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潘天寿

增加 9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潘天寿.jpg|thumb|right|400px| [https://m.renminbao.com/rmb/article_images/2006-8-1-060801pants.jpg 原圖鏈結] [https://m.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6/8/1/41193m.html 來自人民報] ]]
'''潘天寿({{bd|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 ,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被推为20世纪画坛四大家)。世人咸将当代的两位大写意花鸟画家潘天寿和[[李苦禅]]并列,称"南潘北李"。 原名天授, 字大颐, 因触老师[[经亨颐]]的讳, 故未行用, 号阿寿、寿者, 别署雷婆头峰寿者、古竹园丁、朽居士、三门湾人、大颐寿者、东越大颐、东越寿者、老颐、秃寿、朽木居士、寿、笨翁、颐寿、颐翁、潘大、懒头陀、懒秃、心阿兰若主持寿者、古竹园丁寿者。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东越大颐 。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被推为20世纪画坛四大家)。世人咸将当代的两位大写意花鸟画家潘天寿和[[李苦禅]]并列,称"南潘北李"。师从[[吴昌硕]],上溯[[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其画布局险、大开大合,用笔重“金石味”,朴厚挺劲,赋色沉着斑斓,书法质朴刚劲,个人风格强烈
师从[[吴昌硕]],上溯[[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其画布局险、大开大合,用笔重“金石味”,朴厚挺劲,赋色沉着斑斓,书法质朴刚劲,个人风格强烈。 7 岁入族中私塾念书, 其中《古文观止》中 [[ 方孝孺 ]] 所作的《深虑论》、《豫让论》则是必须熟读背诵之文, 喜作画、写字、描暮《三国演义》、《水浒》等通俗小说插图。14岁时考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 与[[柔石]]结识; 在城中一家纸铺购得几本石印字帖和《芥子园画谱》, 课余潜心书画. 19 。19 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夏丏尊]]等。1923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与此同时还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艺术教育系主任。此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一直献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1966年文革开始,潘天寿首当其冲失去了创作自由, 以及随之而来的没日没夜的体罚、游斗、逼供, 大量优秀的作品也被批判。1971年, 重病之中的潘天寿告别人世<ref name="刘墨2002">{{cite book|author=刘墨|title=齊白石黃宾虹潘天寿傅抱石: 传统的延续与演进|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frEpAQAAIAAJ|year=2002|publisher=辽宁美术出版社|isbn=978-7-5314-2940-1}}</ref>。
主要作品收入《潘天寿画集》、《潘天寿书画集》等。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法史》等。
==诗书画印融汇运用 得心应手==
诗、书、画、印合一是中国画的悠久传统, 山水花鸟画更加具有这个特色。凡是有成就的中国画家, 几乎都有诗、书、画、印"四全"的特色, 虽然不一定完全平衡, 而潘天寿发扬了这方面的优秀传统。潘天寿先生也说: "画事不须三绝, 而须四全。"又说: "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绘画融诗、书、印于一炉, 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绘画的艺术性。"而在他不仅对四者有全面的修养,做到画面上的"四全" , ;意思是作为一个画家不一定能做到诗、书、画登峰造极,但必须诗、书、画、印四全。 更可贵的是, 他把这四者的结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文人画中前所未有的有机统一和极尽完美的程度, 从而使传统绘画这种特有的美的法则得到最高的体现。潘天寿追求画面的“明豁” , 因而他特别注意了画中空白的运用, 而且他把落款也作为画面构成的重要因素, 运用得得心应手。
===印===
