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
次編輯
變更
郴州桂东黄糍粑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郴州桂东黄糍粑</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郴州桂东黄糍粑</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p/20110511/20110511105914-1085023879.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baike.soso.com/p/20110511/20110511105914-1085023879.jpg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郴州特产美食==
桂东黄糍粑,郴州特产之一。每逢过年过节,桂东人家家户户都要做黄糍粑。那金黄色略微透明的黄糍粑再被压上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就像黄金制成的精美工艺品,您还真会舍不得吃掉,而把它珍藏起来呢!那么,黄糍粑的味道又怎样呢?说起来它有像粽子那样的碱香,却比粽子更香更美;又韧又爽滑,您要是想慢慢地品尝吧,说不定它“咕噜”一下子就钻到您肚子里去啦。
==制作方法和典故==
每年腊月,桂东大部分地方兴起加工“大禾糍”。用于加工的米是大禾米(桂东特种的一种稻谷,高秆、低产量,产于山高水冷的排田。米质不像籼米那般硬,也不像糯米的那般软,介于二者之间,韧而滑,桂东人专门用于加工大禾糍,故名“大禾米”)。加工大禾糍粑必须经过“装碱”、“和米”、“蒸糍”、“抖糍”、“绞糍”、“打糍”、“割糍”、“刻印”几道工序。所谓“装碱”,就是提前三五日到山上砍来一大堆黄泥柴(山上一种常绿小杂木,会开小花,木质韧,水呈黄色,颜色有点像桂东黄泥土,故称黄泥柴),烧成一大堆灰,装进器皿,用温水浸泡几天,然后过滤。所取的水呈黄色,谓之“碱水”和“碱”。将大禾米用“碱水”浸泡谓之“和米”。“和米”要求“碱水”浓,浸泡时间要适度,以拇指同食指能夹碎米粒为宜。时间太短,米粒吸收“碱水”不匀,蒸时费时费力不算,主要是容易出现半生不熟状态,加工出的糕粑表面凹凸不平,像麻脸黄婆,桂东人说糍粑出现了麻子。时间太长,米粒的水分太多,蒸时水蒸气不能从米粒中经过,尽管你柴火力大,就是蒸不烂,锅中发出母鸭般“呱呱呱”的声音,此时,桂东人叫糍粑“鬼鸭婆”。因此,“和米”这一关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绝非易事,它关系到整个加工的成败。桂东人有句口诀“一斗米一斗‘碱’,糍粑牛膏样”。就是说一斗米要和一斗黄泥柴灰过滤后的“碱水”。“和米”时,为了增加米的亮色,准备一些黄曲籽(野生芝仔花籽)与槐米(一种落叶树结出的花籽)熬成如黄色染料的水,拌匀在米中,等于给米粒加上了金黄的色素。把这些碎金般的米粒用蒸笼盛好,放到锅里如蒸米酒般蒸,把米粒蒸成了硬硬的饭,便可“抖糍”了。把蒸熟的饭倒进石碓中,约8至10人,每人握一根糍锤,尽力往石碓里捣。此时,为了寻开心或减轻劳累,人多嘴杂,一些洋洋土土的幽默由此而生。转眼间,饭粒挤成了糍粑,却依然依稀可见饭粒。接下来便是“绞糍”,交叉糍锤,让糍粑在石碓中绞成橡皮般。“抖糍”与“绞糍”时,众人边用力边围着石碓顺时针或逆时针转。真可谓团结一心,极为好看。“绞糍”以后便是“打糍”:4个力大的人举起打锤(一根一米左右长、直径3寸许的杂木棍,中间拴上握柄,桂东人专门用于加工大禾糍用的工具)轮流往石碓中的糍粑锤打,响声震天,如同锤烂棉花。把整坨球状的糍粑打成了球冠。此时,再用棉线将它切割成巴掌大的一块块,用蒸笼又去蒸,再“抖糍”、“绞糍”,便是“刻印”了:用糍粑印(桂东人制的一种模具,刻有梅、兰、竹、菊等花,且配有福、禄、寿、禧等吉祥文字)装上黄糍粑一压,一个个月饼般的黄糍粑印便加工而成了。有时为了省时,便把几公斤糍粑压成一个大烧饼状,叫“糍王”。把糍粑加工成尺许扁平长条状的叫“糍首”。一晚晾干,将其浸泡在“碱水”里,随时可取。直到冬去春来。吃时,任你切片切丝。可清蒸、水煮、油炒、火烤,色泽鲜黄,香味绝妙。
