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潘天寿

移除 43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潘天寿.jpg|thumb|right|400px| [https://m.renminbao.com/rmb/article_images/2006-8-1-060801pants.jpg 原圖鏈結] [https://m.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6/8/1/41193m.html 來自人民報] ]]
'''潘天寿({{bd|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原名天授,字大颐,因触老师[[经亨颐]]的讳,故未行用,号阿寿、寿者, 别署雷婆头峰寿者、古竹园丁、朽居士、三门湾人、大颐寿者、东越大颐、东越寿者、老颐、秃寿、朽木居士、寿、笨翁、颐寿、颐翁、潘大、懒头陀、懒秃、心阿兰若主持寿者、古竹园丁寿者。 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东越大颐。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被推为20世纪画坛四大家)。世人咸将当代的两位大写意花鸟画家潘天寿和[[李苦禅]]并列,称'''"南潘北李"'''。师从[[吴昌硕]],上溯[[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其画布局险、大开大合,用笔重“金石味”,朴厚挺劲,赋色沉着斑斓,书法质朴刚劲,个人风格强烈。
7岁入族中私塾念书,其中《古文观止》中[[方孝孺]]所作的《深虑论》、《豫让论》则是必须熟读背诵之文,喜作画、写字、描暮《三国演义》、《水浒》等通俗小说插图。14岁时考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与[[柔石]]结识;在城中一家纸铺购得几本石印字帖和[[《芥子园画谱》]],课余潜心书画。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夏丏尊]]等,毕业后在老家教书。1923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与此同时还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艺术教育系主任。此后, 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一直献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1966年文革开始,潘天寿失去了创作自由,以及随之而来的没日没夜的体罚、游斗、逼供,大量优秀的作品也被批判。1971年,重病之中的潘天寿告别人世<ref name="刘墨2002">{{cite book|author=刘墨|title=齊白石黃宾虹潘天寿傅抱石: 传统的延续与演进|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frEpAQAAIAAJ|year=2002|publisher=辽宁美术出版社|isbn=978-7-5314-2940-1}}</ref>。
主要作品收入《潘天寿画集》、《潘天寿书画集》等。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法史》等。
诸体之中,潘天寿写得最多、成就最大的当推他奇崛肆意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与画风十分相似,都为奇险中寓平稳的风格。潘天寿的笔法应规入矩而又随势生姿,由于他笔力生涩沉厚和运笔的率真奔放,使他的笔画姿态多样,笔势变幻令人目不暇接,但总的格调是坚挺峭拔,以方折为主。<ref name="刘宗超2008">{{cite book|author=刘宗超|title=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oX1JAQAAIAAJ|date=1 January 2008|publisher=江西美术出版社|isbn=978-7-80749-380-8}}</ref>。
== =====昌硕老人厚爱 海派一拍即合===
潘天寿27岁去上海,后任教上海美专。[[诸闻韵]]、[[诸乐]]三兄弟把他引荐给了吴昌硕,开启了他的'''海派浸润时期'''(1923-1927年,26-30岁)。
当时上海是全国艺术氛围最浓的地方。潘天寿由朋友引荐,拜谒了八十高龄的吴昌硕。老人十分器重这位二十六七岁的浙江同乡,在书画交往中,称其“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并以此书写一副对联相赠,又作七古长诗加以勉励。其时,吴昌硕为海派泰斗,极负盛名。他以篆书、金石入画,笔健力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潘天寿初学海派画风,但不久又力求摆脱吴昌硕的影子。上海顺昌路的上海美专宿舍中,潘天寿住的斗室里,每天都要清扫出几纸纂画坏而被他丢弃的宣纸。五年中留下的代表作品并不太多,《蔬果图》、《拟伍翁墨荷图》、《秋华湿露图》均可看出学习吴昌硕的痕迹。其中锋用笔圆润含蓄,图式取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构图,显得紧凑、沉着。题款也多取吴昌硕惯用的条式长款,连字体也开始有些靠近。江南常有把不识时务的人称为“寿头”、“阿寿” ,此时一种“阿寿”的称呼出现了。这既有亲呢之感,也含有上述之意。因为大家认为潘天寿学吴昌硕学得这么好,还要脱开,实在寿头寿脑,有点儿发傻<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