潘天寿善于以书画之法入印.故与一般印人不同, 另具一格, 他的篆刻, 有书法中凝重苍劲的笔调, 有绘画中奇倔壮阔。最能代表他治印造诣的, 是那方他常用的白文"潘天寿印" , 这是正宗的汉卬风格, 运刀全用中锋, 刚中有柔, 巧中藏拙, 拙中藏巧.以挺细取胜, 颇得汉印中"军假司马"、"关中侯印"、"都亭侯印"、"安阳侯印"的神髓<ref name="邓白1988">{{cite book|author=邓白|title=潘天寿评传|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lrKxAAAAIAAJ|year=1988|publisher=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ref>。
===书===
潘天寿先生书名为画名所掩。[[吴第之]]生前亦著文称“潘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先从钟太傅、颜鲁公、史孝山入手, 后学魏晋碑, 参以明黄道周、倪元瑙和近代沈霖史各家、形成自己豪迈朴茂的风格、几乎无施不可.其造诣甚或在画之上。”潘天寿的笔墨造诣最被人称道的是用笔,[[黄宾虹]]曾称赞其“笔力打鼎” , 潘天寿自己认为画家用笔是借鉴了书法的用笔, 书画同源, 中国画的笔墨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笔墨的延伸和发展。如今书法理论界普遍认为潘天寿堪称二十世纪书法大家
<ref name="卢炘2005">{{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QtIAQAAIAAJ|year=2005|publisher=西泠印社出版社}}</ref>。
诸体之中, 潘天寿写得最多、成就最大的当推他奇崛肆意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与画风十分相似, 都为奇险中寓平稳的风格。潘天寿的笔法应规入矩而又随势生姿, 由于他笔力生涩沉厚和运笔的率真奔放, 使他的笔画姿态多样, 笔势变幻令人目不暇接, 但总的格调是坚挺峭拔, 以方折为主。<ref name="刘宗超2008">{{cite book|author=刘宗超|title=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oX1JAQAAIAAJ|date=1 January 2008|publisher=江西美术出版社|isbn=978-7-80749-380-8}}</ref>。
==海派一拍即合==
潘天寿 27 岁去上海,后任教上海美专。[[诸闻韵]]、[[诸乐]]三兄弟把他引荐给了吴昌硕。海派浸润时期( 1923 ~ 1927 年, 26 ~ 30 岁) 1923 年潘天寿来到上海。当时上海是全国艺术氛围最浓的地方。潘天寿由朋友引荐, 拜谒了八十高龄的吴昌硕。老人十分器重这位二十六七岁的浙江同乡, 在书画交往中, 称其“天惊地怪见落笔, 巷语街谈总入诗” , 并以此书写一副对联相赠, 又作七古长诗加以勉励。其时, 吴昌硕为海派泰斗, 极负盛名。他以篆书、金石入画, 笔健力雄, 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潘天寿初学海派画风, 但不久又力求摆脱吴昌硕的影子。上海顺昌路的上海美专宿舍中, 潘天寿住的斗室里, 每天都要清扫出几纸纂画坏而被他丢弃的宣纸。五年中留下的代表作品并不太多, 《蔬果图》、《拟伍翁墨荷图》、《秋华湿露图》均可看出学习吴昌硕的痕迹。其中锋用笔圆润含蓄, 图式取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构图, 显得紧凑、沉着。题款也多取吴昌硕惯用的条式长款, 连字体也开始有些靠近。江南常有把不识时务的人称为“寿头”、“阿寿” , 此时一种“阿寿”的称呼出现了。这既有亲呢之感, 也含有上述之意。因为大家认为潘天寿学吴昌硕学得这么好, 还要脱开, 实在寿头寿脑, 有点儿发傻<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
===昌硕老人厚爱===
文艺界普遍认为吴昌硕有三高足:第一[[陈师曾]]、第二潘天寿、第三[[王个簃]]。他们的艺术成就都为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f>[http://art.people.com.cn/n1/2018/0122/c226026-29779389.html]</ref>
美术史上说,潘天寿学吴不泥吴,吴昌硕感叹:“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dfz/henan/sh/2017-05-05/doc-ifyeychk7033625.shtml 120岁的潘天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ref>”吴昌硕在《读阿寿画山水障子》诗中, 称他"龙湫飞瀑雁荡云, 石梁气脉通氤复, 久久气与木石斗, 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况兮颀而长, 年仅弱冠才斗量<ref name="林树中1994">{{cite book|author=林树中|title=吴昌硕年谱|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JJaxAAAAIAAJ|year=1994|publisher=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f>"
