面对棺盖。棺盖内侧镶有黄帛,帛上画着日月星辰及龙鱼等物。

地宫的后室或后部设有石床,石床及其周周放置着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玩好之物。前室或前部则设有“宝帐”,帐内设有神座。神座之西,放着玉制的“宝绶”、“谥册”和“哀册”。神座之东,放着一些“玉币”此外,地宫中还置有“白佩”、“素幡”和“明器”等等,这是元陵仪注所反映的大体情况。当然,各陵的具体情况因各个帝王的“平生玩好”不同而势必有所差异。据《新五代史》和《唐文续拾》,昭陵、乾陵中藏有许多书画古籍,其他陵墓有没有就很难说了。

在众多的殉葬品中,数量最大的要数明器。从《大汉原陵秘葬经》、《宋会要辑稿》、《宋朝事实》及有关考古发掘报告所提供的材料推测,唐陵地宫中有数以千计的陶质、瓷质、木质明器。这些明器大都经过锦绣金银装饰,极为精美,是帝王生前生活的象征。此外,金银珠宝也是重要的殉葬品。

尽管唐代帝王临终时都对他们的子孙说“陵园制度,务从节俭”,“不得以金银锦彩为饰”,但他们的子孙的所作所为正好与此相反。如唐高祖去世后,太宗令依长陵故事,务存崇厚。大臣虞世南认为不可以这样铺张浪费,太宗还是固执己见:“朕既为子,卿等为臣,爱敬罔极,义犹一体,无容固陈节俭,陷朕于不义也”。德宗在埋葬代宗时,甚至下诏说:“应缘山陵监护卤簿等事,……不得节减。尽库藏之所有,成迁厝之大仪”。可见唐朝帝王以金银殉葬是不容辩驳的事实。这一点,已为温韬的盗墓行为所证实。

史载,温韬掘昭陵时,见“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这说明唐陵地宫的封闭程度是很高的。<ref>[https://www.sohu.com/na/547881202_121136725 关中十八陵”——唐陵“地宫”之谜 搜狐网] </ref>

结语

“[[关中十八陵]]”在唐朝强盛时期无限风光,唐朝衰亡后,它们就显得无比落寞和悲哀,根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研究证实,除了乾陵外,其他陵墓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盗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等到唐陵尤其是乾陵地宫开启之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将是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参考文献==
{{Reflist}}
43,2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