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島市氣象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青島市氣象學會青島是我國最早開創和發展氣象事業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之一,還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團體——中國氣象學會的創建地和長期法定會址地(自1924年創建後一直在青島,至1947年才遷往南京)。

機構簡介

伴隨着中國氣象學會日漸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學術團體之一,青島對我國近代氣象科學發展的影響意義愈顯深遠。 多年來,青島歷代氣象科技工作者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為建立民族氣象事業,推動現代氣象科技進步,確立我國氣象科技的國際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青島的氣象事業跨入新的飛速發展時期,1952年4月,為實現「貫徹『雙百』方針,團結全市廣大氣象、天文工作者,提高氣象天文科學的學術水平,普及氣象天文科學知識,促進青島氣象天文科技早出成果,多出人才,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1]作出貢獻的宗旨,青島氣象學界的學術團體——「青島市天文氣象學會」由山東大學牽頭成立。

歷史沿革

當時學會之所以將天文氣象合在一起,一是因兩學科關係密切,二是因當時青島氣象和天文事業同歷屬「青島觀象台」,同時該做法也獲得了省市科協和中國氣象學會的讚賞與肯定。但成立之初,由於種種原因,會員單位僅有山東大學、海軍青島基地觀象台、紫金山天文台青島觀象台3個,個人會員也只有14名,學會成立後因其中天文學界會員相對較少,學會活動一直多側重於氣象學科。至2003年12月,隨着社會的發展需要,「青島市天文氣象學會」將天文部分予以分出,正式更名為「青島市氣象學會」至今。

相關資訊

2019年中國氣象學會青年科學家論壇成功召開

由中國氣象學會主辦的青年科學家論壇於2019年8月27日在山東省青島市成功召開,本次論壇得到青島市氣象學會的大力支持。

本次論壇圍繞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極端天氣氣候研究、氣候動力學研究三個議題展開研討。來自中國氣象局各直屬科研業務單位、全國各省、市(縣)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復旦大學[2]、南京大學等50多家單位的100餘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論壇。論壇安排口頭交流報告44篇、牆報交流53篇。

中國科協培訓和人才服務中心科技人才服務處項目負責人王子源、青島市氣象學會耿敏秘書長應邀出席了論壇的開幕式。北京大學張慶紅教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車慧正研究員受邀分別做了題為「中國冰雹頻率長期變化趨勢及歸因」、「Large con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regional aerosol optical depth」的特邀報告。除專業交流外,會議還針對本次參會代表特點,邀請張慶紅教授從導師角度向大家講授了如何扶持以及幫助青年人才成長的經驗;車慧正研究員分享了自身成長曆程,指出圓夢氣象科研強國是建設氣象強國的重要任務,是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落在青年氣象科研人肩上的責任和奮鬥目標,他希望和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進一步樹立正確的科研精神與科研態度,謹記老一代科學家的諄諄教誨,踏實邁好每一步。

本次會議交流內容與形式得到與會代表一致認同,大家積極投搞,踴躍參會,紛紛表示非常珍惜並真誠感謝學會針對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的交流平台,希望學會能夠舉辦更多這樣的高質量論壇。

特邀報告

1.中國冰雹頻率長期變化趨勢及歸因——張慶紅(北京大學

2.Large con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regional aerosol optical depth ——車慧正(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交流報告

1.季節內振盪與延伸期預報方法研究進展——徐邦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年代際太平洋振盪對1998年以來颱風生成頻數突然減少的影響及其在預測中的應用  ——占瑞芬(復旦大學

3.Abrupt breakdown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early season typhoon frequenc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王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4.全球變暖和年代際太平洋振盪對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長期變化的影響——趙久偉(韓國浦項科技大學)

5.模式垂直分辨率對模擬熱帶對流層頂層及平流層-對流層耦合的重要作用——王五科(南京大學)

