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玉胜

大小無變化,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成就 ==
* 开荒早间时段--"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任务"能够分配进中央电视台,曾经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梦想。但是对于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孙玉胜来说,这份工作似乎并没有令他欣喜。 因为,当时的电视远没有今天这样大的规模和影响,做电视对于经济学出身的他来说有点"阴差阳错"。 然而,"这个时期其实正是中国媒体实力大调整的前夜",当时的孙玉胜并不知道迎接他的是一个即将步入黄金发展阶段的事业。
*1992年,在一个洒满阳光的秋日早晨,时任央视新闻中心主任的章壮沂交给了孙玉胜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任务:"台里决定把早间时段开发出来,已经物色了几个人,由你来牵头负责。""早间"是什么?是露水清凉的林荫小道,还是热气腾腾的大饼油条?带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孙玉胜开始了对早间节目的设计。几经周折,首先确定下来的是一个新闻人物专栏,其次是关注社会的现场报道专栏,第三是生活服务专栏,第四是一个音乐电视点歌专栏。接下来,人手的短缺问题马上凸显出来。孙玉胜说:"当时,事业单位的体制决定了我们只能在编制内考虑,而大家都有自己所属的栏目,能集中起来做早间节目的人很少,能集中起来制作我们想要的节目的人更少。"于是,更多的人员物色开始瞄向台外。"办法不是我们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形势逼出来的。"从刚开始的"只是过来干活",到后来的社会公开招聘,早间时段的开发无意中也开辟了央视的第二用工制度。
* 在电视圈内,有人说当年的《[[东方时空]]》就像电视界的延安,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年轻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也有人说,《东方时空》更像是电视界的深圳,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实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东方时空》--"改变中国人早晨不开电视机的习惯"
*1992年春天,孙玉胜参与拍摄一部大型系列片,在广东街头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句广告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说,此后多年来,每当默诵着这句古老的希腊谚语时,内心都会充满创业的激情。《[[新太阳60分]]》,就是孙玉胜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影响,为早间节目最初设计的名称。然而,创意的兴奋还没有退去,时任台长杨伟光以一句"难道还有老太阳吗?"让孙玉胜的热情瞬间消失殆尽。彼时的孙玉胜对"太阳"二字情有独钟。几轮考虑后,最终,替补名称《[[东方时空]]》横空出世。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