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北朝民歌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北朝民歌</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北朝民歌</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其代表作《[[木兰诗]]》等还入选了人教版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ref>[ ], , --</ref>
==基本介绍==
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显著特色==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的。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自然就有一种不同于南方歌谣的气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单纯写景的作品,也比原来在南方之作来得雄壮。
==主要内容==
也正是因为北朝民歌产生的背景复杂多样,所以尽管现存的数量较南朝民歌远为少,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来得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下大略分为几类加以介绍。
北地风光、游牧生活
这里有最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据有些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后面描绘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点,大笔如椽,并且充分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自豪。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
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原来是军事化的,尚武是一贯传统。进入中原后,虽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但民族精神仍旧勇悍好强。加上北朝战争不断,更刺激了这一点。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对尚武精神的歌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琅琊王]]》)
前一首,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感奋人心。后一首写爱刀甚于少女,有一种独特的情味。这里顺带提及《[[杂歌谣辞]]》中的《[[陇上歌]]》。这是汉族的歌,内容系歌颂为抵御匈奴刘曜而战死的陈安。语言朴素,内容浑厚,也是相当出色的作品。“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长矛左右盘,十决十荡无当前”,写得气势飞扬;“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显出无限感慨。
长期的战乱,致使人民流离失所,甚或转死沟壑。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见的内容。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歌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自骨无人收。(《[[企喻歌]]》)
这二首诗都是写悲苦的情调,前一首苍凉深切,后一首以嘲弄的口气发出对死亡的悲叹,明快豪爽中包含了复杂的情绪,但都不是陷入长叹短吁、哀哀凄凄,总不失男儿本色。还有一些反映下层民众贫苦生活的歌,是南北朝文学中少有的。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歌辞]]》)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幽州马客吟歌辞]]》)
这二首短歌,都是以直捷了当的语言,道出社会生活中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前一首以雀为喻,“长嘴”说机灵滑头的人,“短嘴”说老实本分的人。生活中总是前者得利,后者倒霉。后一首明明白白:没有钱就不能像样地做人!言外自然有对财富的渴望。诗中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普通人民的内心本色语。而就是因为简单,才格外深刻。
爱情与婚姻
但与吴歌、西曲相比,因为有了对照,更容易显出差别来。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北方民族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需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地方。“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这是对婚姻之事最简单直截的看法,爽快无比。《[[地驱乐歌]]》咏唱幽会,情人不至,却毫无哀伤,只是简截地指斥对方,同南方民歌中的情调大不一样。还有那些女子埋怨家中不让她们及早出嫁的歌,更是以口道心,毫无遮掩。像上面那首《[[折杨柳枝歌]]》,前二句起兴,意思说岁岁年年,树不见老而人易老,下面不说自己,却利用老人喜爱孙辈的心理打动对方,写得真淳而有趣。有的甚至唱道:“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驱乐歌]]》)这样的泼辣简直是南方人想都不敢想的。总之,这些表现爱情与婚姻的民歌,都直接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很值得珍视。不过,在北方情歌中,个别也有婉媚的风格,可能是受了南方民歌的影响。上面所列的最后一首,就可以看出。
==相对比较==
与南朝民歌相比较
==感情表现==
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如果说北朝土著文人诗歌大抵模仿南方风格而又远不能与之分庭抗礼的话,那么,北朝的民歌,却是与南朝民歌风格迥异,而毫不逊色。现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几篇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鼓角横吹曲是军乐,也用于仪仗、典礼、娱乐等场合。这些歌曲从北方流入南方,为梁朝的乐府机构所采录,所以在乐曲名称上冠以“梁”字。其中以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一些出于汉族。
==语言风格==
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巧。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约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但这里要指出一点,即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又《[[折杨柳歌]]》有“我本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二句,则可见原非汉语。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
正是因为北朝民歌产生的背景复杂多样,所以尽管现存的数量较南朝民歌远为少,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来得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下大略分为几类加以介绍。
一类是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的歌。这里有最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据有些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后面描绘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点,大笔如椽,并且充分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自豪。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 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原来是军事化的,尚武是一贯传统。进入中原后,虽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但民族精神仍旧勇悍好强。加上北朝战争不断,更刺激了这一点。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对尚武精神的歌颂。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内容浑厚==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琅琊王]]》)
前一首,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感奋人心。后一首写爱刀甚于少女,有一种独特的情味。这里顺带提及《[[杂歌谣辞]]》中的《[[陇上歌]]》。这是汉族的歌,内容系歌颂为抵御匈奴刘曜而战死的陈安。语言朴素,内容浑厚,也是相当出色的作品。“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长矛左右盘,十决十荡无当前”,写得气势飞扬;“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显出无限感慨。
长期的战乱,致使人民流离失所,甚或转死沟壑。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见的内容。
