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贾三--的气节之美(曾令琪)

移除 13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现在到鼓楼街的贾三灌汤包子店去吃包子,就会发现那里总是有排队等候的食客,食客有本地的更有天南海北慕名而来的,饭店的所有墙上都挂满了国内的政要和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就餐的照片,历史上有踢球踢成了太尉的,卖草鞋卖成了汉王的,贾三虽然还在卖包子,但这么多人来到西安就记起了一种小吃,一种小吃能让这么多人记住了西安,这就是贾三对西安的贡献。人的一生是干不了多少事的,贾三卖包子卖到这份荣耀,你就不得不敬重他。
  
第一段,介绍贾三的基本情况,他的志气,他受到的启发,他对技术的学习和钻研,写出他“立业”之前的与众不同。
开篇,“这个人也姓贾”,一个“也”字,于不经意间透露出贾平凹先生的情感:“他”和“我”一样,都姓贾。唐诗云:“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一个在江上行船的女子,对一个“擦蓬而过”的男子的口音如此的敏感,找借口,停下来,问一声是否是同乡。同乡都是如此的亲切,同姓则更是平添一种亲近。据有关资料介绍,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7位,在当代新《百家姓》中排名一般在60名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大约不到600万人。贾先生曾经亲口告诉我们,贾姓是一个小姓,人口不太多。当然,贾先生说“这个人也姓贾”,无非是个“由头”,并非什么特别的宗族思想。但文章开篇,扑面而来的即是一种亲切,这是读者所见的事实。
   接下来,作者将贾三的基本情况和盘托出:“排列老三,在西安回民坊上卖包子”,家中排行、从事职业,都有了。“卖包子”,在有些人眼里,可能并不是什么“高贵”的职业,但贾三靠劳动为生糊口,凭双手挣钱养家,却是值得尊敬的。更值得尊敬的是,贾三不像某些人那样“挣一个是一个,得过且过”,而是“卖着包子却一心要成大事业”,想着的是如何将挣钱为生的“职业”,做成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事业”。可以说,与那些得过且过的人相比,贾三有一颗“不安的灵魂”——他不安分,总是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去了一趟上海。这个“不安分”的贾三,跑到上海去一趟,有什么收获呢?这里,作者有一句对上海和上海人的评价:“上海之所以成为大上海,是上海人做事认真,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做,做着做着就做大了。”退回去四十年,一个男性夏天穿一件上面印上“上海”两个字的背心,一个女性能吹一个“上海头”,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啊!就是现在,提到国内的一线城市,还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除了北京就是上海呢。贾三从上海人的办事态度受到启发,“便在包子上琢磨事,数年间,反复试制”。几年持之以恒、不断地钻研,终于“把包子皮儿擀得像纸一样薄,把馅调得五味俱全”,还能“在包子里灌上汤,使包子既好看又软和可口”。“吃喝是靠吃喝人传播的”,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口碑相传,贾三的包子成了西安的一绝,成了名小吃,门店也成了名店。
这一段以记叙为主,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褒扬贾三,但行文之中,作者那种喜爱、赞赏、肯定、倡导的倾向性,就已经表露无遗了。
waters
27,0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