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北防护林

增加 1,282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三北防护林</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dd10deb954d006f4.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3336&sid=55863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big>三北防护林</big> '''
|-中文名;"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批准时间;1979年
|-保护对象;森林、草原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管理单位;国务院 地理位置;西北、华北、东北
|-区域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
| align= light|类型;森林生态类型
级别;国家级
|}
''' “三北”防护林 ''' 工程是指在 [[ 中国 ]][[ 三北地区 ]] (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六期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5个县(旗、区),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在国内外享有“ [[ 绿色长城 ]] ”之美誉。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习近平 ]] 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 习近平 ]] 强调: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 [[ 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 。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 [[ 北京 ]] 召开。
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2b2b9c25d6548c45?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始末], 快资讯 , 2019-12-07 </ref>
==背景情况==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 [[ 黑龙江宾县 ]] ,西至 [[ 新疆 ]] [[ 乌孜别里山口 ]] ,北抵 [[ 北部边境 ]] ,南沿 [[ 海河 ]] [[ 永定河 ]] [[ 汾河 ]] [[ 渭河 ]] [[ 洮河下游 ]] [[ 喀喇昆仑山 ]] ,包括 [[ 新疆 ]] [[ 青海 ]] [[ 甘肃 ]] [[ 宁夏 ]] [[ 内蒙古 ]] [[ 陕西 ]] [[ 山西 ]] [[ 河北 ]] [[ 辽宁 ]] [[ 吉林 ]] [[ 黑龙江 ]] [[ 北京 ]] [[ 天津 ]] 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 [[ 黑龙江 ]] 西至 [[ 新疆 ]] 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9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据调查,三北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母亲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 [[ ]] [[ ]] [[ ]] [[ ]] [[ 维吾尔 ]] [[ 哈萨克 ]] [[ 鄂伦春 ]] [[ 塔吉克 ]] 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9亿。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中国重要的国防基地。工程区横跨中国北方半壁河山,同 [[ 俄罗斯 ]] [[ 蒙古 ]] 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千米。三北地区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9'~129°50',北纬33°30'~50°14'之间。包括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山西、 [[ 河北 ]] 、北京、 [[ 天津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 江13 江]]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9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实施措施==
二期工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为进一步调动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使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统一,改变单一生态型防护林建设模式,做到农林牧、土水林、带片网、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林工商七个结合,使防护林体系达到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三期工程,1996年启动,总投资78.57亿元,是前十五年总投资的2倍多,奋斗目标是在造林4万平方公里。到20世纪末,在东北西部到内蒙东部、京津与河北北部、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等地区建成了一批不同等级的区域性防护体系,使三北地区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从三北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突出重点的方针,在三北农牧业生产迫切需要、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选定一批党政领导重视、基础工作扎实的县旗,进行重点扶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提出到2000年,在 [[ 东北西部 ]] [[ 内蒙古东部 ]] [[ 京津 ]] [[ 河北 ]] 北部、 [[ 黄土高原 ]] [[ 毛乌素沙地 ]] [[ 新疆绿洲 ]] 等地建成一批规模不等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2012年8月26日到27日,国务院在 [[ 山西 ]] [[ 朔州 ]] 市召开三北防护林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 回良玉 ]] 在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为根本任务,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民生需求作为基本要求,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作为主要手段,坚持全面推进,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凝集各方力量,大力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期工程,根据日益严峻的防沙治沙形势,提出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一个亮点、统筹三大区域”的工程建设思路,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农防林更新改造和重点农区、重点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的高标准防护林建设。
2018年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在 [[ 北京 ]] 举行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 张亚平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 刘东生 ]]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 [[ 朱教君 ]] 介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我国防风固沙林面积增加154%,对沙化土地减少的贡献率约为15%,2000年后我国土地沙化呈现出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态势。
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
三北防护林
[[ 新疆 ]] [[ 黑龙江 ]] 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北京、 [[ 天津 ]] 、山西、 [[ 宁夏 ]] 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沙漠化土地每年减少489平方公里,拓宽了沙区广大人民的生存地区。
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0.4%和28.9%,不仅实现了土地沙漠化逆转,而且进入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赤峰市治理开发沙地2100万亩,占沙化土地的85%;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79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达68.6%。