==艺专十年 画出自己的面目==
潘天寿受吴昌硕影响很深, 笔墨颇得吴昌硕神韵, 浑厚凝重, 十分大气。他虽比吴小五十余岁, 却在魄力气度上与吴颇为接近, 所以他与吴派画风一拍即合, 很快成为吴派中的健将。但他艺术个性极强, 自幼就不愿受拘束.据说几年以后, 他为了跳出吴昌硕风格的笼罩, 凡是下笔见出吴派影响的, 就立即撕掉.足见决心之大. 1928 年他离沪赴杭, 在白露节作的《绯袍图》上, 题云: “予不懂画, 故敢乱画, 说是画好, 说不是画亦好, 不妄自批评, 被训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此段独白再次表示了他决意摆脱吴昌硕影响而走自己的探索之路。积极探索时期( 1928 ~ 1937 年, 31 ~ 40 岁)这个时期通常称为潘天寿酥酿自己风格的“艺专十年”。他一生中生活较为安定的有过前后两个十年, 这是前十年。三十而立, 潘天寿碰上了最好的机遇。 1928 年蔡元培在杭州创建的国立艺专, 揭开了中国美术。杭州艺专在全国举足轻重, 该校主张“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 , 学术空气比任何地方都浓, 环境十分有利创作。
作于1928 年的《白云飞》, 可以说是潘天寿对对石涛、石赂和吴昌硕这三家的一次风格上的综合实验。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介于二石之间, 是典型的深远法。云的勾勒圆转劲练, 山石密实苍润, 一片郁勃之气。在石涛那左右开张的山石体势中, 潘天寿加进了几乎平行重叠的披麻皴,更强化了紧张不安的气氛, 但在用笔和造型上, 他又取法于吴画的圆浑,树木的画法, 也介于两家之间, 下端大树的勾勒显然。1933 年和 1934 年间, 商务印书馆拟将潘在 1926 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列入大学丛书再版刊印, 潘用了不少精力对此作了大量修改和补充。这期间, 在教授书法课的基础上, 还编写了《中国书法史》初稿<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于 1935 年的《江洲夜泊》, 是潘天寿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图主体的树干相交成“井”字型构图, 全图明显具备了“骨架组合”的构图特征, 在平面分割上对空白处理, 以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统一调子。用笔苍劲, 转折突兀、方棱, 造型奇崛。观此幅可知潘天寿独特的艺术风格已呼之欲出<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潘天寿先后曾作过数幅《江洲夜泊图〉, 构图均有不同之处, 图上题诗亦有多有少。953 年, 也就是创作 1935 年那幅《江洲夜泊》十八年后, 潘天寿以指^用几乎同样的构图方式重画了这幅作品<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
风格形成时期 1938 一 1948 ( 41 岁一 51 岁)从 1938 年至 1948 年是潘天寿风格形成期。虽然长达 11 年, 但其中抗战八年辗转内地, 作画自然就少, 感慨良多, 诗多于画, 条件差, 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响, 于是《听天阁诗存》和《治印丛谈》应运而生。所以绘画风格形成关键的倒是抗战胜利后的二三年, 1946 年潘天寿在昆明办过一次个人展览, 所展作品售馨。
==创作高峰 大笔淋漓==
从 1957 年至 1966 年是他一生中第二个平静的十年, 潘天寿不但创作获丰收, 在他执长的美院, 中国画教学经过改革完善, 也获得了成功<ref name="浙江美术学院1993">{{cite book|author=浙江美术学院|title=中国画六十五年|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MZNAAAAYAAJ|year=1993|publisher=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ref>。1958 年前后, 潘天寿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是潘天寿平生创作的高峰期.除教学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外.几乎天天作画, 艺术风格更为强烈鲜明。潘天寿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此时, 技法纯熟, 作品甚丰。而且喜作大画, 常常把两张丈二匹幅的宣纸接起来, 铺在地板上作画, 一连几小时, 或蹲, 或坐, 实在累了, 就卧在宣纸上挥写。时而渲染, 时而勾勒, 画兴大发, 竟端起调好的墨水, 在宣纸上泼洒<ref name="齐凤阁・1989">{{cite book|author=齐凤阁・|title=中国现代画家传|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OloAAAAIAAJ|year=1989|publisher=河南美术出版社}}</ref>。