==悲苦情调==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歌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自骨无人收。(《[[企喻歌]]》)
这二首诗都是写悲苦的情调,前一首苍凉深切,后一首以嘲弄的口气发出对死亡的悲叹,明快豪爽中包含了复杂的情绪,但都不是陷入长叹短吁、哀哀凄凄,总不失男儿本色。还有一些反映下层民众贫苦生活的歌,是南北朝文学中少有的。
==语言直接==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歌辞]]》)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幽州马客吟歌辞]]》)
这二首短歌,都是以直捷了当的语言,道出社会生活中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前一首以雀为喻,“长嘴”说机灵滑头的人,“短嘴”说老实本分的人。生活中总是前者得利,后者倒霉。后一首明明白白:没有钱就不能像样地做人!言外自然有对财富的渴望。诗中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普通人民的内心本色语。而就是因为简单,才格外深刻。
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歌,是北朝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但与吴歌、西曲相比,因为有了对照,更容易显出差别来。
==原始风俗==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北方民族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需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地方。“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这是对婚姻之事最简单直截的看法,爽快无比。《[[地驱乐歌]]》咏唱幽会,情人不至,却毫无哀伤,只是简截地指斥对方,同南方民歌中的情调大不一样。还有那些女子埋怨家中不让她们及早出嫁的歌,更是以口道心,毫无遮掩。像上面那首《[[折杨柳枝歌]]》,前二句起兴,意思说岁岁年年,树不见老而人易老,下面不说自己,却利用老人喜爱孙辈的心理打动对方,写得真淳而有趣。有的甚至唱道:“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驱乐歌]]》)这样的泼辣简直是南方人想都不敢想的。总之,这些表现爱情与婚姻的民歌,都直接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很值得珍视。不过,在北方情歌中,个别也有婉媚的风格,可能是受了南方民歌的影响。上面所列的最后一首,就可以看出。
将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相比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巧。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约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但这里要指出一点,即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又《[[折杨柳歌]]》有“我本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二句,则可见原非汉语。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过着居野泽,逐水草,以畜牧为业,以狩猎为生的生活。浩翰的沙漠,广袤的草原,培养了人们粗犷、博大的胸怀,居无城郭常处,以穹庐为舍,各部落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父子男妇相对踞蹲无礼的习俗,造就了人们质朴、坦率、真诚的性格。
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没有中原汉族那种繁缛的礼教约束,也没有严重的压抑人性等级森严的政治统治,因此,他们可以坦诚地、直率地、无须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北朝民歌中有一曲叙述畜牧、射猎、爱情紧密结合的《[[地驱乐]]》,其辞曰:"青青黄黄,雀石颓唐。槌杀野牛,押杀野羊。驱羊入谷,自羊有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侧侧力力,今郎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摩捋郎须,看郎颜色。郎不念女,各自努力。"
这是一曲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民歌,关于南北朝时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的婚姻习俗,在我国史书上多有记载。《[[后汉书]]》云,其嫁娶,则先略女通情,或丰岁百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聘币。又云,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咽宴毕,然后配合。还云,婚姻之法,二家相许竟,辄盗妇将去,然后送牛马机聘,更将妇归家,待有孕,乃相许,随还舍。
由以上史料可知,《[[地驱乐]]》一诗,描写和叙述的是青年男女从射猎、畜牧、求爱、欢娶、通情、配合的全过程。"老女不嫁,蹋地唤天"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 族年轻少女那种粗犷质朴的性格。"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把青年男女欢合的情形,表露无遗。语言朴实,心境坦诚,没有丝毫的羞涩之感。"摩捋郎须,看郎颜色",又表现了他们心心相印,情意胶合,相互间深深的爱恋。纵观全诗,表达的感情粗犷而不粗野,质朴而不庸俗。《[[折杨柳枝歌]]》也是一曲描写爱情的歌,诗中描写了一个年轻少女以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曰:"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敕敕何力力,女子等量齐观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直言快语,无遮无掩,"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是对阿婆的谴责和埋怨,但却没有悲观的色彩,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在性格上和南朝汉民族的明显不同之处。这里,我们可以引一首南朝的内容相同的民歌作一比较。《[[子夜时歌]]》其一曰:"寒鸟依高树,枯木鸣北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对得不到的爱情,遮遮掩掩,内心是何等的悲伤!而表达却指东说西。
又如《[[读曲歌]]》一首云:"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失去了爱情,等于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而抗争的办法是何等的软弱无力!
然而,北朝民歌,绝无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他们可以主动地、大胆地、直率地、坦诚地、去寻求,公开地、毫不掩饰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爱心。《[[捉搦歌]]》就是这样的诗篇。歌辞曰:"粟谷难春付石臼,弊衣难护付巧妇。男儿千凶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
诗句明快爽朗!"男儿千凶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这是大声的呼唤,公开的宣讲,男子就是给人吃饱饭的,女人就是生儿育女的,这里"只"音毋,读wǘ,即"不"的意思。老女不嫁,是不会生孩子的呀!这就说得多么粗犷坦诚,大胆而又真实!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生男女是要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两个人结纸吧!这种求爱的态度和语言,是何等的直爽、大胆、坦荡、干脆!
"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孩子小时候是爱母亲的。长大了就该爱丈夫了,我们早点结婚吧,结了婚你当家!
"论家计"是鲜卑族的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一种美满幸福家庭的标志,妇女专持门户,也是人们对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追求。
《[[颜氏家训]]》在讲到鲜卑族这种社会习俗时说:"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何不早嫁论家计"正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爱情及家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爱,是人类的天性,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 ,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和对美的追求。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最原始的材料。从以上引述的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爱是质朴,也是坦率真诚的,甚至是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
这,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美!