===昌硕老人厚爱===
潘天寿受吴昌硕影响很深,笔墨颇得吴昌硕神韵,浑厚凝重,十分大气。他虽比吴小五十余岁,却在魄力气度上与吴颇为接近,所以他与吴派画风一拍即合,很快成为吴派中的健将。文艺界普遍认为吴昌硕有三高足:第一[[陈师曾]]、第二潘天寿、第三[[王个簃]]。他们的艺术成就都为中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f>http://art.people.com.cn/n1/2018/0122/c226026-29779389.html</ref>
美术史上说,潘天寿学吴不泥吴,吴昌硕感叹:“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dfz/henan/sh/2017-05-05/doc-ifyeychk7033625.shtml 120岁的潘天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ref>”吴昌硕在《读阿寿画山水障子》诗中,称他"龙湫飞瀑雁荡云,石梁气脉通氤复,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况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ref name="林树中1994">{{cite book|author=林树中|title=吴昌硕年谱|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JJaxAAAAIAAJ|year=1994|publisher=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f>"
===艺专十年 画出自己的面目===
潘天寿他艺术个性极强,自幼就不愿受拘束。据说几年以后,他为了跳出吴昌硕风格的笼罩,凡是下笔见出吴派影响的,就立即撕掉,足见决心之大。1928 年他离沪赴杭,在白露节作的《绯袍图》上,题云: “予不懂画,故敢乱画,说是画好,说不是画亦好,不妄自批评,被训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此段独白再次表示了他决意摆脱吴昌硕影响而走自己的探索之路,进入了他艺术的'''积极探索时期'''(1928-1937年,31-40岁)这个时期通常称为潘天寿酥酿自己风格的“艺专十年”。他一生中生活较为安定的有过前后两个十年,这是前十年。三十而立,潘天寿碰上了最好的机遇。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创建的国立艺专,揭开了中国美术史上意义最深远的一页。杭州艺专在全国举足轻重,该校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学术空气比任何地方都浓,环境十分有利创作。
===白云飞 江洲夜泊===作于1928 年的《白云飞》,可以说是潘天寿对对石涛、石赂和吴昌硕这三家的一次风格上的综合实验。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介于二石之间,是典型的深远法。云的勾勒圆转劲练,山石密实苍润,一片郁勃之气。在石涛那左右开张的山石体势中,潘天寿加进了几乎平行重叠的披麻皴,更强化了紧张不安的气氛,但在用笔和造型上,他又取法于吴画的圆浑,树木的画法,也介于两家之间,下端大树的勾勒显然。1933 年和 1934 年间,商务印书馆拟将潘在 1926 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列入大学丛书再版刊印,潘用了不少精力对此作了大量修改和补充。这期间,在教授书法课的基础上,还编写了《中国书法史》初稿<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于 1935 年的《江洲夜泊》,是潘天寿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图主体的树干相交成“井”字型构图,全图明显具备了“骨架组合”的构图特征,在平面分割上对空白处理,以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统一调子。用笔苍劲,转折突兀、方棱,造型奇崛。观此幅可知潘天寿独特的艺术风格已呼之欲出<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潘天寿先后曾作过数幅《江洲夜泊图〉,构图均有不同之处,图上题诗亦有多有少。1953 年,也就是创作 1935 年那幅《江洲夜泊》十八年后,潘天寿以指^用几乎同样的构图方式重画了这幅作品<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 ==困难苦闷 无用武之地===
从1938年至1948年是潘天寿'''风格形成期'''(1938-1948年,41-51 岁)。虽然长达11年,但其中抗战八年辗转内地,作画自然就少,感慨良多,诗多于画,条件差,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响,于是《听天阁诗存》和《治印丛谈》应运而生。所以绘画风格形成关键的倒是抗战胜利后的二三年,1946年潘天寿在昆明办过一次个人展览,所展作品售馨。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 1956 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指导思想,艺术界开始活跃起来,潘天寿等老先生的作用得到了发挥。