艺术全盛时期( 1956 ~ 1965 年, 60 ~ 69 岁)虽然在各个艺术时期, 艺术大师都会留下别的时期所不可替代的优秀杰作, 但确定一位大师的创作全盛时期, 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此时, 潘天寿如日中天。他身体十分健壮, 学术上, 可谓是人们仰慕的高山;生活中, 他是众人尊敬的长者。北京方面又来与浙江省委商量, 把潘天寿调北京去任全国美协主席。但浙江省委舍不得放, 要求让他留在杭州
===大画之最===
当时的新中国,对于传统中国画有很多除旧的批评。例如:"中国画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必然淘汰。"这些言论都刺痛到潘天寿这位由衷热爱中国画且能力全面的画家。创作大画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技术制作能力, 它应该是一种审美能力。该指责的不应是大画, 而是缺少画大画的能力。人一旦出名以后, 许多事情都将身不由己, 潘天寿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一是行政事务繁忙, 一是作画的社会任务很多, 各地大型建筑蓬勃兴建, 需要大幅山水花鸟画装饰。虽然是国家任务, 但他还是把它看成创作实践的契机。
他为饭店、宾馆作的大画, 都需将纸摊在地板上。潘天寿在作大画他总是强调“要霸住一幅画不容易” , 靠的是画面的布局结构和笔墨气势, 尤其是作画人的精神境界和品质修养。在作这些大画时, 他就像一个伟大的指挥家, 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激情, 如何驾驱全局的节奏。近现代画家中有谁拥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大画作品, 潘天寿创造了大画之最。他擅作大画, 既取画幅之大, 更着意于作品的境界之大。这些大画又有一个特点, 即多数是指墨画。潘天寿的大画触目惊心, 让人振奋;小品又极其清新和简练。
潘先生也作过概括:老子曰: "治大国, 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须目无全牛, 放手得开, 团结得住, 能复杂而不复杂, 能简单而不简单, 能空虚而不空虚, 能闷塞而不闷塞, 便是佳构。反之作小幅, 须有治大国之精神, 高瞻远瞩, 会心四远, 小中见大,便不落小家习气。<ref>{{cite book|title=潘天寿研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_HURAQAAMAAJ|year=1997|publisher=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isbn=978-7-81019-598-0}}</ref>“
==变从常起 意于格调==
潘天寿是善于打破正格的艺术大师, 在他的笔下, 独创一格, 不受成规束缚, 然而, 却一贯主张从基础学起.先本乎正, 而后求变.他那"变从常起"的名言, 不论对作画或治印, 都有其指导的意义 作为艺术品的批评标准,内容或形式,是有雅俗之分,格调是有高低之别的
潘人寿的绘画艺术特別注重意境、气韵、格调等中国民族绘 画的价值标准。他的作品总给人气魄宏大、令人激动振奋的感觉。 他的花鸟画清新刚健而朝气蓬勃, 他的山水画苍古厚重而静穆幽 深。他的作品真诚朴实、充溢着內在精神美, 体现了中华民族深 沉的精神力量。只有当一个艺术家的、修养、境界、情感、 艺术气质和技艺都达到高水平的和谐匹配时, 才能创造出真正具 有永久价值的作品。潘天寿正是比许多同时代的画家具有更强的 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以弘扬民族美术为己任, 淡泊名利、刚直不阿<ref name="易镜荣2006">{{cite book|author=易镜荣|title=美术欣赏|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8lQfakuXjTYC&pg=PA85|year=2006|publisher=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978-7-302-12267-8|pages=85–}}</ref>。
潘天寿作品从内涵看, 他着意于格调。所谓格调, 体现的是作者的审美品位、人生态度。任凭吹毛求疵, 谁能找到潘天寿任何一件作品中的媚俗心态?血管里流的都是血。绘画是视觉艺术,, ,, 潘天寿牢牢把握画面的强烈视觉效果, 黄钟大吕, 以强其骨。因而他着力经营构图中的反差对比、墨彩的黑白、、线的纵横及屈伸之对比<ref name="吴冠中2008">{{cite book|author=吴冠中|title=放眼看人|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6FNLAQAAIAAJ|year=2008|publisher=团结出版社}}</ref>。潘天寿主张"意境求静、气韵求动" , 从全局看, 气脉就起了主要作用。画中.气脉的布置,要有头有尾, 不可散乱局促, 而要变化贯通。气脉的生发, 就像写文章, 要有"起、承、转、合"一这就是所谓"开合"。开即开放, 合是合拢。一是开头, 一是收尾, 中间有承转曲折<ref name="潘公凯1995">{{cite book|author=潘公凯|title=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oURAQAAMAAJ|year=1995|publisher=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ref>。