==民族风格美==
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一直过着"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斋资粮而饮食足"的游牧征战生活。特定的生活环境,各部族间不断地互相攻战侵伐,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美学国想和对美的追求,这就是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社会习俗。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这种社会习俗,我国史书上也多有记载。
《[[史记·匈奴传]]》云:匈奴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为食。力能弯弓,尽力甲骑,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又云,其战,人人自为趋利。善为诱兵以歼敌。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又云,匈奴习俗,有勇健能理讼决斗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学而部众不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其俗,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弱食其余。
这种贵壮贱老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人们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美学心理和审美趋向。《[[企喻歌]]》就是一曲歌颂壮健尚武精神的民歌。其辞曰:"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牌子铁裲裆,尾桑。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前头看后头,齐著铁衤瓦。"。
诗的第一节,歌颂了勇健的男儿们,他们结伴不多,却非常有力量,他们征战一处,就象经天的鹞鹰,被攻战者,就如同群雀一般,纷纷躲避,仓皇逃窜。第二节,是歌颂他们一边放牧,一边练武的情形。第三节是写牧民们出征前的雄壮场面。真是军容整齐,雄姿英发,所向无敌!
健壮而武艺超群的人,可以被人们推为大人,强大的部落,可以征服其他部落充当盟主,呈令一时,威震四方。因此,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武艺高超的壮者、健者、强者。
《[[折杨柳歌]]》中写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他们希望通过战斗、角逐、比武,战胜对手,使自己成为人们崇敬的英雄人物。
人们对壮者、强者表现出由衰的敬慕和佩服。《[[琅琊王歌]]》中写道:"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愿得松柏长。快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
人们歌颂强者,愿意依附于强者,追随武艺超群的人,一则是自身获得保护,同时,也使自己在强者的手下,施展才能,在征战侵伐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改善自己的生活待遇。《[[幽州马客吟]]》一曲中写道:"快马常辛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
有了财富,才获得做人的资格,财富从何而来。就是"剿"--攻战侵伐。要在战斗中获得胜利,当然就得强壮、勇健、武艺超群。不然,就会当俘虏,或被对方杀掉。由此可见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社会的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民族情怀美==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由于他们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培养了他们特有的一种高亢激越、豪迈奔放的民族情怀。最能表现这各种民族情怀的民歌首推《[[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诗人用高亢激越的情怀,豪迈奔放的语言,歌颂了游牧民族的草原生活。苍苍是天,茫茫厚土,牛羊在牧草中时陷时现,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啊!
天高地阔的草原,不仅给牧民们送来丰盛的畜牧产品,还培养了牧民高亢激越、豪迈奔放的情怀,同时,由于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和游牧社会不断发生的争抢劫夺,牧民们的灾难也是深重的。人们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也就训练了人们一种雄浑、悲壮、豪迈、顽强、坚贞不屈的意志。不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战斗下去。
《[[紫骝马歌]]》是一曲描写战争导致人无家可归的民歌,其辞曰:"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北人恋土,尽管他们无城郭常处,随逐水草,但是,一去数千里,对故处的游牧之地,还是深深怀念的。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只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战斗的胜利,《[[陇头歌]]》一曲,写的就是一位掉队的战士,战胜困难,追赶大部队的事。诗曰:"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看秦川,心肝绝断。"
诗的主人公在战斗中掉了队,天寒地冻,旅途艰险,"寒不能语,舌卷入喉",但是,我们的主人公仍是坚忍不拔,兼程前进,"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慷慨激越,豪迈奔放,乐观欢快的情绪,在北朝文人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北朝诗人温子升的几首乐府民歌,就是很好的说明。
乐府民歌《[[白鼻]]》歌辞曰:"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又,乐府民歌《[[凉州乐]]》曰:"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
汉族诗人曰:"春风不度玉门关",又曰"西同阳关无故人"。可是,在北朝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高亢激越,豪迈奔放、乐观欢快。
==敬重女性美==
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象北朝民歌那样敬重女性,歌颂女中豪杰的现象,在汉族统治者心中,就认为女子是"小人",是"祸水",是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对待妇女问题,汉族文人多采取鄙视的态度,根本谈不上对女中豪杰的赞扬和歌颂了。可是,在北朝民歌中,歌颂女杰的诗,却是屡见不鲜。《[[李波小妹歌]]》是其中的一首,其辞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诗中集中歌颂了李雍容这个女中豪杰,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她是那么的英勇善骑、武艺高强啊!
《[[折杨柳歌]]》是一曲描写少数民族女子要随丈夫上战场的事,歌辞中写道:腹中愁为乐,愿做郎马鞭。出入郎臂,蹀座郎膝边。
她的丈夫可能是一个汉族青年,以歌相劝,折柳相送,她气愤地说道:"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人歌!"
因为,她决心要随郎上战场,于是,提出了与丈夫比武的请求,诗中写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要和丈夫决一雌雄,只有少数民族的妇女可以这样做。
《[[后汉书]]》云,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谋用妇人,唯战斗之事乃自决之"。又说,"父子男女相对踞蹲无礼"。就是说,女子在家中和父母丈夫具有平等的地位。
北朝民歌中描写妇女英雄行为最好的是《[[木兰辞]]》。木兰,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在父亲无力出下的情况下,她"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武艺高强,所向披靡,在十二年的征战中,她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位巾帼英雄。她一心报国,不求名利,视高官厚禄如粪土,战争胜利后,又回到家乡,成为一位普通妇女。战功卓著而本性不改,这种高贵的本性,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是永远值得歌颂。
==实用的美学观==
北朝民歌和当时南朝民歌最大的区别,不仅在所描写的民族性格、社会习俗、人的情怀、人性特征上不同,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南朝民歌仅限于个人性情的抒发,而不注重民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北朝民歌特别注意诗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的。这个社会作用,不仅表现在它们的扬善,而且特别是用民歌来惩恶,对社会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高阳乐人歌]]》就是一曲揭露统治者及其爪牙巧取豪夺、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民歌。其辞曰:"可怜白鼻,相将入酒家。无钱但共饮,画地作交赊。何处蹀来,两红似火。自有桃花客,莫言人劝我。"
高阳王,魏孝文帝的弟弟,据《[[魏书·高阳王传]]》说,此人识怀短浅,不学无术,因为他是皇帝国戚,依仗权势,巧取豪夺,权极人臣,富兼山海,僮仆六千,妓女五百。他的走狗、爪牙也仗势欺人,横行乡里。《[[高阳乐人歌]]》对高阳王的走狗和爪牙为非作歹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北朝民歌把自己讽刺、揭露、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北朝的最高统治阶层,这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咸阳王歌]]》就是这样一首民歌。其辞曰:"可怜咸阳王,奈何做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崖长,行人好得度?"
