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丘堤

增加 5,06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丘堤'''(1906-1958)原名丘碧珍,是30年代很有才华的一位女画家,也是“决澜社”中唯一的一位女画家。早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北平国立艺专。 1928 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同年赴日本留学,先后于东京东亚日语专科学校毕业,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肆业。归国后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研究所研究员。1932年9月[[庞薰 ]]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丘堤和庞薰琴在展厅相识,成为爱侣。她随即加入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艺术社团一由庞薰 、[[倪贻德]]等人发起的"决澜社" ,她的绘画作品在"决澜社"第二次展览中获得唯一的"决澜社" ,颁奖人是著名学者、首倡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李石曾]]先生。日本侵华战争使他们离开上海,流离于西南边陲。丘堤富于艺术才华,但战争和革命使她无从发挥其才智。反右派运动中,庞薰琴被划为右派,1958年因病去世<ref name="周乐诗2005">{{cite book|author=周乐诗|title=女性学敎程|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D0pAAAAYAAJ|year=2005|publisher=时事出版社}}</ref>。
==反封建时代新女性==
决澜社唯一的女性画家丘堤,则以主观性的色彩意趣改变具象中的色境构置,色彩既是她敏感而脆弱的生命意义,也是她艺术存在的理由<ref name="尚辉2008">{{cite book|author=尚辉|title=尚辉: 20世纪, 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xLAQAAIAAJ|year=2008|publisher=四川美术出版社|isbn=978-7-5410-3266-0}}</ref>。
==守护家庭的好妻子好母亲==1933 年丘堤和[[庞薰 ]]结婚,在上海、北平生活,生下女儿庞涛和儿子庞均,她的身份逐渐向家庭妇女倾斜。八年离乱中,他们随同国立艺专师生迁徙于西南各省,在昆明和成都有过一段虽然描据但相对安定的生活。她为一家人的衣食费尽心机,画画便成为她的副业。
1933 年 10 月,当"决澜社"举办第二次画展时,丘堤的一幅《花》获得"决澜社奖" ,这是决澜社的四次画展中惟一的一次颁奖活动,并请了当时文教界的名人来颁奖。此画使丘堤名声大振,报纸等媒体不失时机地作了报道,但也有一些争议,因为丘堤此
画画的是一盆静物:在平涂的背景前,一块浅色的方块,象征桌面,上搁一块蜡染绣布,也是完全的平面化。画上的一盆植物,叶子是红的,花是绿的。可是这又引起了众多舆论的异议,指斥其红叶绿花的“错误”<ref>{{cite book|title=中外美术交流史|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84pAQAAIAAJ|year=1998|publisher=湖南敎育出版社}}</ref>。[[倪贻德]]认为是一种装饰思想的主观意向,无须横加指责.为此,他借此事充分阐述了自己对当时画坛的偏见的感慨,特著文为之辩白: "不管花草有没有红叶绿花的一种,但画面上为装饰的效果,即使改变了自然色彩也是无妨的,因为那幅花,完全倾向于装饰风的<ref name="倪贻德1993">{{cite book|author=倪贻德|title=倪贻德美术论集|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Sx81AAAAMAAJ|year=1993|publisher=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ref>。
少女时期就热情追求新文化新艺术和新的生活方式,进入福建女子师范后曾带头剪去老式发髻。上海美专毕业后与林默涵等人同在日本留学,回国后进入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她的画风接近后印象派诸家,洗练、大胆,富于个性特色。1933年丘堤和庞薰琴结婚,在上海、北平生活,生下女儿庞涛和儿子庞均,她的身份逐渐向家庭妇女倾斜。八年离乱中,他们随同国立艺专师生迁徙于西南各省,在昆明和成都有过一段虽然拮据但相对安定的生活。她为一家人的衣食费尽心机,画画便成为她的副业。她也为丈夫庞薰琴创造了从事艺术所需要的家庭环境和创作灵感,英国美术史家苏理文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说“庞薰 在他的同是画家的妻子丘堤的全力支持下,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被周围的腐败所污染的世界里”。而他那些描绘女性人物的作品“其灵感也许来自身边美丽的妻子和女儿庞涛”。
