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北防護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北防護林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

批准時間;1979年

保護對象;森林、草原

管理單位;國務院

地理位置;西北、華北、東北

區域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

類型;森林生態類型

級別;國家級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於1979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工程規劃期限為73年,分八期工程進行,已經啟動第六期工程建設。

工程建設範圍囊括了三北地區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25個縣(旗、區),總面積435.8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45%,在國內外享有「綠色長城」之美譽。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強調:堅持久久為功、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鞏固和發展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設40周年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

2020年8月18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五期即將完成。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57%

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達3174.29萬公頃。[1]

背景情況

「三北」防護林體系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烏孜別里山口,北抵北部邊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崑崙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9個縣(旗、區、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的42.4%。從1979年到2050年,歷時73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規劃造林5.35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維護生存空間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分布着中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總面積達149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形成了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這一地區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有669萬公頃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有1000多萬公頃草場由於沙化、鹽漬化,牧草嚴重退化,有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據調查,三北地區在20世紀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區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乾旱等自然災害十分嚴重。三北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5.4萬平方千米(水蝕面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為嚴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萬噸以上,相當於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黃河每年流經三門峽16億噸泥沙,使黃河下遊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億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為地上「懸河」,母親河成了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總體規劃

在總體規劃中的三北地區,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積為133萬平方公里,大於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這裡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農、牧區,如今已是遍地黃沙,年風沙日達30~100天,下遊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總體規劃要求: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礎上,採取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以及薪炭林和經濟林等,形成喬、灌、草植物相結合,林帶、林網、片林相結合,多種林、多種樹合理配置,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防護林體系。

工程意義

乾旱、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災難,嚴重製約着三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各族人民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境地,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實現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是中國多民族聚居區,聚居着滿維吾爾哈薩克鄂倫春塔吉克等22個民族,總人口1.69億。

三北地區戰略地位突出,有中國重要的國防基地。工程區橫跨中國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羅斯蒙古等10多個國家接壤,國境線長達7000千米。三北地區有許多革命老區,由於生態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群眾生活困難。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增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有着重要意義,而且對維護國家安全,鞏固國防建設起着積極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地域遼闊,光熱資源充足,物種資源多樣,礦產資源豐富。人均農地、草地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極具開發潛力的農業區;已經發現的礦產有170多種,約占全國的70%,其中有多種礦產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顯的優勢,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區植被稀少,農村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產低而不穩,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地制約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民脫貧致富。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促進中國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三北地區在農田保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少地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工程建設前,三北風沙區造林保存面積達189萬公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造林保存面積達140萬公頃,為大規模進行沙害、水患治理積累了經驗。實踐證明「治水之本在於治山,治山之要在於興林」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植樹種草是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生態災難只能用改善生態的辦法來治理。

適宜樹種

泓森槐有一定的抗旱、抗煙塵、耐鹽鹼作物。適生範圍廣,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防護林、「四旁」綠化的優良多功能樹種。可作為行道樹、住宅區綠化樹種、水土保持樹種、荒山造林先鋒樹種等。

泓森槐

生長迅速,木材堅硬,紋理細緻,耐水濕,抗腐朽,易燃,熱值高,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樹種和能源樹種。可作為礦柱及建築用材,也是製作家具,木地板的優質原料。

全國造林樹種單一,土壤地力衰退嚴重,而營造泓森槐混交林可大大改良土壤,根瘤菌能固氮,落葉可肥土。用榆樹、楊樹、柳樹等混交,長勢都會更好。泓森槐根系發達,具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故其耐瘠薄、耐旱性優於楊柳科品種,在貧瘠的土壤中,也能較正常生長。

三北防護林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建設期限

三北工程規劃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歷時73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建設。1978—2000年為第一階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為一期工程,1986—1995年為二期工程,1996—2000年為三期工程;2001—2020年為第二階段,分兩期工程。2001—2010年為四期工程,2011—2020年為五期工程;2021—2050年為第三階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為六期工程,2031—2040年為七期工程,2041—2050年為八期工程。