6.Weak linkage of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Asia with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during 1993-2003——劉伯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7.為什麼東亞夏季風環流隨着全球變暖而增強?——何超(暨南大學

8.過去21000年亞洲-北非季風降水變化的可能機制——施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9.Effect of boreal spring precipitation anomaly pattern change in the late 1990s over tropical Pacific on the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郭媛媛(復旦大學)

10.Distinguish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ed factors fo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ode of South Asia High——薛旭(貴州大學)

11.Asymmetry in the Dominant Co-variation Mode of Boreal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Regulated by the ENSO Evolution ——郝鈺茜(天津氣候中心)

12.中國東北春季降水的年際和年代際變率的物理機制——盧睿(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13.The role of bias correction in Arctic sea ice prediction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8——趙傑臣(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

14.氣溶膠對雲滴有效半徑影響變化研究——趙傳峰(北京師範大學

15.全球火排放大氣污染物生態效應研究——樂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16.Modeling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PM2.5 concentration over East china with WRF-Chem: Impacts from boundary mixing and emission ——趙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7.The remote sensing of radiative forcing by light-absorbing particles (LAPs) in seasonal snow over Northeastern China ——王鑫(天津大學)

18.雙邊濾波雲檢測新算法及其CloudSat的應用——葛覲銘(蘭州大學)

19.氣溶膠-雲相互作用觀測研究:局地尺度和雲生命周期角度的新發現——郭建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Aerosol data assimilation using the local 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 ——戴鐵(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21.黑碳氣溶膠-大氣邊界層相互作用及其對空氣污染影響研究——黃昕(南京大學)

22.中國東部城市顆粒物和臭氧的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李蒙蒙(南京大學)

23.日本Hokuriku冬季雷暴電荷結構研究——鄭棟(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4.植被覆蓋率參數化方案發展及同化研究——孟春雷(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

25.Mobile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methane in Beijing: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孫萬啟(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

26.Vertical Structures of Typical Meiyu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Retrieved from GPM-DPR ——孫玉婷(武漢暴雨研究所)

27.Anthropogenic aerosol optic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typical urban suburban regions in China ——鞏崇水(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

28.1980-2016年川渝地區霾日趨勢變化——蔡宏珂(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29.A Global Quasi-Geostrophic Diagnosis of Extratropical Extreme Precipitation——聶績(北京大學)

30.低空急流對華南暴雨的影響機制——杜宇(中山大學)

31.Impacts of the Diurnal Radiation Contrast on Inten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Rainfall of Tropical Cyclones——唐曉東(南京大學)

32.對冰雹系統的衛星觀測及其氣候學研究——倪相(西南大學

33.複雜地形下局地山谷風環流的理想數值模擬——姜平(重慶市氣候中心)

34.SCMREX期間對流可分辨集合預報不同擾動源的多尺度特徵及其相互作用關係——張旭斌(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

35.基於集合方法的西南低渦東移分析和敏感性研究——李俊(武漢暴雨所)

36.高分辨率數值模式資料同化技術對高影響天氣預報的影響——徐枝芳(國家氣象中心

37.Impact of the Pacific Meridional Mode on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in China ——高斯(中山大學)

38.魯中地區分類強對流天氣環境參量特徵分析——高曉梅(山東濰坊市氣象局)

39.影響長江流域夏季熱浪變率的機制——陳曉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40.基於K廓線邊界層方案中的邊界層高度對熱帶氣旋模擬的影響研究——馬占宏(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

41.鄂東暖區暴雨個例的高分辨率模擬對邊界層方案的敏感性——許建玉(武漢暴雨研究所)

42.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ail Event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China during 2008-15 ——李明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43.颱風「溫比亞」極端降水特徵及環境場極端性分析——楊舒楠(國家氣象中心)

44.北極海冰,歐亞遙相關型與夏季華北臭氧污染之間的聯繫——尹志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參考文獻

  1.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搜狐,2020-10-30
  2. 復旦大學怎麼樣?,搜狐,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