但丘堤不是一个做好家务就感到满足的人,她是一个不断生发自由创造梦想的现代女性,无法容忍压抑、封闭、贫乏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恶化,丘堤常常陷入沉思冥想,有时候说起来又滔滔不绝。她不断地在纸上描画宽敞美丽的现代化住宅,幻想有朝一日能有一个理想的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和庞薰琴总算回到她朝思暮想的江南,她在上海、杭州和庐山上画了许多风景和静物,这些作品的格调显得清新明朗。
==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现实社会==新中国建立的前夜,庞薰琴和丘堤与进步美术家们积极投入宣传、联络工作,五十年代初期,她随庞薰琴到杭州艺专,参加了浙江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画过一些宣传土改政策、鼓动劳动热情的大幅宣传画。但这些画与她所向往的艺术不是一回事——她崇拜的是现代派画家亨利·卢梭和乔治·勃拉克。而这些西方艺术家已经成为国内艺术院校思想改造运动中批判的靶子,社会环境决定了丘堤不再可能自由地从事她个人的绘画创作 <ref>{{cite book|title=中国女性主义|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IUoAQAAIAAJ|year=2004|publisher=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33-4442-0}}</ref>。 不到一年,就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粉碎。他们仓皇南下,先到上海,再随艺专向江西、湖南、云南、四川撤退。在 8 年离乱中,他们在昆明和成都有过一段虽然艰苦但又相对安定的生活,她可以作画,但画画此时已成为她家务余暇的活动。在昆明时期,她热情响应支援前方抗敌将士的号召,自己动手做了许多布娃娃,参加义卖。她曾把这种布娃娃画人油画作品之中。丘堤似乎不再是一个充满开创意识的艺术家了,她为丈夫的事业和孩子的成长而忙碌。她自己动手做画布,,为两个孩子做那种涂上桐油的"雨鞋"。由于没钱买毛线,她买回一堆各种颜色的毛线头,给两个孩子各织一件色彩奇特、颇具现代风格的毛衣。这使她的房东大为羡慕,专门买来许多好毛线一一剪成短截模仿丘堤所织的花式。 丘堤不顾一切地行动起来,廉价变卖了家里的东西,她叫孩子们不再去学校。全家动身去重庆,想办法买飞机票回上海。从庞蕭杲的回忆录中得知,因为山东大学聘请他为外语教授,而被列人购买机票的名单之内。但这只是有资格买机票, "我最少去了机场四五十次,才算坐上了去上海的飞机。"【 9 】而得以坐上飞机的关键情节,却是丘堤的大发脾气。就在庞薰杲跑飞机场四五十次; ^际,丘堤去重庆珊瑚坝飞机场,她看到排队等候买飞机票的人们的惨状,勃然大怒,在售票处大声痛骂。从航空公司骂到国民政府,使人声嗜杂的售票厅安静下来。的官员看见这样一位光彩照人的太太大发脾气,赶紧向前赔礼: "太太息怒,太太息怒,你嚷天走?要几张票?明天就送去! "这位官员说话算数,丘堤一家就这样结束了 8 年离乱岁月。丘堤和她的家庭回到了上海,但那并不是幸福岁月的开始。他们继续迁徙于上海、杭州、广州之间。在杭州和庐山,她和庞薰杲画了许多西湖和庐山的风景画,现在可以者到的那幅《平湖秋月〉,是丘堤的作品中出现了少有的阳光的作品。在广州的作品中,留存下来的有一幅《根〉,那是几个已被锯掉枝干,砍去根系的大树根 <ref>{{cite book|title=美朮研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Wiu0AAAAIAAJ|year=1997|publisher=上海人民美朮出版社}}</ref>。 1948 年下半年,丘堤和庞薰杲回到上海。在此后的一年中,他们将主要精力用于准备迎接上海解放。庞蒸杲的回忆录所描述的这种生活俨然是从事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丘堤也投身于这种斗争生活, 1949 年 5 月 27 曰上海解放, 43 位上海美术家联名发表宣言,拥护共产党,拥护解放军。这个宣言刊登在(大公报》上,庞蕭杲和丘堤均列名其中。1953 年,他和丘堤从杭州搬到北京,庞蕭杲到中央美术学院,开始筹建工艺美术学院。丘堤则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实用美术研究室人员,从此成为"工艺美术工作者" ,决定性因家不是她自己志趣的转变,而是由于她与。实用美术研究室的主任是庞薰杲,日常工作是由丘堤办理,但她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职务名义,她是研究室的不是"负贵同志"的"负责同志"。在家里,孩子们觉得丘堤越来越频繁地自称身体不好,丘堤的健康使他们担心。 1956 年春天,全国服装展览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开幕,丘堤为这个展览付出了大量劳动。 丘堤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十分具体的建议, W 中心思想是"希望大家不要千篇一律,而应该多种多样"。