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光辅

增加 3,01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张光辅.jpg|缩略图|right|[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5882/20180616034950-1542667430_jpeg_412_485_25485.jpg/300 原圖鏈結]]]
 
'''張光輔'''({{bd|?||689年|8月24日|catIdx=Z}}),[[唐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明辩,有官吏的才干。历任司农少卿、文昌右丞。
687年[[五月初三]],时任夏官侍郎([[兵部侍郎]])的张光辅被任命为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688年九月初一,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领兵十万人讨伐,张光辅为诸军节度,为同鳳閣鸞臺三品。张光辅在[[豫州]],部下向[[刺史]][[狄仁杰]]要钱,狄仁杰不理。张光辅大怒:“州将轻元帅邪?”狄仁杰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张光辅问他这话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张光辅无法反驳,回朝上奏说狄仁杰不恭顺。狄仁杰被降为[[复州]]刺史。689年[[三月十一]],张光辅守[[纳言]]([[侍中]])。[[三月二十]],张光辅守[[内史]]([[中书令]])。[[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真准备逃亡[[突厥]]。得到[[洛州]][[司马]]弓嗣业(《旧唐书》作房嗣業)、[[洛阳]][[令]]张嗣明的资助。徐敬真到[[定州]]被抓获,弓嗣业闻讯,自缢而死。张嗣明、徐敬真希望多诬告一些有名望的人,期望这样自己能免除死罪。张嗣明诬告张光辅“征讨豫州时,他私下议论图谶、天文,在朝廷和李贞间两头讨好。”[[八月初四]],张光辅和徐敬真、张嗣明等一起被处死,籍没家产。
 
==人物轶事==
===狄仁杰与张光辅===
 
李贞起兵造反时,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率兵30万前往镇压,叛乱很快平息。张光辅称这批人为“逆人”。逆人有六七百人,连同他们的家属,总共有5000多人。按张光辅的意思,这六七百人全部处死,他们的家属全部籍没为奴。
 
狄仁杰到任,只见监狱人满为患,弄得家家垂泪,户户叫苦,狄仁杰十分难过地说:“人命关天,怎么可以这样滥捕呀!”
 
狄仁杰当然不能同意张光辅这样处理,他认为,这些人不能算“逆人”,只是“诖误者”所谓“诖误者”,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受连累者的意思。
 
他怎样才能解救这批人呢?如果正面和张光辅争论,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张光辅扣你一个同情包庇叛逆的帽子,你就吃不完兜着走。
 
于是他给武则天写了一封秘密信件,说:“罪囚很多、实事求是地说,多数是诖误,当时那种情况,不跟着造反,也难保性命。
 
如果我请求你减免他们的罪过,又好像是我为这些叛逆之人申理;如果面对这种过重的处决,我不说话,又违背了陛下一向宽大为怀的旨意,因此我写了这封密信给你,请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武则天]]接到[[狄仁杰]]的密信之后,马上批复,所有这六七百人全部免死,带着他们的几千家属流放戍边。
 
这四五千人在官兵的押解下向西北走去,路过甘肃宁州时,受到了当地父老的热情接待,告诉他们是狄使君救的他们。
 
原来在这之前狄仁杰出任过宁州刺史。宁州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杂居区,狄仁杰到任后采取了一种民族平等和民族和睦的政策,受到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拥护,人们称他为狄使君,并给他树立了一块德政碑。正因为狄仁杰在宁州政绩卓著,才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从此提拔上去。
 
这批流放犯,感谢狄仁杰活命之恩,在宁州狄公的德政碑下且拜且哭,三天之后才离去,到了目的地,也给立德政碑。豫州平叛后,张光辅及其部将对豫州地方勒索
 
狄仁杰与张光辅在豫州的处理事件,狄仁杰代表地方政府坚决拒绝部队这种无理要求,并说:“以前豫州就只有一个李贞,现在死了一个李贞,却招来了几万个李贞。”
 
张光辅很生气,问他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张光辅统率30万大军来到豫州,豫州老百姓吊着绳子缒城而出,响应官军的人成千上万!他们对平叛也是有功劳的。可是,张光辅身为统帅,带头勒索,目无王法。
 
张光辅暴跳如雷,但终究没有达到目的,回到洛阳,他在武则天面前告了狄仁杰一状,说他言语不逊。
== 参考文献==
* 《[[舊唐書]]》 [[s:舊唐書/卷090|卷90]]
* 《[[資治通鑑]]》 [[s:資治通鑑/卷204|卷204]]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