===创作高峰 大笔淋漓===
从 1957 年至 1966 年是他一生中第二个平静的十年,潘天寿不但创作获丰收,在他执长的美院,中国画教学经过改革完善,也获得了成功<ref name="浙江美术学院1993">{{cite book|author=浙江美术学院|title=中国画六十五年|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MZNAAAAYAAJ|year=1993|publisher=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ref>。
1958 年前后,潘天寿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是潘天寿平生创作的高峰期.除教学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外.几乎天天作画,艺术风格更为强烈鲜明。潘天寿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此时,技法纯熟,作品甚丰。而且喜作大画,常常把两张丈二匹幅的宣纸接起来,铺在地板上作画,一连几小时,或蹲,或坐,实在累了,就卧在宣纸上挥写。时而渲染,时而勾勒,画兴大发,竟端起调好的墨水,在宣纸上泼洒<ref name="齐凤阁・1989">{{cite book|author=齐凤阁・|title=中国现代画家传|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OloAAAAIAAJ|year=1989|publisher=河南美术出版社}}</ref>。
艺术全盛时期( 1956 ~ 1965 年, 60 ~ 69 岁) 虽然在各个艺术时期,艺术大师都会留下别的时期所不可替代的优秀杰作,但确定一位大师的创作全盛时期,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此时,潘天寿如日中天。他身体十分健壮,学术上,可谓是人们仰慕的高山;生活中,他是众人尊敬的长者。北京方面又来与浙江省委商量,把潘天寿调北京去任全国美协主席。但浙江省委舍不得放,要求让他留在杭州 ===大画之最=== 当时的新中国,对于传统中国画有很多除旧的批评。例如:"中国画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必然淘汰。"这些言论都刺痛到潘天寿这位由衷热爱中国画且能力全面的画家。创作大画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技术制作能力,它应该是一种审美能力。该指责的不应是大画,而是缺少画大画的能力。人一旦出名以后,许多事情都将身不由己,潘天寿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是行政事务繁忙,一是作画的社会任务很多,各地大型建筑蓬勃兴建,需要大幅山水花鸟画装饰。虽然是国家任务,但他还是把它看成创作实践的契机。 他为饭店、宾馆作的大画,都需将纸摊在地板上。潘天寿在作大画他总是强调“要霸住一幅画不容易” ,靠的是画面的布局结构和笔墨气势,尤其是作画人的精神境界和品质修养。在作这些大画时,他就像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激情,如何驾驱全局的节奏。近现代画家中有谁拥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大画作品,潘天寿创造了大画之最。他擅作大画,既取画幅之大,更着意于作品的境界之大。这些大画又有一个特点,即多数是指墨画。潘天寿的大画触目惊心,让人振奋;小品又极其清新和简练。 潘先生也作过概括:老子曰: "治大国,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须目无全牛,放手得开,团结得住,能复杂而不复杂,能简单而不简单,能空虚而不空虚,能闷塞而不闷塞,便是佳构。反之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便不落小家习气。<ref>{{cite book|title=潘天寿研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_HURAQAAMAAJ|year=1997|publisher=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isbn=978-7-81019-598-0}}</ref>“
==变从常起 意于格调==
强烈视觉效果,黄钟大吕,以强其骨。因而他着力经营构图中的反差对比、墨彩的黑白、、线的纵横及屈伸之对比<ref name="吴冠中2008">{{cite book|author=吴冠中|title=放眼看人|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6FNLAQAAIAAJ|year=2008|publisher=团结出版社}}</ref>。潘天寿主张"意境求静、气韵求动" ,从全局看,气脉就起了主要作用。画中.气脉的布置,