建設範圍

按照總體規劃,三北工程的建設範圍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里山口,北抵國界線,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爾汗布達山、喀喇崑崙山,東西長4480公里,南北寬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東經73°29'~129°50',北緯33°30'~50°14'之間。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9個縣(旗、市、區)。工程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2.4%。

實施措施

這項工程,根據中國國情,採取民辦國助形式,實行群眾投工,多方集資,自力更生,國家扶持為輔的建設方針,走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護林建設之路。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造林中重視依靠科學技術。中國在「流動沙地飛機播種造林」、「旱作林業豐產」、「窄林帶、小網格式農田防護林網」、「寬林網、大網格式的草牧場防護林網」和「乾旱地帶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難題的研究及其有關新技術大面積推廣,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5.05%提高到8.28%,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萬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變成森海。三北地區有1/3的縣農業生態環境開始走向良性循環。

建設歷程

三北工程建設之初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三北地區生態面貌,改善人們的生存條件,促進農牧業穩產高產,維護糧食安全,把農田防護林作為工程建設的首要任務,集中力量建設以平原農區的防護林體系。

二期工程,隨着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深化,為進一步調動群眾投身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工程建設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指導思想,使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生態建設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統一,改變單一生態型防護林建設模式,做到農林牧、土水林、帶片網、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林工商七個結合,使防護林體系達到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結合。

三期工程,1996年啟動,總投資78.57億元,是前十五年總投資的2倍多,奮鬥目標是在造林4萬平方公里。到20世紀末,在東北西部到內蒙東部、京津與河北北部、黃土高原、新疆綠洲等地區建成了一批不同等級的區域性防護體系,使三北地區環境質量有很大改善。從三北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由近及遠,突出重點的方針,在三北農牧業生產迫切需要、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選定一批黨政領導重視、基礎工作紮實的縣旗,進行重點扶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成一批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提出到2000年,在東北西部內蒙古東部京津河北北部、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新疆綠洲等地建成一批規模不等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2012年8月26日到27日,國務院在山西朔州市召開三北防護林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會上強調,要深刻認識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為根本任務,把改善生態環境和滿足民生需求作為基本要求,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復作為主要手段,堅持全面推進,加強基地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凝集各方力量,大力保護和擴大林草植被,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期工程,根據日益嚴峻的防沙治沙形勢,提出了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根據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在工程建設中提出了「建設一個亮點、統籌三大區域」的工程建設思路,開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農防林更新改造和重點農區、重點沙區和水土流失區的高標準防護林建設。

2018年12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在北京舉行發布會,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朱教君介紹《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三北工程建設40年來,我國防風固沙林面積增加154%,對沙化土地減少的貢獻率約為15%,2000年後我國土地沙化呈現出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明顯好轉態勢。

2020年8月18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五期即將完成。

2022年10月,三北工程啟動20個科學綠化試點縣建設,試點建設期限為2022年至2025年。

建設成就

2018年11月30日從三北工程建設40周年總結表彰大會上獲悉,三北工程建設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9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13.59%,活立木蓄積量由7.4億立方米提高到33.3億立方米。

三北工程大規模植樹造林種草,持續修復自然生態,累計營造防風固沙林788.2萬公頃,治理沙化土地33.6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嚴重沙化、鹽鹼化的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1194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7萬平方公里;營造農田防護林165.6萬公頃。

風沙治理

三北防護林

新疆黑龍江的風沙危害區營造防風固沙林1億多畝,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擴展速度由20世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山西、寧夏等七省(自治區、直轄市)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歷史,沙漠化土地每年減少489平方公里,拓寬了沙區廣大人民的生存地區。

重點治理的科爾沁、毛烏素兩大沙地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20.4%和28.9%,不僅實現了土地沙漠化逆轉,而且進入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新階段。赤峰市治理開發沙地2100萬畝,占沙化土地的85%;榆林沙區森林覆蓋率已由1979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達68.6%。