咸阳王,亦是魏孝文帝的弟弟,孝文帝死,他欲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事发逃跑,欲渡洛水、黄河,逃回故都平城,未及渡河而被擒,人们编造了这首民歌,予以批判和揭露。
《[[陈留章武歌]]》,也是一曲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民歌。其辞曰:"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 陈留,是指陈留公要崇;章武是指章武王拓跋融。《[[魏书]]》载,灵太后胡充华,一次反把大臣们带到国库里对大臣们说,这些东西,你们任意拿吧,李崇和拓跋融贪财心切,因拿的东西太多,一个扭伤了腰,一个摔断了腿。人们编此民歌,对他们的贪婪行为进行辛的讽刺。
《[[狐非狐歌]]》,也是一曲揭露北朝最高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民歌,歌辞曰:"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
据《[[魏书]]》载,公元534年,宇文泰强迫魏孝武帝迁都长安,高欢在邺城立元善见为帝,称孝静帝,北魏分为东、西魏。公元557年,宇文泰夺取西魏政权,建立北周。此诗就是对宇文泰篡夺西魏政权行为的讽刺。
因为宇文泰小名叫黑獭。獭这种动物,既像狐,又非狐;既像貉,又非貉。故诗中说他"狐非狐,貉非貉"。"索"是指北魏拓跋鲜卑族的统治者,因为他们把头发编成辫子,称为"索发",南朝人称他们为"索虏"。所谓"咬断索"就是夺取了拓跋鲜卑族的统治权。
《[[青雀子歌]]》是揭露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的事。其辞早:"可怜青雀子,飞入邺城里。作巢犹未成,举头失乡里。寄言与父母,看好新妇子。"
青河王之子元善见,公元534年,被高欢立为东魏皇帝,历史上称孝静这,建都邺城。十六年后,即550年,高欢公子高洋迁孝静帝于晋阳,并告知他的父母把孝静帝看客起来,他回到邺城后,一举夺取东魏政权,建立北齐。诗歌针对高洋的作法,予以讽刺。
北朝民歌,词义贞刚,重乎实用,就是说,北朝人认为,民歌应该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予以强烈的反响和抗争。民歌不应该,也不是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人行为,它是时代的风雨表,它应紧密地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以歌为武器鞭挞和揭露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的现象,以抒发人们的愤怒和不满,这是民歌的社会和用之一,它深刻地蕴含着人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想。
==代表作品==
在南北朝诗坛被玄言、山水、游仙、公宴之类的诗歌充斥的时候,朴实自然清新流畅的乐府民歌,却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一阵清风,令人耳目一新,《[[木兰辞]]》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读后感==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北朝民风剽悍,尚武是一个时代的风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围着闺房转,动辄就是针织女红,而是和男子一样习武练剑,弓马娴熟,武艺出众。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就是这样一位女子:“鬟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垒双”。(《[[李波小妹歌]]》)受当时民风的影响,木兰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令许多须眉男子为之汗颜的巾帼英雄。
木兰这一艺术形象和仅仅是武艺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来,显然更加妩媚可爱,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样具有尚武精神,武艺超群,不仅如此,在她身上还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首先是其孝。听到将要征其父入伍的消息,木兰十分着急,因为她上无兄长,没有人能够代替父亲应征,于是萌生了替父从军的念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不愿年迈的父亲去经受征战之苦,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辞别父母,踏上了征程,诗人只是用了“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二句,就写出了木兰见到“军帖”的复杂心情,写出了木兰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焦虑和忧愁,表现出木兰对父母的关爱和孝敬,一个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
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础,木兰代父从军,可谓是忠孝两全。以女儿之身女扮男装,和男子汉一样战场上与敌寇拼杀,既是为父尽孝,又是为国尽忠。她离开父母远征,虽然不能膝前尽孝,但是却用杀敌报国实现了对长辈的孝,而对国家的忠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再次是其勇。木兰从军之后,战场上英勇杀敌,奋不顾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二年之间,木兰像真正的男儿一样南征北战,身冒矢镞,英勇作战,功勋卓著,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爱国精神。
最后是其智。一个女孩儿家,和男子汉一样征战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儿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现其智慧的,则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禄。十二年的厮杀,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天子又是封赏、又是许官,若是寻常人物面对如此显赫的功名利禄,恐怕早就对着皇帝佬儿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了。但是木兰很明智,她可以为父尽孝,为国尽忠,却不愿随朝伴君,且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驾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
木兰代父从军,慷慨赴国难,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孝顺父母,报效国家。一旦战火熄灭,刀枪入库,她最大的愿望则是回到家乡,还其女儿本色,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诗歌在简约而凝炼地表现了木兰的忠、孝、智、勇之后,着重描写了她回归女儿本色的天真快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她以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的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只此两句,诗歌的喜剧效果尽数显现出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伙伴的惊异和木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诙谐调笑中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北朝民歌</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其代表作《[[木兰诗]]》等还入选了人教版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ref>[ ], , --</ref>
==基本介绍==
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显著特色==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的。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自然就有一种不同于南方歌谣的气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单纯写景的作品,也比原来在南方之作来得雄壮。
==主要内容==
也正是因为北朝民歌产生的背景复杂多样,所以尽管现存的数量较南朝民歌远为少,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来得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下大略分为几类加以介绍。
北地风光、游牧生活
这里有最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据有些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后面描绘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点,大笔如椽,并且充分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自豪。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
