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D大调第二交响曲

移除 3,712 位元組, 1 年前
清空页面
[[File:D大调第二交响曲.jpg|300px|缩略图|右|<big>D大调第二交响曲</big>[http://p4.img.cctvpic.com/fmspic/vms/image/2012/05/18/VSET_1337320327184113.jpg 原图链接][http://www.ncpa-classic.com/2011/12/24/VIDA1324726203140831.shtml 来自 国家大剧院 的图片]]]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1年至1802年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该作品作于逆境之中,却有着充沛的力量和愉快的气氛,被白辽士称为有着“微笑”般的欢乐。该作品亦标志着贝多芬逐渐进入其成熟的中期阶段。其第三乐章更独创性地使用了谐谑曲(而非传统的小步舞曲)<ref>[https://www.itingwa.com/listen/87690 贝多芬 - D大调第二交响曲 Op.36 第三乐章],听蛙纯音乐网, 2014-10-28</ref>,这一做法后来成为了惯例。
 
==创作历程==
 
该作品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较末的作品之一。早期的草稿可以追溯到1800年;但大部分创作于1802年夏秋。此时贝多芬待在海利根斯塔特。差不多也是在那个时间,贝多芬才知道自己的耳聋逐渐加重,而且不可逆转。这对他打击很大,他开始担心起自己的社交和[[职业]]生涯。稍晚些他写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书》,甚至企图自杀,但对[[音乐]]的追求使他接受了生活。该作品的力量和欢快的气氛,可能是贝多芬在逆境中所寻求的一种慰藉。在该作品创作的时候,贝多芬的建树远不如[[舒伯特]]和[[莫札特]]在同年龄时大。该作品之后,他渐渐转向了一条“新的道路”(如同他对其[[学生]][[车尔尼]]所说的那样),并发展出了有着浓郁个人特色的风格。
 
==题献与首演==
 
该作品题献给李赫诺夫斯基亲王(Prince Lichnowsky)。并于1803年4月5日在[[维也纳]]的[[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同时首演的还有其《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ref>[https://www.sin80.com/work/beethoven-oratoritum-op85 贝多芬 - 神剧《基督在橄榄山上》Op.85],新芭网</ref>。当时的评论家对该作品表示赞许,但认为它过于怪异。之后于1804年在维也纳出版。
 
==评价与解读==
 
当时的评论家站在[[海顿]]和莫札特交响曲的标准上,称该作品“值得注意的一部大作,有着罕见的深度、力度和艺术性”,技巧较高,篇幅长;但他们也注意到了有活力的谐谑曲和别出心裁的终曲,从而称该作品比较“怪异”,还有较为极端的说法称之为“奄奄一息的恶龙拒绝死亡的嚎叫”。该作品对[[乐器]]的运用确实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尤其是对[[管乐器]]的强调。
 
时至今日,该作品已有了很高的评价,如白辽士赞誉该交响曲“一切都高贵、有力、骄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作品创作于非常不顺利的时刻,但还有着抚慰般的优美和[[喜剧]]般的幽默。因而卡米尔·贝莱格(Camille Bellaigne)将该作品称为“英雄的谎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则做了完全相反的事情,后者在生活幸福时却创作出了最为[[悲剧]]、绝望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视频==
===<center> D大调第二交响曲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D大调第二交响曲 西贝柳斯</center>
<center>{{#iDisplay:v01553x2o6d|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Category:913 聲樂;歌曲]]
[[Category:娛樂事件]]
[[Category:媒體影視人物]]
5,0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