==如何烹饪黄糍粑==
黄糍粑的吃法丰富多样,可炸、煎、烤、煮,既可以作主食,也可以作配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人一般将其用油炸着吃,方法是将糍粑从水中捞出沥干,切成小块,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用中火炸,待糍粑中间膨胀开后取出放入盘中,蘸白糖吃,香、酥、甜,非常可口。正月间拜年油水比较大,在做好的肉汤里放几块糍粑,既化解了油腻,也填实了酒水占据的肠胃,很受欢迎。糍粑最初的功能是充饥,因为3月份农活比较重,家里没有专人做饭,为了减少做饭时间,女主人将烧热的油锅中倒入植物油,等油热后将糍粑溜入锅中,很快就可以食用;豫南农村平时很少吃面食,基本没有馒头,如果觉得稀饭太稀不顶饥,就将已经烧开的稀饭锅中放入几块糍粑,待糍粑变软即可食用。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糍粑切成片,搅在鸡蛋中,这样煎出来的鸡蛋膨松可口,又糯又香,配上蒜苗清炒,是一道上好的美食。
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的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象一个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了。如你不喜欢甜食,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铺上一层,味道绝佳!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今天的桂东黄糍粑==
现在新年走亲访友时,带上几条“糍首”几个“糍印”,胜过其他任何礼品。
如今,在郴州的各大超市,黄糍粑都可以随意买到,然而,要想品尝到正宗的美味黄糍粑,你还必须得到桂东的农家去,如果幸运的话,你还可以一睹黄糍粑的整个制作过程,让你不虚此行。
<ref>[https://www.sohu.com/a/219051587_99921842 舌尖上的桂东-黄糍粑 ]搜狐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郴州桂东黄糍粑</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p/20110511/20110511105914-1085023879.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baike.soso.com/p/20110511/20110511105914-1085023879.jpg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郴州特产美食==
桂东黄糍粑,郴州特产之一。每逢过年过节,桂东人家家户户都要做黄糍粑。那金黄色略微透明的黄糍粑再被压上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就像黄金制成的精美工艺品,您还真会舍不得吃掉,而把它珍藏起来呢!那么,黄糍粑的味道又怎样呢?说起来它有像粽子那样的碱香,却比粽子更香更美;又韧又爽滑,您要是想慢慢地品尝吧,说不定它“咕噜”一下子就钻到您肚子里去啦。
==制作方法和典故==
每年腊月,桂东大部分地方兴起加工“大禾糍”。用于加工的米是大禾米(桂东特种的一种稻谷,高秆、低产量,产于山高水冷的排田。米质不像籼米那般硬,也不像糯米的那般软,介于二者之间,韧而滑,桂东人专门用于加工大禾糍,故名“大禾米”)。加工大禾糍粑必须经过“装碱”、“和米”、“蒸糍”、“抖糍”、“绞糍”、“打糍”、“割糍”、“刻印”几道工序。所谓“装碱”,就是提前三五日到山上砍来一大堆黄泥柴(山上一种常绿小杂木,会开小花,木质韧,水呈黄色,颜色有点像桂东黄泥土,故称黄泥柴),烧成一大堆灰,装进器皿,用温水浸泡几天,然后过滤。所取的水呈黄色,谓之“碱水”和“碱”。将大禾米用“碱水”浸泡谓之“和米”。“和米”要求“碱水”浓,浸泡时间要适度,以拇指同食指能夹碎米粒为宜。