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原来是军事化的,尚武是一贯传统。进入中原后,虽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但民族精神仍旧勇悍好强。加上北朝战争不断,更刺激了这一点。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对尚武精神的歌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琅琊王]]》)
前一首,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感奋人心。后一首写爱刀甚于少女,有一种独特的情味。这里顺带提及《[[杂歌谣辞]]》中的《[[陇上歌]]》。这是汉族的歌,内容系歌颂为抵御匈奴刘曜而战死的陈安。语言朴素,内容浑厚,也是相当出色的作品。“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长矛左右盘,十决十荡无当前”,写得气势飞扬;“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显出无限感慨。
长期的战乱,致使人民流离失所,甚或转死沟壑。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见的内容。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歌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自骨无人收。(《[[企喻歌]]》)
这二首诗都是写悲苦的情调,前一首苍凉深切,后一首以嘲弄的口气发出对死亡的悲叹,明快豪爽中包含了复杂的情绪,但都不是陷入长叹短吁、哀哀凄凄,总不失男儿本色。还有一些反映下层民众贫苦生活的歌,是南北朝文学中少有的。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歌辞]]》)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幽州马客吟歌辞]]》)
这二首短歌,都是以直捷了当的语言,道出社会生活中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前一首以雀为喻,“长嘴”说机灵滑头的人,“短嘴”说老实本分的人。生活中总是前者得利,后者倒霉。后一首明明白白:没有钱就不能像样地做人!言外自然有对财富的渴望。诗中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普通人民的内心本色语。而就是因为简单,才格外深刻。
爱情与婚姻
但与吴歌、西曲相比,因为有了对照,更容易显出差别来。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北方民族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需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地方。“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这是对婚姻之事最简单直截的看法,爽快无比。《[[地驱乐歌]]》咏唱幽会,情人不至,却毫无哀伤,只是简截地指斥对方,同南方民歌中的情调大不一样。还有那些女子埋怨家中不让她们及早出嫁的歌,更是以口道心,毫无遮掩。像上面那首《[[折杨柳枝歌]]》,前二句起兴,意思说岁岁年年,树不见老而人易老,下面不说自己,却利用老人喜爱孙辈的心理打动对方,写得真淳而有趣。有的甚至唱道:“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驱乐歌]]》)这样的泼辣简直是南方人想都不敢想的。总之,这些表现爱情与婚姻的民歌,都直接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很值得珍视。不过,在北方情歌中,个别也有婉媚的风格,可能是受了南方民歌的影响。上面所列的最后一首,就可以看出。
==相对比较==
与南朝民歌相比较
==感情表现==
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如果说北朝土著文人诗歌大抵模仿南方风格而又远不能与之分庭抗礼的话,那么,北朝的民歌,却是与南朝民歌风格迥异,而毫不逊色。现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几篇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鼓角横吹曲是军乐,也用于仪仗、典礼、娱乐等场合。这些歌曲从北方流入南方,为梁朝的乐府机构所采录,所以在乐曲名称上冠以“梁”字。其中以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一些出于汉族。
==语言风格==
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巧。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约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但这里要指出一点,即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又《[[折杨柳歌]]》有“我本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二句,则可见原非汉语。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
正是因为北朝民歌产生的背景复杂多样,所以尽管现存的数量较南朝民歌远为少,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来得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下大略分为几类加以介绍。
一类是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的歌。这里有最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据有些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后面描绘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点,大笔如椽,并且充分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自豪。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 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原来是军事化的,尚武是一贯传统。进入中原后,虽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但民族精神仍旧勇悍好强。加上北朝战争不断,更刺激了这一点。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对尚武精神的歌颂。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内容浑厚==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琅琊王]]》)
前一首,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感奋人心。后一首写爱刀甚于少女,有一种独特的情味。这里顺带提及《[[杂歌谣辞]]》中的《[[陇上歌]]》。这是汉族的歌,内容系歌颂为抵御匈奴刘曜而战死的陈安。语言朴素,内容浑厚,也是相当出色的作品。“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长矛左右盘,十决十荡无当前”,写得气势飞扬;“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显出无限感慨。
长期的战乱,致使人民流离失所,甚或转死沟壑。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见的内容。
==悲苦情调==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歌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自骨无人收。(《[[企喻歌]]》)
这二首诗都是写悲苦的情调,前一首苍凉深切,后一首以嘲弄的口气发出对死亡的悲叹,明快豪爽中包含了复杂的情绪,但都不是陷入长叹短吁、哀哀凄凄,总不失男儿本色。还有一些反映下层民众贫苦生活的歌,是南北朝文学中少有的。
==语言直接==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歌辞]]》)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幽州马客吟歌辞]]》)
这二首短歌,都是以直捷了当的语言,道出社会生活中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前一首以雀为喻,“长嘴”说机灵滑头的人,“短嘴”说老实本分的人。生活中总是前者得利,后者倒霉。后一首明明白白:没有钱就不能像样地做人!言外自然有对财富的渴望。诗中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普通人民的内心本色语。而就是因为简单,才格外深刻。
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歌,是北朝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但与吴歌、西曲相比,因为有了对照,更容易显出差别来。
==原始风俗==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北方民族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需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地方。“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这是对婚姻之事最简单直截的看法,爽快无比。《[[地驱乐歌]]》咏唱幽会,情人不至,却毫无哀伤,只是简截地指斥对方,同南方民歌中的情调大不一样。还有那些女子埋怨家中不让她们及早出嫁的歌,更是以口道心,毫无遮掩。像上面那首《[[折杨柳枝歌]]》,前二句起兴,意思说岁岁年年,树不见老而人易老,下面不说自己,却利用老人喜爱孙辈的心理打动对方,写得真淳而有趣。有的甚至唱道:“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驱乐歌]]》)这样的泼辣简直是南方人想都不敢想的。总之,这些表现爱情与婚姻的民歌,都直接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很值得珍视。不过,在北方情歌中,个别也有婉媚的风格,可能是受了南方民歌的影响。上面所列的最后一首,就可以看出。