要有头有尾,不可散乱局促,而要变化贯通。气脉的生发,就像写文章,要有"起、承、转、合"一这就是所谓"开合"。开即开放,合是合拢。一是开头,一是收尾,中间有承转曲折<ref name="潘公凯1995">{{cite book|author=潘公凯|title=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oURAQAAMAAJ|year=1995|publisher=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ref>。
 
 
===大画之最===
他为饭店、宾馆作的大画,都需将纸摊在地板上。潘天寿在作大画他总是强调“要霸住一幅画不容易” ,靠的是画面的布局结构和笔墨气势,尤其是作画人的精神境界和品质修养。在作这些大画时,他就像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激情,如何驾驱全局的节奏。近现代画家中有谁拥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大画作品,潘天寿创造了大画之最。他擅作大画,既取画幅之大,更着意于作品的境界之大。这些大画又有一个特点,即多数是指墨画。潘天寿的大画触目惊心,让人振奋;小品又极其清新和简练。
 
潘先生也作过概括:老子曰: "治大国,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须目无全牛,放手得开,团结得住,能复杂而不复杂,能简单而不简单,能空虚而不空虚,能闷塞而不闷塞,便是佳构。反之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便不落小家习气。<ref>{{cite book|title=潘天寿研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_HURAQAAMAAJ|year=1997|publisher=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isbn=978-7-81019-598-0}}</ref>“
==坎珂人生道路上 幸得美满家庭相伴==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2RMOJNIlFk|alignment=left|dimensions=400|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潘天寿生平介绍视频}}
{{clear}}
===白云飞 江洲夜泊===作于1928 年的《白云飞》,可以说是潘天寿对对石涛、石赂和吴昌硕这三家的一次风格上的综合实验。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介于二石之间,是典型的深远法。云的勾勒圆转劲练,山石密实苍润,一片郁勃之气。在石涛那左右开张的山石体势中,潘天寿加进了几乎平行重叠的披麻皴,更强化了紧张不安的气氛,但在用笔和造型上,他又取法于吴画的圆浑,树木的画法,也介于两家之间,下端大树的勾勒显然。1933 年和 1934 年间,商务印书馆拟将潘在 1926 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列入大学丛书再版刊印,潘用了不少精力对此作了大量修改和补充。这期间,在教授书法课的基础上,还编写了《中国书法史》初稿<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于 1935 年的《江洲夜泊》,是潘天寿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图主体的树干相交成“井”字型构图,全图明显具备了“骨架组合”的构图特征,在平面分割上对空白处理,以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统一调子。用笔苍劲,转折突兀、方棱,造型奇崛。观此幅可知潘天寿独特的艺术风格已呼之欲出<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潘天寿先后曾作过数幅《江洲夜泊图〉,构图均有不同之处,图上题诗亦有多有少。1953 年,也就是创作 1935 年那幅《江洲夜泊》十八年后,潘天寿以指^用几乎同样的构图方式重画了这幅作品<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
==编年简表==
7岁入族中私塾念书,其中《古文观止》中[[方孝孺]]所作的《深虑论》、《豫让论》则是必须熟读背诵之文,喜作画、写字、描暮《三国演义》、《水浒》等通俗小说插图。14岁时考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与[[柔石]]结识;在城中一家纸铺购得几本石印字帖和[[《芥子园画谱》]],课余潜心书画。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夏丏尊]]等,毕业后在老家教书。1923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与此同时还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艺术教育系主任。此后,
* 1915 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到[[经亨颐]]、[[夏丐尊]]、[[李叔同]]等先生的熏陶指教,学业大进。
* 1920 年毕业后,先后在宁海、孝丰等地小学教书。
5,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