[ 10 ]除了设计日常服装,丘堤还参加设计了拜蹈服装,著名的(采茶捕媒)的服装,众口文苦。 1957 年,丘堤心脏病复发住院治疗,在病床上听到批判"右派分子庞蔗菜"的广抽,使她的病情陡然加剧,她不想在庞蕉某遭受打击时置身事外,便坚持出院。但在工艺美术学院里等待她的是铺天盖地的揭发批判庞京菜的大字报·她沉默不语地看大字报,病重时病床上的丘堤对庞蕉莱说: "你今后的生活将很艰难,我不愿连累你"。"不久她就死了。 <ref>{{cite book|title=美朮研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Wiu0AAAAIAAJ|year=1997|publisher=上海人民美朮出版社}}</ref>   在北京的 5 年是丘堤生命中最后的 5 年,她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一一服装研究和服装设计。实用美术研究室的主任是  1953年,庞薰琹调往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开始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丘堤随之由杭州调到北京。这一次“随爱人调动”的后果是彻底改变了丘堤的身份归属,从一个画家变成一个归手工业管理局管理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但五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变得没有了脾气,丘堤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研究室人员,忘情地投入工艺美术设计活动之中,她和郁风等人参与筹办1957年的全国服装展览,与常沙娜、陈若菊、夏亚一、肖淑芳等人参加设计了一批融民族形式于现代风格的时装以及《采茶扑蝶》等舞蹈演出服。她在发表于《美术》杂志的文章《谈谈服装的式样》中希望中国人的服装“不要千篇一律,而应该多种多样”。 和几十万中国知识分子一样,1957年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一直追求进步靠拢革命的庞薰琹在这一年成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倔强而充满活力的丘堤则患上心脏病,她带病观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里铺天盖地的批判庞薰琹的大字报,沉默无言地在病床上听学校大喇叭里批判庞薰琹的广播。重病中的丘堤留给庞薰琹的话是“你今后的生活将很艰难,我不愿连累你”。她在1958年春天死去。  像丘堤这样一位所受教育、穿着打扮、从事的艺术事业都很时鬆的新女性,又有幸遇上了非常开通明理的公婆大人庞树铧夫妇。 1933 年丘堤随丈夫回常熟过年,恰逢春节祭祖,她身着黄色丝织面料旗袍,以新媳妇的身份参加了在庞家"祖堂间"举行的祭礼。言行举止落落大方的她赢得了庞家老少、特别是年幼小妹妹们的喜欢,婆婆金芝年还蹭她一枚钻戒作为见面礼物
1953年,庞薰琴调往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开始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丘堤随之由杭州调到北京。这一次“随爱人调动”的后果是彻底改变了丘堤的身份归属,从一个画家变成一个归手工业管理局管理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但五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变得没有了脾气,丘堤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研究室人员,忘情地投入工艺美术设计活动之中,她和郁风等人参与筹办1957年的全国服装展览,与常沙娜、陈若菊、夏亚一、肖淑芳等人参加设计了一批融民族形式于现代风格的时装以及《采茶扑蝶》等舞蹈演出服。她在发表于《美术》杂志的文章《谈谈服装的式样》中希望中国人的服装“不要千篇一律,而应该多种多样”<ref>{{cite book|title=中国女性主义|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IUoAQAAIAAJ|year=2004|publisher=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33-4442-0}}</ref>。
和几十万中国知识分子一样,1957年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一直追求进步靠拢革命的庞薰琴在这一年成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倔强而充满活力的丘堤则患上心脏病,她带病观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里铺天盖地的批判庞薰琴的大字报,沉默无言地在病床上听学校大喇叭里批判庞薰琴的广播。重病中的丘堤留给庞薰琴的话是“你今后的生活将很艰难,我不愿连累你”。她在1958年春天死去。
== 參考资料==
{{Reflist}}
9,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