将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相比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巧。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约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但这里要指出一点,即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又《[[折杨柳歌]]》有“我本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二句,则可见原非汉语。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过着居野泽,逐水草,以畜牧为业,以狩猎为生的生活。浩翰的沙漠,广袤的草原,培养了人们粗犷、博大的胸怀,居无城郭常处,以穹庐为舍,各部落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父子男妇相对踞蹲无礼的习俗,造就了人们质朴、坦率、真诚的性格。
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没有中原汉族那种繁缛的礼教约束,也没有严重的压抑人性等级森严的政治统治,因此,他们可以坦诚地、直率地、无须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北朝民歌中有一曲叙述畜牧、射猎、爱情紧密结合的《[[地驱乐]]》,其辞曰:"青青黄黄,雀石颓唐。槌杀野牛,押杀野羊。驱羊入谷,自羊有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侧侧力力,今郎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摩捋郎须,看郎颜色。郎不念女,各自努力。"
这是一曲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民歌,关于南北朝时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的婚姻习俗,在我国史书上多有记载。《[[后汉书]]》云,其嫁娶,则先略女通情,或丰岁百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聘币。又云,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咽宴毕,然后配合。还云,婚姻之法,二家相许竟,辄盗妇将去,然后送牛马机聘,更将妇归家,待有孕,乃相许,随还舍。
由以上史料可知,《[[地驱乐]]》一诗,描写和叙述的是青年男女从射猎、畜牧、求爱、欢娶、通情、配合的全过程。"老女不嫁,蹋地唤天"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 族年轻少女那种粗犷质朴的性格。"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把青年男女欢合的情形,表露无遗。语言朴实,心境坦诚,没有丝毫的羞涩之感。"摩捋郎须,看郎颜色",又表现了他们心心相印,情意胶合,相互间深深的爱恋。纵观全诗,表达的感情粗犷而不粗野,质朴而不庸俗。《[[折杨柳枝歌]]》也是一曲描写爱情的歌,诗中描写了一个年轻少女以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曰:"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敕敕何力力,女子等量齐观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直言快语,无遮无掩,"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是对阿婆的谴责和埋怨,但却没有悲观的色彩,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在性格上和南朝汉民族的明显不同之处。这里,我们可以引一首南朝的内容相同的民歌作一比较。《[[子夜时歌]]》其一曰:"寒鸟依高树,枯木鸣北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对得不到的爱情,遮遮掩掩,内心是何等的悲伤!而表达却指东说西。
又如《[[读曲歌]]》一首云:"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失去了爱情,等于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而抗争的办法是何等的软弱无力!
然而,北朝民歌,绝无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他们可以主动地、大胆地、直率地、坦诚地、去寻求,公开地、毫不掩饰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爱心。《[[捉搦歌]]》就是这样的诗篇。歌辞曰:"粟谷难春付石臼,弊衣难护付巧妇。男儿千凶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
诗句明快爽朗!"男儿千凶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这是大声的呼唤,公开的宣讲,男子就是给人吃饱饭的,女人就是生儿育女的,这里"只"音毋,读wǘ,即"不"的意思。老女不嫁,是不会生孩子的呀!这就说得多么粗犷坦诚,大胆而又真实!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生男女是要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两个人结纸吧!这种求爱的态度和语言,是何等的直爽、大胆、坦荡、干脆!
"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孩子小时候是爱母亲的。长大了就该爱丈夫了,我们早点结婚吧,结了婚你当家!
"论家计"是鲜卑族的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一种美满幸福家庭的标志,妇女专持门户,也是人们对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追求。
《[[颜氏家训]]》在讲到鲜卑族这种社会习俗时说:"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何不早嫁论家计"正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爱情及家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爱,是人类的天性,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 ,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和对美的追求。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最原始的材料。从以上引述的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爱是质朴,也是坦率真诚的,甚至是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
这,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美!
==民族风格美==
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一直过着"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斋资粮而饮食足"的游牧征战生活。特定的生活环境,各部族间不断地互相攻战侵伐,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美学国想和对美的追求,这就是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社会习俗。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这种社会习俗,我国史书上也多有记载。
《[[史记·匈奴传]]》云:匈奴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为食。力能弯弓,尽力甲骑,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又云,其战,人人自为趋利。善为诱兵以歼敌。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又云,匈奴习俗,有勇健能理讼决斗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学而部众不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其俗,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弱食其余。
这种贵壮贱老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人们贵壮尚武、尊强崇健的美学心理和审美趋向。《[[企喻歌]]》就是一曲歌颂壮健尚武精神的民歌。其辞曰:"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牌子铁裲裆,尾桑。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前头看后头,齐著铁衤瓦。"。
诗的第一节,歌颂了勇健的男儿们,他们结伴不多,却非常有力量,他们征战一处,就象经天的鹞鹰,被攻战者,就如同群雀一般,纷纷躲避,仓皇逃窜。第二节,是歌颂他们一边放牧,一边练武的情形。第三节是写牧民们出征前的雄壮场面。真是军容整齐,雄姿英发,所向无敌!
