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地质灾害防治

增加 842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地质灾害防治</big>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2fa0963648927744.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738102&sid=6952537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Filestyle="background:#FF2400" align= center|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中文名;地质灾害防治
| align= light|外文名;control of geological hazard 类别;社会、生活
措施;修建防护建筑、更改
|}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 [[ 地质现象 ]] 进行 [[ 评估 ]] ,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ref>[ https://www.sohu.com/a/315675616_716878 这些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你要了解!], 搜狐 , 2019-05-21</ref>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指的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 [[ 能量释放 ]] [[ 物质运动 ]] [[ 岩土体变形位移 ]] 以及 [[ 环境异常变化 ]] 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从而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如 [[ 崩塌 ]] [[ 滑坡 ]] [[ 泥石流 ]] [[ 地裂缝 ]] [[ 地面沉降 ]] [[ 地面塌陷 ]] [[ 岩爆 ]] [[ 坑道突水 ]] [[ 突泥 ]] [[ 突瓦斯 ]] [[ 煤层自燃 ]] [[ 黄土湿陷 ]] [[ 岩土膨胀 ]] [[ 砂土液化 ]] [[ 土地冻融 ]] [[ 水土流失 ]] [[ 土地沙漠化 ]] [[ 沼泽化 ]] [[ 土壤盐碱化 ]] ,以及 [[ 地震 ]] [[ 火山 ]] [[ 地热害 ]]
==基本内涵==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 [[ 山体崩塌 ]] [[ 滑坡 ]] [[ 泥石流 ]] [[ 地面塌陷 ]] [[ 地裂缝 ]] [[ 地面沉降 ]] 等地质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成因==
(2)有上升趋势
山地丘陵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干扰破坏地质环境,难免导致或加剧地质灾害,使之呈不断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剧烈,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等人为活动引发的 [[ 滑坡 ]] [[ 崩塌 ]] [[ 泥石流 ]] 地质灾害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都市圈逐渐形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和油气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仍将呈上升趋势。全国各地采矿挖掘形成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矿区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
(3)灾害点多面广
==防治措施==
[[ 滑坡 ]] [[ 崩塌 ]] [[ 泥石流 ]] 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有效地减轻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常对这三类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工程措施如下: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⑥削坡与清除。削坡减载是指对危岩或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轻上部荷载,增加危岩体和滑坡体的稳定性。对规模小、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进行清除,彻底消除崩塌隐患,防止造成危害。
⑦软基加固。保护和加固软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 [[ 陡崖 ]] [[ 悬崖 ]] [[ 危岩 ]] 下裸露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若软基已形成风化槽,应根据其深浅采用嵌补或支撑方式进行加固。
⑧线路绕避。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坏,故铁路或公路必须设法绕避。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或绕到河谷对岩、远离崩塌体,或移至稳定山体内以隧道通过。
⑨加固 [[ 山坡 ]] [[ 路堑边坡 ]] 。在临近道路路基的上方,如有悬空的危岩或体积巨大的危石威胁行车安全,则应采用修筑与地形相适应的支护、支顶等支撑建筑,或是用锚固方法予以加固;对深凹的坡面须进行嵌补,对危险裂缝应进行灌浆处理。
(2)滑坡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④锚索。锚索是通过外端固定于坡面,另一端锚固在滑动面以内的稳定岩体中穿过边坡滑动面的预应力钢绞线,直接在滑面上产生抗滑阻力,增大抗滑摩擦阻力,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边坡岩体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岩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整治顺层、滑坡及危岩、危石的目的。
⑤抗滑桩。抗滑桩是以桩作为抵抗滑坡滑动的工程,抗滑桩是在滑体和滑床间打入若干大尺寸锚固桩并使两者成为一体,从而起到抗滑作用,所以又称锚固桩。桩的材料有 [[ 木桩 ]] [[ 钢板桩 ]] [[ 钢筋混凝土桩 ]] 等。近年来,抗滑桩已成为滑坡整治的一种关键工程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⑥微型桩。微型桩指直径小于300mm、长细比大于30的插入桩或灌注桩,其桩径较小,可以达到很大的深度,穿过各种岩石和障碍物,甚至可以做到任何斜度;因其配筋量很大,可承受弯曲应力,而位移很小;施工时震动、地面扰动和噪音小,既能用于地下水位以上,也能用于地下水位以下,并能在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安设;在场地狭窄、出入困难、环境和工作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显示出明显的优点。
四是依法依规,科学减灾。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充分认识地质灾害 [[ 突发性 ]] [[ 隐蔽性 ]] [[ 破坏性 ]] [[ 动态变化性 ]] 特点,强化基础研究,把握其发生变化规律,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科学防灾减灾。
==防治目标==
实施监测预警,强化监测队伍力量,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是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主要工作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实现山地丘陵县(市、区)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推广网格化管理等先进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监测作用,完善专业监测队伍驻守制度,构建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有机融合的监测网络,开展威胁城镇、重大工程所在区域、交通干线及其它重要设施的3000处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三是健全完善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推进国土、水利、规划、建设等部门的监测网络数据共享。
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通过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是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有效措施。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40万户140万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实行 [[ 主动避让 ]] [[ 易地搬迁 ]] 。二是部署300条特大型泥石流沟、1500处特大型及大型崩塌滑坡、20000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基本完成已发现的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三是在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比较严重的区域,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实现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地面沉降风险可控  建立健全适应公共管理需求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举措。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健全完善地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指导机构。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二是完善应急值守工作制度,提高应急值守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国家]]、[[地方]]、[[部门]]间互联互通的地质灾害应急平台
建立健全适应公共管理需求的 地质灾害 应急体系 防治关键在基层 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 应急处置 综合防治 能力的 关键举措 根本保障 。主要工作任务 :一是 大力培育地质灾害防治社会力量, 善地方 地质灾害 应急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指导机构。加强 重点防治区 地质灾害 应急专业人才培养, 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二是继续 推进 基层 [[云南]]、[[四川]]、[[湖南]]、[[甘肃]]四省和其他省份的 地质灾害 应急处置能力 综合防治体系 建设。 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技术体系, 完善 远程会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地质灾害 应急 值守工作制度 指挥平台 有效 应急 值守信息化 处置 自动化水平 服务社会能力 完善 四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区内的县及乡镇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 地质灾害应急 预案 演练,参加培训和应急演练2500万人次 建立健全国家、 五是充分发挥“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推进深空对 观测应用,加强灾害风险评估 部门间互联互通的 预测预警等研究,提升特大 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网络与 应急 平台 处置专业化支撑能力
== 地质灾害防治 键在基层,基层防灾能力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的根本保障。主要工作任务为:一是大力培育地质灾害防治社会力量,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二是继续推进云南、四川、湖南、甘肃四 视频 ==<center>{{#iDisplay:i05088i8eim|480|270|qq}}<center>贵州 和其他省份的 地质灾害 综合 防治 科普 建设。三是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技术体系,完善远程会商系统,建立全国统 列动画 第 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有效提升应急处置和服务社会能力。四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区内的县及乡镇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参加培训和应急演练2500万人次。五是充分发挥“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推进深空对地观测应用,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测预警等研究,提升特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与应急处置专业化支撑能力。集 滑坡</center></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