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
次編輯
變更
潘天寿
,無編輯摘要
美术史上说,潘天寿学吴不泥吴,吴昌硕感叹:“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dfz/henan/sh/2017-05-05/doc-ifyeychk7033625.shtml 120岁的潘天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ref>”吴昌硕在《读阿寿画山水障子》诗中,称他"龙湫飞瀑雁荡云,石梁气脉通氤复,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况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ref name="林树中1994">{{cite book|author=林树中|title=吴昌硕年谱|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JJaxAAAAIAAJ|year=1994|publisher=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f>"
==艺专十年 画出自己的面目==
潘天寿受吴昌硕影响很深,笔墨颇得吴昌硕神韵,浑厚凝重,十分大气。他虽比吴小五十余岁,却在魄力气度上与吴颇为接近,所以他与吴派画风一拍即合,很快成为吴派中的健将。但他艺术个性极强,自幼就不愿受拘束.据说几年以后,他为了跳出吴昌硕风格的笼罩,凡是下笔见出吴派影响的,就立即撕掉.足见决心之大. 1928 年他离沪赴杭,在白露节作的《绯袍图》上,题云: “予不懂画,故敢乱画,说是画好,说不是画亦好,不妄自批评,被训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此段独白再次表示了他决意摆脱吴昌硕影响而走自己的探索之路。积极探索时期( 1928 ~ 1937 年, 31 ~ 40 岁)这个时期通常称为潘天寿酥酿自己风格的“艺专十年”。他一生中生活较为安定的有过前后两个十年,这是前十年。三十而立,潘 天寿碰上了最好的机遇。 1928 年蔡元培在杭州创建的国立艺专,揭开了中国美术。杭州艺专在全国举足轻重,该校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学术空气比任何地方都浓,环境十分有利创作。 作于1928 年的《白云飞》,可以说是潘天寿对对石涛、石赂和吴昌硕这三家的一次风格上的综合实验。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介于二石之间,是典型的深远法。云的勾勒圆转劲练,山石密实苍润,一片郁勃之气。在石涛那左右开张的山石体势中,潘天寿加进了几乎平行重叠的披麻皴,更强化了紧张不安的气氛,但在用笔和造型上,他又取法于吴画的圆浑,树木的画法,也介于两家之间,下端大树的勾勒显然。1933 年和 1934 年间,商务印书馆拟将潘在 1926 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列入大学丛书再版刊印,潘用了不少精力对此作了大量修改和补充。这期间,在教授书法课的基础上,还编写了《中国书法史》初稿<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于 1935 年的《江洲夜泊》,是潘天寿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图主体的树干相交成“井”字型构图,全图明显具备了“骨架组合”的构图特征,在平面分割上对空白处理,以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统一调子。用笔苍劲,转折突兀、方棱,造型奇崛。观此幅可知潘天寿独特的艺术风格已呼之欲出<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潘天寿先后曾作过数幅《江洲夜泊图〉,构图均有不同之处,图上题诗亦有多有少。953 年,也就是创作 1935 年那幅《江洲夜泊》十八年后,潘天寿以指^用几乎同样的构图方式重画了这幅作品<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 风格形成时期 1938 一 1948 ( 41 岁一 51 岁)从 1938 年至 1948 年是潘天寿风格形成期。虽然长达 11 年,但其中抗战八年辗转内地,作画自然就少,感慨良多,诗多于画,条件差,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响,于是《听天阁诗存》和《治印丛谈》应运而生。所以绘画风格形成关键的倒是抗战胜利后的二三年, 1946 年潘天寿在昆明办过一次个人展览,所展作品售馨。
==创作高峰 大笔淋漓==
==坎珂人生道路上 幸得美满家庭相伴==
由于文化差距大大,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这使潘天寿十分痛苦最终他登报离了婚八。 两年前,他已与原配姜氏离婚。^ 15 是一次由他父辈包办的旧式婚姻。对于这次婚变,现在没有任何材料证明是由-丁- -方另有新欢,《以乎也找不出比"性格不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1930 年与国立艺专女生何文如(愔)结婚。1931 辛未民国二十年 35 岁、年初,生长子圻。 1932 壬申民国二十一年 36 岁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画派"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屆画创作。曾先后在上海、南京,
杭州和苏州等地办画展,甚获好评。是年,生女儿曦,潘夫人原名何文如,婚后改名何愔。1906 年生于杭州, 1928 年考入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首届生。由于对潘天寿先生的倾慕,第二年便坠人爱河。 1930 年初,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