內蒙古三北防護林建設取得生態效益,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由1979年的1295萬畝增加到9721萬畝,森林面積由1979年的2.34億畝增加到3.79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9年的13.23%增加到21.03%,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持續「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

水土流失治理

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山地等重點水土流失區,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保林和水源涵養林729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5.4萬平方千米增加到38.9萬平方千米,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造林779.9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千米,使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3萬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萬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黃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

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蝕模數已由7175噸下降到3229噸。張家口市土壤侵蝕模數已由過去的5900噸下降到1550噸,官廳水庫泥沙入庫量由899噸減少到235噸,潘家口密雲兩大水庫泥沙入庫量分別減少20%和60%。遼寧省在遼西低山丘陵區營造水土保持林450多萬畝,土壤侵蝕模數已由4500—5000噸下降到1500—2191噸。

三北防護林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農區防護林

農田防護林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一項基礎設施,始終放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優先發展的地位,共營造農田防護林3600多萬畝,有3.23億畝農田實現的林網化,占三北地區農田總面積的65%。平原農區實現了農田林網化,一些低產低質農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三北地區的糧食單產由1979年的113公斤/畝,提高到2009年的811公斤/畝,總產由0.9億噸提高到1.59億噸。

森林資源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資源快速增長,木材及林產品產量不斷增加,改變以過去缺林少木的狀況。截至到2012年,三北地區活立木蓄積量達10.4億立方米,年產木材655.6萬立方米,不僅使民用材自給有餘,而且由於木材產量的增加也帶動了木材加工業和鄉鎮企業、多種經濟的發展。「四料」俱缺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變,特別是已建成了1890萬畝薪炭林,加上林木撫育修枝,解決了600萬戶農民的燃料問題。營造的牧防林保護了大面積草場,營造的7500萬畝灌木林和上億畝楊、柳、榆、槐樹的枝葉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三北地區牲畜存欄數和畜牧業產值成倍增長。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達3174.29萬公頃。

2021年,三北防護林工程(以下簡稱「三北工程」)共完成營造林1343.8萬畝,占年度計劃任務的95%,其中山西遼寧黑龍江甘肅寧夏5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超額完成了全年計劃任務。

經濟發展

林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三北地區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已發展經濟林5690萬畝,建設了一批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年產乾鮮果品1224萬噸,比1979年前增長了10倍,總產值達200多億元。甘肅省林果業已發展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1999年全省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9個縣的林果特產稅收入超過100萬元。河北省張家口市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業產值由9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有420個村、30萬戶農民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總結表彰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三北工程建設是同我國改革開放一起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誌性工程。經過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設取得巨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範。當前,三北地區生態依然脆弱。繼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僅有利於區域可持續發展,也有利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堅持久久為功,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續不懈推進三北工程建設,不斷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持續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鞏固和發展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設40周年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綠色長城獎章」獲得者進行了表彰。

所獲榮譽

三北防護林的建設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過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前蘇聯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1987年,作為這項生態工程主管單位的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保護先進單位」獎章。

1989年,鄧小平同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親筆書寫了「綠色長城」的題詞。

三北工程東西橫跨近9000里,擔負着北拒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內保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南護北京天津等要地等重要任務,然而30多年來,工程總投入不過100多億元,不及京滬高鐵總投入的1/20。儘管如此,三北工程仍然在防沙治沙、保護農田、保持水土、發展生態經濟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被爆出售

2013年2月底,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牛古吐鄉所轄村鎮有人舉報稱,該地近幾年陸續出租、出賣了幾萬畝用於防沙固沙林的檸條。該地所屬的大五家村於2011年4月與山西王姓商人簽訂合同,將村裡的9000多畝檸條地轉給其承包,每畝200元,時間70年,每年轉讓價格2.84元/畝。

需更新換代

2013年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張家口市副市長楊玉成表示,要加快三北防護林工程區成過熟林更新換代,提高森林生態效益。楊玉成說,「三北防護林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但是部分林木已經進入成過熟期,防護林的生態功能和防護效益明顯下降。」

