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潘天寿

移除 16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潘天寿的艺术道路可以大致几个时期:'''海派浸润时期'''(1923-1927年,26-30岁)、'''积极探索时期'''(1928-1937年,31-40岁)、'''风格形成期'''(1938-1948年,41-51岁)、'''求新衍律呈时期'''(1949-1956年,52-59岁)、'''艺术全盛时期'''(1957年-1966年,60-69岁)。
==续优秀传统之正脉 面时代变化之挑战==
===昌硕老人厚爱 海派一拍即合===
潘天寿27岁去上海,后任教上海美专。[[诸闻韵]]、[[诸乐]]三兄弟把他引荐给了吴昌硕 ,开启了他的'''海派浸润时期'''(1923-1927年,26-30岁) 。  当时上海是全国艺术氛围最浓的地方。潘天寿拜谒了八十高龄的吴昌硕。老人十分器重这位二十六七岁的浙江同乡,在书画交往中,称其“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并以此书写一副对联相赠,又作七古长诗加以勉励。其时,吴昌硕为海派泰斗,极负盛名。他以篆书、金石入画,笔健力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潘天寿初学海派画风,但不久又力求摆脱吴昌硕的影子。上海顺昌路的上海美专宿舍中,潘天寿住的斗室里,每天都要清扫出几纸纂画坏而被他丢弃的宣纸。五年中留下的代表作品并不太多,《蔬果图》、《拟伍翁墨荷图》、《秋华湿露图》均可看出学习吴昌硕的痕迹。题款也多取吴昌硕惯用的条式长款,连字体也开始有些靠近。江南常有把不识时务的人称为“寿头”、“阿寿” ,此时一种“阿寿”的称呼出现了。这既有亲呢之感,也含有上述之意。因为大家认为潘天寿学吴昌硕学得这么好,还要脱开,实在寿头寿脑,有点儿发傻<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
潘天寿受吴昌硕影响很深,笔墨颇得吴昌硕神韵,浑厚凝重,十分大气。他虽比吴小五十余岁,却在魄力气度上与吴颇为接近,所以他与吴派画风一拍即合,很快成为吴派中的健将。文艺界普遍认为吴昌硕有三高足:第一[[陈师曾]]、第二潘天寿、第三[[王个簃]]。他们的艺术成就都为中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f>http://art.people.com.cn/n1/2018/0122/c226026-29779389.html</ref>
===艺专十年 画出自己的面目===
潘天寿他艺术个性极强,自幼就不愿受拘束。据说几年以后,他为了跳出吴昌硕风格的笼罩,凡是下笔见出吴派影响的,就立即撕掉,足见决心之大。1928 年他离沪赴杭,在白露节作的《绯袍图》上,题云: “予不懂画,故敢乱画,说是画好,说不是画亦好,不妄自批评,被训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此段独白再次表示了他决意摆脱吴昌硕影响而走自己的探索之路,进入了他艺术的'''积极探索时期''' (1928-1937年,31-40岁) 这个时期通常称为潘天寿酥酿自己风格的“艺专十年”。他一生中生活较为安定的有过前后两个十年,这是前十年。三十而立,潘天寿碰上了最好的机遇。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创建的国立艺专,揭开了中国美术史上意义最深远的一页。杭州艺专在全国举足轻重,该校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学术空气比任何地方都浓,环境十分有利创作。
潘天寿在拜识吴昌硕后,花鸟基本上模仿吴体,山水在学习吴体的同时,更多的是潜心于对石涛、[[石溪]]的追摹。作于1928年的《白云飞》,可以说是潘天寿对这三家的一次风格上的综合实验。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介于二石之间,是典型的深远法。云的勾勒圆转劲练,山石密实苍润,一片郁勃之气。在石涛那左右开张的山石体势中,潘天寿加进了几乎平行重叠的披麻皴,更强化了紧张不安的气氛,但在用笔和造型上,他又取法于吴画的圆浑,树木的画法,也介于两家之间。1933 年和1934年间,商务印书馆拟将潘在1926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列入大学丛书再版刊印,潘用了不少精力对此作了大量修改和补充。这期间,在教授书法课的基础上,还编写了《中国书法史》初稿<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
5,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