健壮而武艺超群的人,可以被人们推为大人,强大的部落,可以征服其他部落充当盟主,呈令一时,威震四方。因此,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武艺高超的壮者、健者、强者。
《[[折杨柳歌]]》中写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他们希望通过战斗、角逐、比武,战胜对手,使自己成为人们崇敬的英雄人物。
人们对壮者、强者表现出由衰的敬慕和佩服。《[[琅琊王歌]]》中写道:"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愿得松柏长。快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
人们歌颂强者,愿意依附于强者,追随武艺超群的人,一则是自身获得保护,同时,也使自己在强者的手下,施展才能,在征战侵伐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改善自己的生活待遇。《[[幽州马客吟]]》一曲中写道:"快马常辛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
有了财富,才获得做人的资格,财富从何而来。就是"剿"--攻战侵伐。要在战斗中获得胜利,当然就得强壮、勇健、武艺超群。不然,就会当俘虏,或被对方杀掉。由此可见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社会的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民族情怀美==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由于他们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培养了他们特有的一种高亢激越、豪迈奔放的民族情怀。最能表现这各种民族情怀的民歌首推《[[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诗人用高亢激越的情怀,豪迈奔放的语言,歌颂了游牧民族的草原生活。苍苍是天,茫茫厚土,牛羊在牧草中时陷时现,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啊!
天高地阔的草原,不仅给牧民们送来丰盛的畜牧产品,还培养了牧民高亢激越、豪迈奔放的情怀,同时,由于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和游牧社会不断发生的争抢劫夺,牧民们的灾难也是深重的。人们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也就训练了人们一种雄浑、悲壮、豪迈、顽强、坚贞不屈的意志。不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战斗下去。
《[[紫骝马歌]]》是一曲描写战争导致人无家可归的民歌,其辞曰:"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北人恋土,尽管他们无城郭常处,随逐水草,但是,一去数千里,对故处的游牧之地,还是深深怀念的。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只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战斗的胜利,《[[陇头歌]]》一曲,写的就是一位掉队的战士,战胜困难,追赶大部队的事。诗曰:"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看秦川,心肝绝断。"
诗的主人公在战斗中掉了队,天寒地冻,旅途艰险,"寒不能语,舌卷入喉",但是,我们的主人公仍是坚忍不拔,兼程前进,"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慷慨激越,豪迈奔放,乐观欢快的情绪,在北朝文人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北朝诗人温子升的几首乐府民歌,就是很好的说明。
乐府民歌《[[白鼻]]》歌辞曰:"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又,乐府民歌《[[凉州乐]]》曰:"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
汉族诗人曰:"春风不度玉门关",又曰"西同阳关无故人"。可是,在北朝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高亢激越,豪迈奔放、乐观欢快。
==敬重女性美==
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象北朝民歌那样敬重女性,歌颂女中豪杰的现象,在汉族统治者心中,就认为女子是"小人",是"祸水",是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对待妇女问题,汉族文人多采取鄙视的态度,根本谈不上对女中豪杰的赞扬和歌颂了。可是,在北朝民歌中,歌颂女杰的诗,却是屡见不鲜。《[[李波小妹歌]]》是其中的一首,其辞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诗中集中歌颂了李雍容这个女中豪杰,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她是那么的英勇善骑、武艺高强啊!
《[[折杨柳歌]]》是一曲描写少数民族女子要随丈夫上战场的事,歌辞中写道:腹中愁为乐,愿做郎马鞭。出入郎臂,蹀座郎膝边。
她的丈夫可能是一个汉族青年,以歌相劝,折柳相送,她气愤地说道:"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人歌!"
因为,她决心要随郎上战场,于是,提出了与丈夫比武的请求,诗中写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要和丈夫决一雌雄,只有少数民族的妇女可以这样做。
《[[后汉书]]》云,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谋用妇人,唯战斗之事乃自决之"。又说,"父子男女相对踞蹲无礼"。就是说,女子在家中和父母丈夫具有平等的地位。
北朝民歌中描写妇女英雄行为最好的是《[[木兰辞]]》。木兰,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在父亲无力出下的情况下,她"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武艺高强,所向披靡,在十二年的征战中,她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位巾帼英雄。她一心报国,不求名利,视高官厚禄如粪土,战争胜利后,又回到家乡,成为一位普通妇女。战功卓著而本性不改,这种高贵的本性,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是永远值得歌颂。
==实用的美学观==
北朝民歌和当时南朝民歌最大的区别,不仅在所描写的民族性格、社会习俗、人的情怀、人性特征上不同,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南朝民歌仅限于个人性情的抒发,而不注重民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北朝民歌特别注意诗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的。这个社会作用,不仅表现在它们的扬善,而且特别是用民歌来惩恶,对社会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高阳乐人歌]]》就是一曲揭露统治者及其爪牙巧取豪夺、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民歌。其辞曰:"可怜白鼻,相将入酒家。无钱但共饮,画地作交赊。何处蹀来,两红似火。自有桃花客,莫言人劝我。"
高阳王,魏孝文帝的弟弟,据《[[魏书·高阳王传]]》说,此人识怀短浅,不学无术,因为他是皇帝国戚,依仗权势,巧取豪夺,权极人臣,富兼山海,僮仆六千,妓女五百。他的走狗、爪牙也仗势欺人,横行乡里。《[[高阳乐人歌]]》对高阳王的走狗和爪牙为非作歹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北朝民歌把自己讽刺、揭露、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北朝的最高统治阶层,这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咸阳王歌]]》就是这样一首民歌。其辞曰:"可怜咸阳王,奈何做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崖长,行人好得度?"