據林業部門介紹,河北壩上地區百萬畝防護林因樹齡超過生理期、連年乾旱、地下水超采等,已經大面積乾枯死去。如不及時採取措施更新改造,百萬畝楊樹防護林在不遠的將來會不復存在,不僅壩上地區800萬畝牧場、良田面臨沙化侵蝕的危險,而且由此帶來的沙塵也威脅着距離壩上地區僅200多公里的京津兩市。

三北防護林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雙碳意義

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的現實所需。三北地區既是我國林草建設的主戰場,也是未來新增林草碳匯的主陣地。從量上來看,三北地區可綠化用地占全國的五成以上,而森林覆蓋率只占全國平均水平的59%;從質上來看,三北地區喬木林畝均蓄積量只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尚有老化退化林分5000多萬畝,還有大量退化草原需要修復。推動三北工程科學綠化,不斷擴總量、提質量,對於增加林草碳匯、增強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未來發展

三北地區是中國林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沙化土地的85%;水土流失面積240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69%。三北地區也是中國林業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三北地區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現有宜林地面積3939萬公頃,占全國宜林地面積的68.9%;全國近50萬平方千米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區;黃土高原45萬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積,基本上分布在三北地區。

中國實現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6%和2050年29%的戰略目標,增值空間重點在三北地區。三北工程對於改善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發展,發展現代林業,推進生態文明,提高中國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2022年,三北工程將緊扣建設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目標,按照「規模化建設、系統化治理、集約化經營、林場化管理」模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啟動六期工程建設,落實科學綠化,推進「綠色生態屏障」項目建設,推動退化林草修復,加快建設智慧林草系統,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目標任務

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完善提高,加快發展,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2%。平原農區建成區域性防護林體系,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沙化土地擴展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土地承載力和人口環境容量明顯增強。到2050年,完成三北工程規劃建設任務,使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15%左右,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建成比較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2019年7月,據三北地區生態扶貧現場會消息,三北工程將持續加大工程建設力度,每年完成營造林1000萬畝,通過推進生態修復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生態產業脫貧等方式,力促三北地區生態扶貧持續健康發展。

建設布局

在沙區,以遏制土地沙化為根本,加大封禁保護力度,推進全面治理,建設喬灌草複合防護林體系;在山區,以水土保持為重點,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提高土地生產力;在平原農區,以增強農業生產能力為目標,建設、改造、提高相結合,建設高效農業防護林體系。集中力量抓好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呼倫貝爾沙地新疆綠洲外圍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加大黃河流域遼河流域松花江嫩江流域石羊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強化江河源頭和風沙源的綜合治理措施,依法劃定封禁保護區,從源頭上控制風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以《中國林業區劃》為依據,遵循地域分異規律,將三北工程建設地區劃分為東北西部、蒙新、黃土高原、華北北部4個防護林體系建設地區(一級區),22個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區(二級區),59個防護林類型區(三級區,亦即省級區)。具體為:

東北西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二省和遼寧北部、內蒙古東部,土地總面積5530.1萬公頃,占三北地區總面積的13.9%。以建設農田防護林為基本框架,多林種、多樹種並舉,網帶片、喬灌草結合,農林牧彼此鑲嵌,縣縣毗連,互為一體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蒙新地區:包括新疆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青海西北部寧夏北部陝西長城沿線以北河北壩上部分,土地總面積29985.4萬公頃,占三北地區總面積的73.7%。採取造封飛相結合的措施,建設以防風固沙林為主的綜合性防護林體系。

黃土高原地區:包括山西省西部和陝西長城沿線以南渭河以北、內蒙古陰山南部、甘肅中東部、青海東部、寧夏南部,土地總面積3670.7萬公頃,占三北地區總面積的9%。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堅持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建設以水土保持林為主、農林牧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

華北北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土地總面積1504.4萬公頃,占三北地區總面積的3.9%。通過造林、育林,儘快擴大和恢復林草植被,建設以防風固沙林和水源涵養林為主的防護林體系。

相關視頻

三北防護林堪稱世界奇觀

三北防護林:四十年鑄就遼寧生態屏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