时间太短,米粒吸收“碱水”不匀,蒸时费时费力不算,主要是容易出现半生不熟状态,加工出的糕粑表面凹凸不平,像麻脸黄婆,桂东人说糍粑出现了麻子。时间太长,米粒的水分太多,蒸时水蒸气不能从米粒中经过,尽管你柴火力大,就是蒸不烂,锅中发出母鸭般“呱呱呱”的声音,此时,桂东人叫糍粑“鬼鸭婆”。因此,“和米”这一关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绝非易事,它关系到整个加工的成败。桂东人有句口诀“一斗米一斗‘碱’,糍粑牛膏样”。就是说一斗米要和一斗黄泥柴灰过滤后的“碱水”。“和米”时,为了增加米的亮色,准备一些黄曲籽(野生芝仔花籽)与槐米(一种落叶树结出的花籽)熬成如黄色染料的水,拌匀在米中,等于给米粒加上了金黄的色素。把这些碎金般的米粒用蒸笼盛好,放到锅里如蒸米酒般蒸,把米粒蒸成了硬硬的饭,便可“抖糍”了。把蒸熟的饭倒进石碓中,约8至10人,每人握一根糍锤,尽力往石碓里捣。此时,为了寻开心或减轻劳累,人多嘴杂,一些洋洋土土的幽默由此而生。转眼间,饭粒挤成了糍粑,却依然依稀可见饭粒。接下来便是“绞糍”,交叉糍锤,让糍粑在石碓中绞成橡皮般。“抖糍”与“绞糍”时,众人边用力边围着石碓顺时针或逆时针转。真可谓团结一心,极为好看。“绞糍”以后便是“打糍”:4个力大的人举起打锤(一根一米左右长、直径3寸许的杂木棍,中间拴上握柄,桂东人专门用于加工大禾糍用的工具)轮流往石碓中的糍粑锤打,响声震天,如同锤烂棉花。把整坨球状的糍粑打成了球冠。此时,再用棉线将它切割成巴掌大的一块块,用蒸笼又去蒸,再“抖糍”、“绞糍”,便是“刻印”了:用糍粑印(桂东人制的一种模具,刻有梅、兰、竹、菊等花,且配有福、禄、寿、禧等吉祥文字)装上黄糍粑一压,一个个月饼般的黄糍粑印便加工而成了。有时为了省时,便把几公斤糍粑压成一个大烧饼状,叫“糍王”。把糍粑加工成尺许扁平长条状的叫“糍首”。一晚晾干,将其浸泡在“碱水”里,随时可取。直到冬去春来。吃时,任你切片切丝。可清蒸、水煮、油炒、火烤,色泽鲜黄,香味绝妙。
==如何烹饪黄糍粑==
黄糍粑的吃法丰富多样,可炸、煎、烤、煮,既可以作主食,也可以作配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人一般将其用油炸着吃,方法是将糍粑从水中捞出沥干,切成小块,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用中火炸,待糍粑中间膨胀开后取出放入盘中,蘸白糖吃,香、酥、甜,非常可口。正月间拜年油水比较大,在做好的肉汤里放几块糍粑,既化解了油腻,也填实了酒水占据的肠胃,很受欢迎。糍粑最初的功能是充饥,因为3月份农活比较重,家里没有专人做饭,为了减少做饭时间,女主人将烧热的油锅中倒入植物油,等油热后将糍粑溜入锅中,很快就可以食用;豫南农村平时很少吃面食,基本没有馒头,如果觉得稀饭太稀不顶饥,就将已经烧开的稀饭锅中放入几块糍粑,待糍粑变软即可食用。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糍粑切成片,搅在鸡蛋中,这样煎出来的鸡蛋膨松可口,又糯又香,配上蒜苗清炒,是一道上好的美食。
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的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象一个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了。如你不喜欢甜食,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铺上一层,味道绝佳!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今天的桂东黄糍粑==
现在新年走亲访友时,带上几条“糍首”几个“糍印”,胜过其他任何礼品。
如今,在郴州的各大超市,黄糍粑都可以随意买到,然而,要想品尝到正宗的美味黄糍粑,你还必须得到桂东的农家去,如果幸运的话,你还可以一睹黄糍粑的整个制作过程,让你不虚此行。
<ref>[https://www.sohu.com/a/219051587_99921842 舌尖上的桂东-黄糍粑 ]搜狐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