咸阳王,亦是魏孝文帝的弟弟,孝文帝死,他欲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事发逃跑,欲渡洛水、黄河,逃回故都平城,未及渡河而被擒,人们编造了这首民歌,予以批判和揭露。
《[[陈留章武歌]]》,也是一曲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民歌。其辞曰:"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 陈留,是指陈留公要崇;章武是指章武王拓跋融。《[[魏书]]》载,灵太后胡充华,一次反把大臣们带到国库里对大臣们说,这些东西,你们任意拿吧,李崇和拓跋融贪财心切,因拿的东西太多,一个扭伤了腰,一个摔断了腿。人们编此民歌,对他们的贪婪行为进行辛的讽刺。
《[[狐非狐歌]]》,也是一曲揭露北朝最高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民歌,歌辞曰:"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
据《[[魏书]]》载,公元534年,宇文泰强迫魏孝武帝迁都长安,高欢在邺城立元善见为帝,称孝静帝,北魏分为东、西魏。公元557年,宇文泰夺取西魏政权,建立北周。此诗就是对宇文泰篡夺西魏政权行为的讽刺。
因为宇文泰小名叫黑獭。獭这种动物,既像狐,又非狐;既像貉,又非貉。故诗中说他"狐非狐,貉非貉"。"索"是指北魏拓跋鲜卑族的统治者,因为他们把头发编成辫子,称为"索发",南朝人称他们为"索虏"。所谓"咬断索"就是夺取了拓跋鲜卑族的统治权。
《[[青雀子歌]]》是揭露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的事。其辞早:"可怜青雀子,飞入邺城里。作巢犹未成,举头失乡里。寄言与父母,看好新妇子。"
青河王之子元善见,公元534年,被高欢立为东魏皇帝,历史上称孝静这,建都邺城。十六年后,即550年,高欢公子高洋迁孝静帝于晋阳,并告知他的父母把孝静帝看客起来,他回到邺城后,一举夺取东魏政权,建立北齐。诗歌针对高洋的作法,予以讽刺。
北朝民歌,词义贞刚,重乎实用,就是说,北朝人认为,民歌应该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予以强烈的反响和抗争。民歌不应该,也不是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人行为,它是时代的风雨表,它应紧密地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以歌为武器鞭挞和揭露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的现象,以抒发人们的愤怒和不满,这是民歌的社会和用之一,它深刻地蕴含着人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想。
==代表作品==
在南北朝诗坛被玄言、山水、游仙、公宴之类的诗歌充斥的时候,朴实自然清新流畅的乐府民歌,却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一阵清风,令人耳目一新,《[[木兰辞]]》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读后感==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北朝民风剽悍,尚武是一个时代的风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围着闺房转,动辄就是针织女红,而是和男子一样习武练剑,弓马娴熟,武艺出众。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就是这样一位女子:“鬟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垒双”。(《[[李波小妹歌]]》)受当时民风的影响,木兰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令许多须眉男子为之汗颜的巾帼英雄。
木兰这一艺术形象和仅仅是武艺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来,显然更加妩媚可爱,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样具有尚武精神,武艺超群,不仅如此,在她身上还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首先是其孝。听到将要征其父入伍的消息,木兰十分着急,因为她上无兄长,没有人能够代替父亲应征,于是萌生了替父从军的念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不愿年迈的父亲去经受征战之苦,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辞别父母,踏上了征程,诗人只是用了“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二句,就写出了木兰见到“军帖”的复杂心情,写出了木兰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焦虑和忧愁,表现出木兰对父母的关爱和孝敬,一个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
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础,木兰代父从军,可谓是忠孝两全。以女儿之身女扮男装,和男子汉一样战场上与敌寇拼杀,既是为父尽孝,又是为国尽忠。她离开父母远征,虽然不能膝前尽孝,但是却用杀敌报国实现了对长辈的孝,而对国家的忠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再次是其勇。木兰从军之后,战场上英勇杀敌,奋不顾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二年之间,木兰像真正的男儿一样南征北战,身冒矢镞,英勇作战,功勋卓著,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爱国精神。
最后是其智。一个女孩儿家,和男子汉一样征战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儿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现其智慧的,则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禄。十二年的厮杀,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天子又是封赏、又是许官,若是寻常人物面对如此显赫的功名利禄,恐怕早就对着皇帝佬儿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了。但是木兰很明智,她可以为父尽孝,为国尽忠,却不愿随朝伴君,且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驾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
木兰代父从军,慷慨赴国难,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孝顺父母,报效国家。一旦战火熄灭,刀枪入库,她最大的愿望则是回到家乡,还其女儿本色,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诗歌在简约而凝炼地表现了木兰的忠、孝、智、勇之后,着重描写了她回归女儿本色的天真快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她以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的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只此两句,诗歌的喜剧效果尽数显现出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伙伴的惊异和木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诙谐调笑中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