==坎珂人生道路上 幸得美满家庭相伴==
由于文化差距大大, 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这使潘天寿十分痛苦最终他登报离了婚八。两年前, 他已与原配姜氏离婚。^ 15 是一次由他父辈包办的旧式婚姻。对于这次婚变, 现在没有任何材料证明是由-丁- -方另有新欢, 《以乎也找不出比"性格不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1930 年与国立艺专女生何文如(愔)结婚。1931 辛未民国二十年 35 岁、年初, 生长子圻。 1932 壬申民国二十一年 36 岁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 主张以"扬州画派"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屆画创作。曾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地办画展, 甚获好评。是年, 生女儿曦, 潘夫人原名何文如, 婚后改名何愔。1906 年生于杭州, 1928 年考入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 首届生。由于对潘天寿先生的倾慕, 第二年便坠人爱河。 1930 年初, 她与潘先生自由恋爱成婚, 那年她 24 岁, 潘先生 33 岁。至潘先生 1971 年在“文革”中罹难,, ,, 他菲们结伴人生 41 个年头。家庭生活是美满的, 人生道路却十分坎珂。何愔出身名医家庭。父亲[[何公旦]]自学成才, 医术高超, 胞弟[[何任]], 即解放后浙江中医。她在子女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当她临终前宣布要把他们父亲的遗作捐献给文化部时, 五个子女没有一个反对, 子女们在她逝世后实现了母亲这一遗愿。潘师母登台致词, 这是她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中演讲, 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演讲, 用的纯粹是杭州话, 但说得非常实在。记得她是这样说的: “天寿一生努力工作, 用来回报生他养他的祖国, 现在我们把他的遗作献给国家, 是为了实现他的遗愿。”<ref>{{cite book|title=中國婦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LY4oAQAAIAAJ|year=1998|publisher=中国妇女社}}</ref>他的夫人何文如把保存的遗作捐献给国家, 文化部奖励她二十万元, 她把奖金捐给浙江美术学院, 成立了潘天寿基金会, 用于开展学术活动和颁发“潘天寿奖金”。
潘天寿外表朴素、谦和,但内心却强悍、坚强,这让潘天寿的情绪并不轻易外露。潘天寿次子[[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说,“虽然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的经历和挫折也有很多,压力非常大,但是回到家里却从来都是一句话都不说。有再大的压力他都顶着,顶不住也不抱怨,这一点我感受很深。所以我们家从来没有人高嗓门说话,我的父亲和母亲从来不脸红,从来不吵架。”潘天寿性格粗狂、朴实又强悍,但非常幸运的是,他又有非常敏锐的感性,对美的敏锐、对形式的敏锐,所以他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
1968年戊申77岁是年5月, 先生受到"四人帮"集团的指名诬陷。 1969 年己酉 73 岁是年初, 先生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批斗。 4 月, 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由心力衰竭引起昏迷, 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1970年庚戌74岁是年, 先生两次被送医院抢救, 但未能得到认真的治疗。1971 年辛亥 75 岁是年 5 月, 先生在听了向他宣读的"定案结论"后, 由于愤慨疲乏, 又大量血尿, 再度被送进医院抢救, 终于于9月5日在冷寂中逝世<ref name="杨成寅林文霞2003">{{cite book|author1=杨成寅|author2=林文霞|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SXVpAAAAIAAJ|year=2003|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05008-9}}</ref>。
==作品拍价 屡创新高==
