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翰·加尔布雷思

移除 8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美国资本主义》、《富裕社会》、《新工业国》
}}
 
=='''约翰·加尔布雷思''' (美国经济学家)==
'''约翰·加尔布雷斯'''(Galbraith,John Kenneth,1908—2006.4.29) 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的领军人物。生于加拿大安大略,曾在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1934-39,1949-75)。1937年成为美国公民,曾任约翰·肯尼迪总统和阿德莱·史蒂文森的经济顾问,1961-63年任美国驻印度大使。作为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主张由政府开支解决失业问题,将更多的财富用于公共事业(如教育、公园等),而少用与个人消费(如汽车、洗衣机等),也即将重点由生产商品转为改善服务性事业。大型工业公司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一直是其关注的问题。主要著作包括[[《美国资本主义》(1952)、《富裕社会》(1958)、《新工业国》(1967)]]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读起来抑扬顿挫,可是在中国的书店里,一直是个不够响亮的名字。算起来,大陆翻译出版的他的著作也有十几种了,连自传都有,可是学界始终不知道该把他划分到哪个学派里,普通读者又对偏向政治的经济学兴趣不大,而编辑们也没在腰封上加上他那个耸动的光圈“哈佛最有名的教授”、或者另一个更为耸动的“百年来哈佛最有趣的教授”、或者他的对头萨缪尔森封给他实则暗含贬义的“全能型天才”(universal geniuses),于是,他在中国也就这么一直不温不火着。
  2006 2006 年4月,当他去世的时候,美国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过报道,毕竟,不是谁都能身高2米出头、活上97岁、获得52个名校的荣誉博士头衔、写出56本书、还被罗斯福、肯尼迪、约翰逊、克林顿等总统“顾问”过。可是在中国,只有汪丁丁、梁捷和李华芳等人的纪念性文章,颇为寂寥。的确,2006年的中国不是加尔布雷思这个“异端”的好年景,当时主流经济学一统天下,连中国的机场书店里全都堆满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英文已出到18版),经济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严谨的、理性的、用数学模型可以解释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加氏那种少了模型多了良心的经济学是卖不动的。直到2008年,主流经济学的声望与经济危机一起身败名裂,甚至有观点怀疑经济学不足以成为一门科学,直到这时,人们才发觉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是恐怖的、离开政治学的经济学是不可能的,直到这时,人们重新翻开加尔布雷思,看看他对80年前那场经济危机的阐释([[《1929年大崩盘》]])、看看他对美国资本主义中权力问题的分析([[《美国资本主义》]])、看看他95岁时洞察骗局的清醒小册子(《无罪欺诈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不禁感慨万千。200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三本加氏著作,包括[[《富裕社会》(1958年)、《不确定的时代》(1976年)和《美好社会》]](1996年),希望这一次,加尔布雷思的名字能为更多人所知。
   人们将美国的经济学家约略分为三类,即学院派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学家和媒体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的特点在于贯通三界。在学院领域,他担任过哈佛大学讲师、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最后在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多年,是保罗·沃伯格讲座经济学名誉教授,学院生涯的巅峰是1972年被推举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4-1987年担任美国艺术和文学院主席。在政治领域,他历任全国资源计划委员会顾问、全美农场主协会联盟常驻经济学家、国防顾问委员会官员、美国物价管理局副局长、战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团长、美国国务院经济安全政策室主任、民主党顾问委员会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行动组织主席,出任过几届总统及总统候选人顾问,还担任过美国驻印度大使等重要职务。
在媒体领域,他从大学时代即为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应卢斯邀请担任过[[《财富》]]杂志的编委、为BBC写过专题片、创建了期刊《后凯恩斯经济学》,甚至还写过3部小说,最为惊人的是,他是罗斯福、肯尼迪和约翰逊写作班底的成员,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演说正是他的捉刀之作,他的文笔清晰明了、亦庄亦谐,人称“加尔布雷思式文体”,这般好文笔使他的著作每每成为畅销书,使经济学走向大众,也为他赢得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名望。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格洛里亚·斯坦内姆'''(Gloria Steinem)坦言,“在学术圈子里,他身背其著述易懂可读之罪,有时也因此而不被信任”。如果说人生缺憾,在一般人看来,大概是他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不以建立某套经济学理论为目标,而是以社会现实问题为旨归;不是以数理分析为依托,而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石。在他看来,经济学必须打破重物轻人、只看产值不看福利的倾向,经济学家有责任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同道好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指出,加尔布雷思在方法上的特性是运用了批判性描述(criti- cal description)方法,而这是经济学通常所排斥的方法。正是运用这种方法,加尔布雷思使经济学不仅有“头脑”、更有了“心肝”。时至今日,他昔日所提出的一些观念诸如反对贫困、反对战争、保护环境、权力均衡、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对货币主义的警惕、对过度消费的担忧等等已成为常识,这也恰恰说明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前瞻性,他的观点得以被社会接纳和流传——与其让经济理论空置于教科书中,不如让思想直接干预现实    在新出版的这三种著作中,我对根据BBC电视片解说词所改编的[[《不确定的年代》]]最有兴趣,不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经济思想史,而是因为从中能够看出加尔布雷思本人的思想传承,他是如何融汇了亚当·斯密、李嘉图(DavidRicardo)、马克思、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和凯恩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在他那里和平共处进而成为“新社会主义”,深入浅出到了这种化境
参考 在新出版的这三种著作中,我对根据BBC电视片解说词所改编的[[《不确定的年代》]]最有兴趣,不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经济思想史,而是因为从中能够看出加尔布雷思本人的思想传承,他是如何融汇了亚当·斯密、李嘉图(DavidRicardo)、马克思、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和凯恩斯,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在他那里和平共处进而成为“新社会主义”,深入浅出到了这种化境 。
==参考资料==
1. 陈安.《新英汉美国小百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368页
3,5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