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岛市气象学会

增加 10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青岛市气象学会''' [[ 青岛 ]] 是我国最早开创和发展气象 [[ 事业 ]] 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之一,还是中国最早的学术团体——中国气象学会的创建地和长期法定会址地(自1924年创建后一直在青岛,至1947年才迁往南京)。
==机构简介==
伴随着中国气象学会日渐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学术团体之一,青岛对我国近代气象科学发展的影响意义愈显深远。 多年来,青岛历代气象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建立 [[ 民族 ]] 气象事业,推动现代气象科技进步,确立我国气象科技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 [[ 青岛 ]] 的气象事业跨入新的飞速发展时期,1952年4月,为实现“贯彻‘双百’方针,团结全市广大气象、天文工作者,提高气象天文科学的学术水平,普及气象天文科学知识,促进青岛气象天文科技早出成果,多出人才,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ref>[https://www.sohu.com/a/428245597_114988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搜狐,2020-10-30</ref>作出贡献的宗旨,青岛气象学界的学术团体——“青岛市天文气象学会”由 [[ 山东大学 ]] 牵头成立。
==历史沿革==
当时学会之所以将天文气象合在一起,一是因两学科关系密切,二是因当时青岛气象和天文 [[ 事业 ]] 同历属“青岛观象台”,同时该做法也获得了省市科协和中国气象学会的赞赏与肯定。但成立之初,由于种种原因,会员单位仅有山东大学、海军青岛基地观象台、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3个,个人会员也只有14名,学会成立后因其中天文学界会员相对较少,学会活动一直多侧重于气象学科。至2003年12月,随着社会的 [[ 发展 ]] 需要,“青岛市天文气象学会”将天文部分予以分出,正式更名为“青岛市气象学会”至今。
==相关资讯==
===2019年中国气象学会青年科学家论坛成功召开===
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于2019年8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 [[ 成功 ]] 召开,本次论坛得到青岛市气象学会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围绕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极端天气气候研究、气候动力学研究三个议题展开研讨。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全国各省、市(县)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北京师范大学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复旦大学<ref>[https://learning.sohu.com/a/576584828_121410559 复旦大学怎么样?],搜狐,2022-08-14 </ref>、南京大学等50多家单位的100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论坛安排口头交流报告44篇、墙报交流53篇。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 [[ 项目 ]] 负责人王子源、青岛市气象学会耿敏秘书长应邀出席了论坛的开幕式。北京大学张庆红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车慧正研究员受邀分别做了题为“中国冰雹频率长期变化趋势及归因”、“Large con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regional aerosol optical depth”的特邀报告。除专业交流外,会议还针对本次参会代表特点,邀请张庆红教授从导师角度向大家讲授了如何扶持以及帮助青年人才成长的经验;车慧正研究员分享了自身成长历程,指出圆梦气象科研强国是 [[ 建设 ]] 气象强国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落在青年气象科研人肩上的责任和奋斗目标,他希望和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科研精神与科研态度,谨记老一代科学家的谆谆教诲,踏实迈好每一步。
本次会议交流内容与形式得到与会 [[ 代表 ]] 一致认同,大家积极投搞,踊跃参会,纷纷表示非常珍惜并真诚感谢学会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的交流平台,希望学会能够举办更多这样的高质量论坛。
====特邀报告====
1.中国冰雹频率长期变化趋势及归因——张庆红( [[ 北京大学 ]]
2.Large con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regional aerosol optical depth ——车慧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季节内振荡与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进展——徐邦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年代际太平洋振荡对1998年以来台风生成频数突然减少的影响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  ——占瑞芬( [[ 复旦大学 ]]
3.Abrupt breakdown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early season typhoon frequenc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王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全球变暖和年代际太平洋振荡对北 [[ 太平洋 ]] 热带气旋活动长期变化的影响——赵久伟(韩国浦项科技大学)
5.模式垂直分辨率对模拟热带对流层顶层及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的重要作用——王五科(南京大学)
6.Weak linkage of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Asia with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during 1993-2003——刘伯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为什么东亚夏季风环流随着全球变暖而增强?——何超( [[ 暨南大学 ]]
8.过去21000年亚洲-北非季风降水变化的可能机制——施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1.Asymmetry in the Dominant Co-variation Mode of Boreal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Regulated by the ENSO Evolution ——郝钰茜(天津气候中心)
12.中国东北 [[ 春季 ]] 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物理机制——卢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The role of bias correction in Arctic sea ice prediction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8——赵杰臣(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14.气溶胶对云滴有效半径影响变化研究——赵传峰( [[ 北京师范大学 ]]
15.全球火排放大气污染物生态效应研究——乐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6.Modeling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PM2.5 concentration over East china with WRF-Chem: Impacts from boundary mixing and emission ——赵纯(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7.The remote sensing of radiative forcing by light-absorbing particles (LAPs) in seasonal snow over Northeastern China ——王鑫(天津大学)
19.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观测研究:局地尺度和云生命周期角度的新发现——郭建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Aerosol data assimilation using the local 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 ——戴铁(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21.黑碳气溶胶-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及其对空气污染影响研究——黄昕(南京大学)
22.中国东部城市颗粒物和臭氧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李蒙蒙(南京大学)
23.日本Hokuriku冬季雷暴电荷结构研究——郑栋(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24.植被覆盖率参数化方案发展及同化研究——孟春雷(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27.Anthropogenic aerosol optic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typical urban suburban regions in China ——巩崇水(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8.1980-2016年川渝地区霾日趋势变化——蔡宏珂(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29.A Global Quasi-Geostrophic Diagnosis of Extratropical Extreme Precipitation——聂绩(北京大学)
31.Impacts of the Diurnal Radiation Contrast on Inten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Rainfall of Tropical Cyclones——唐晓东(南京大学)
32.对冰雹系统的卫星观测及其气候学研究——倪相( [[ 西南大学 ]]
33.复杂地形下局地山谷风环流的理想数值模拟——姜平(重庆市气候中心)
35.基于集合方法的西南低涡东移分析和敏感性研究——李俊(武汉暴雨所)
36.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资料同化技术对高影响天气预报的影响——徐枝芳( [[ 国家气象中心 ]]
37.Impact of the Pacific Meridional Mode on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in China ——高斯(中山大学)
39.影响长江流域夏季热浪变率的机制——陈晓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0.基于K廓线边界层方案中的边界层高度对热带气旋模拟的影响研究——马占宏( [[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
41.鄂东暖区暴雨个例的高分辨率模拟对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许建玉(武汉暴雨研究所)
43.台风“温比亚”极端降水特征及环境场极端性分析——杨舒楠(国家气象中心)
44.北极海冰,欧亚遥相关型与 [[ 夏季 ]] 华北臭氧污染之间的联系——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766,2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