2015年5月17日嘉德拍卖大观-中国书画珍品拍卖会上,潘天寿的代表作《鹰石山花图》从6800万起拍,经过数十轮竞拍,最终拍出2.43亿元,被神秘买家电话买走。该作品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约23.3平尺。<ref>http://news.163.com/15/0517/21/APRK1K2100014Q4P.html</ref>
潘天壽巨幅作品多藏於博物館, 市場少見, 每次出現都引來關注, 創出天價。《鷹石山花圖》採用了潘天壽獨創的山水與花鳥 相結合的創作圖式。所寫內容則由其花鳥畫 中經典的鷹石、山花、野草等元素構成, 捨 去了文人畫逸筆草草的隨興, 在當時反傳統 呼聲此起彼伏的大環境下, 最大限度地結合 傳統養分與時代精神, 開拓出全新的花鳥畫 創作體系。該圖畫面所見除黑、白之外, 用 色大約可歸納為青、綠、赭、紅、黃五種, 並以潘氏經典的滿幅構圖的框架結構布局, 以大的框架撐滿畫面, 從整體看, 畫面動勢 加上題款、印章的位置的安排, 呈「井」或 「口」字, 比傳統構圖的「s」形、「之」字 形更具平面效果。追求畫面結構的平面性, 亦是潘天壽花鳥畫構圖的最大特點之一。成 畫以來即為世欘目, 經各方展覽、著錄前後 計20餘次。2005年中國嘉德春拍以人民幣1171.5萬元成交, 時創潘天壽作品價位紀錄;十年後再現市場, 自人民幣6800萬元起拍, 經過近一小時的鏖戰, 在冷靜的市場調整期中, 以成交價人民幣2億7945萬元 再次打破潘天壽作品價位歷史紀錄, 成為年度中國藝術品第一高價<ref name="典藏拍賣大典編輯部2016">{{cite book|author=典藏拍賣大典編輯部|title=2016 書畫拍賣大典 II: 中國近現代書畫編|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n-IcDAAAQBAJ&pg=PT10|date=26 April 2016|publisher=典藏藝術家庭|pages=10–|id=GGKEY:S9623TNH47T}}</ref>。
===2018年 再创拍卖价新高===
在2018年11月20晚举行的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暨25周年庆典拍卖“大观”夜场,此前备受关注的潘天寿指墨巨构《无限风光》以2亿元底价起拍,经多轮激烈竞逐,被电话委托席的戴维以2.5亿元落槌,加佣金2.875亿元成交,成为大观夜场第二个亿元标的,刷新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此画取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诗意:“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该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潘天寿的《无限风光》于同年创作,翌年7月在《人民画报》刊载<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auction/pcdt/2018-11-21/doc-ihmutuec2174010.shtml 潘天寿《无限风光》2.875亿元成交 刷新拍卖纪录]</ref>。
==编年简表==
* 1915 年小学毕业, 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受到[[经亨颐]]、[[夏丐尊]]、[[李叔同]]等先生的熏陶指教,学业大进。 * 1920 年毕业后, 先后在宁海、孝丰等地小学教书。
* 1923 年由师友介绍,来到江南文化中心上海,在民国女子工校教绘画课,悉心研究[[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诸家作品,并受到[[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影响,艺术上有很大进步。
*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潘天寿一度曾在东南联大、英士大学艺术系任教。
* 1944 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 1947 年秋因受排挤, 辞去校长职务, 专任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从此定居杭州,住进了景云村。
* 1958 年后历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全国文联委员、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 1962 年 9月,他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国美术馆开了一个比较大的画展,展出绘画和金石书法作品九十余件<ref name="潘天寿潘公凯1999">{{cite book|author1=潘天寿|author2=潘公凯|title=潘天寿画论|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K7kpAQAAIAAJ|year=1999|publisher=河南人民出版社}}</ref>。
5,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