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38.9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9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千米,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 山西 ]] 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已由7175吨下降到3229吨。 [[ 张家口 ]] 市土壤侵蚀模数已由过去的5900吨下降到1550吨, [[ 官厅水库 ]] 泥沙入库量由899吨减少到235吨, [[ 潘家口 ]] [[ 密云 ]] 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20%和60%。 [[ 辽宁 ]] 省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50多万亩,土壤侵蚀模数已由4500—5000吨下降到1500—2191吨。
==农区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改变以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截至到2012年,三北地区活立木蓄积量达10.4亿立方米,年产木材655.6万立方米,不仅使民用材自给有余,而且由于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木材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多种经济的发展。“四料”俱缺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已建成了1890万亩薪炭林,加上林木抚育修枝,解决了600万户农民的燃料问题。营造的牧防林保护了大面积草场,营造的7500万亩灌木林和上亿亩杨、柳、榆、槐树的枝叶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三北地区牲畜存栏数和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
2021年,三北防护林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共完成营造林1343.8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95%,其中 [[ 山西 ]] [[ 辽宁 ]] [[ 黑龙江 ]] [[ 甘肃 ]] [[ 夏5 夏]]5 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
==经济发展==
==总结表彰==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习近平 ]] 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 [[ 北京 ]] 召开。会议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进行了表彰。
==所获荣誉==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 [[ 美国 ]] 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 [[ 前苏联 ]] 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 [[ 北非五国 ]] 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 [[ 中国的绿色长城 ]] ”、“ [[ 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 ”。
1987年,作为这项生态工程主管单位的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 [[ 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 ”奖章。
1989年, [[ 邓小平 ]] 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亲笔书写了“绿色长城”的题词。
三北工程东西横跨近9000里,担负着北拒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内保 [[ 黄土高原 ]] [[ 华北平原 ]] ,南护 [[ 北京 ]] [[ 天津 ]] 等要地等重要任务,然而30多年来,工程总投入不过100多亿元,不及京沪高铁总投入的1/20。尽管如此,三北工程仍然在防沙治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被爆出售==
==需更新换代==
2013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张家口市副市长 [[ 杨玉成 ]] 表示,要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成过熟林更新换代,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 杨玉成 ]] 说,“三北防护林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但是部分林木已经进入成过熟期,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明显下降。”
据林业部门介绍, [[ 河北 ]] 坝上地区百万亩防护林因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已经大面积干枯死去。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百万亩杨树防护林在不远的将来会不复存在,不仅坝上地区800万亩牧场、良田面临沙化侵蚀的危险,而且由此带来的沙尘也威胁着距离坝上地区仅200多公里的京津两市。
==双碳意义==
==建设布局==
在沙区,以遏制土地沙化为根本,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推进全面治理,建设乔灌草复合防护林体系;在山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平原农区,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建设、改造、提高相结合,建设高效农业防护林体系。集中力量抓好 [[ 科尔沁沙地 ]] [[ 毛乌素沙地 ]] [[ 呼伦贝尔沙地 ]] [[ 新疆绿洲外围 ]] [[ 河西走廊 ]] 的防沙治沙;加大 [[ 黄河流域 ]] [[ 辽河流域 ]] [[ 松花江 ]] [[ 嫩江流域 ]] [[ 石羊河流域 ]] [[ 塔里木河流域 ]] 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强化江河源头和风沙源的综合治理措施,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从源头上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以《[[中国林业区划]]》为依据,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将三北工程建设地区划分为东北西部、蒙新、黄土高原、华北北部4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地区(一级区),22个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区(二级区),59个防护林类型区(三级区,亦即省级区)。具体为:
东北西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二省和辽宁北部、内蒙古东部,土地总面积5530.1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13.9%。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县县毗连,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蒙新地区:包括 [[ 新疆 ]] [[ 内蒙古西部 ]] [[ 甘肃西部 ]] [[ 青海西北部 ]] [[ 宁夏北部 ]] [[ 陕西长城沿线以北 ]] [[ 河北坝上 ]] 部分,土地总面积29985.4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73.7%。采取造封飞相结合的措施,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黄土高原地区:包括山西省西部和陕西长城沿线以南渭河以北、内蒙古阴山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土地总面积3670.7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9%。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华北北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土地总面积1504.4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3.9%。通过造林、育林,尽快扩大和恢复林草植被,建设以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u0543hnekea|480|270|qq}}
<center>三北防护林堪称世界奇观</center>
{{#iDisplay:j0692sdj39b|480|270|qq}}
<center>三北防护林:四十年铸就辽宁生态屏障</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地理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