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賈三--的氣節之美(曾令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賈三--的氣節之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賈三--的氣節之美》中國當代作家(曾令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賈三--的氣節之美

中國傳統的正直文人,往往都具有陶淵明式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耿耿風骨。賈平凹就是一個非常傳統作家,我們從他的作品可以充分感受到這一點,特別是散文《辭宴書》等,更是將他的氣節表現得淋漓盡致。

正因為倡人倫,守傳統,重氣節,賈平凹先生也就對處於社會底層的、有一技之長的普通人予以了很多的關注,並盡力挖掘他們人性中的輝光。《賈三》這篇散文,就是這樣的作品。 這篇散文寫作於2004年2月5日,全文很短,共三段,加上標點還不足600字。但在賈先生寫人的散文中,卻顯得較為突出。下面我們一道來進行賞析。    這個人也姓賈,排列老三,在西安回民坊上賣包子,坊上人家大多是做小買賣,掙一個是一個,得過且過;賈三賣着包子卻一心要成大事業,賣包子的人成什麼大事業?賈三去了一趟上海,上海之所以成為大上海,是上海人做事認真,把小事當成大事來做,做着做着就做大了。賈三受了啟發,便在包子上琢磨事,數年間,反覆試製,把包子皮兒擀得像紙一樣薄,把餡調得五味俱全,又能在包子裡灌上湯,使包子既好看又軟和可口。吃喝是靠吃喝人傳播的,賈三的包子有賈三的絕活,他的包子,成了名吃,他的店成了名店。

有些人是農民,應該稱作詩人,有些人是城裡人,甚至是教授或官員,其實更是農民,有人能把大樓蓋成了雞圈,有人把雞圈卻蓋成了大樓,賈三是賣包子的,但賈三絕不是平地能臥的人,他拙於口才朋友卻多,文化不高卻善藏書畫。不為發財卻財源廣進,那麼薄的皮兒把餡兒包裹得不溢不漏,賈三在為人處事上也是善良而包容。人一善良又能包容,人就是好人和大人。

現在到鼓樓街的賈三灌湯包子店去吃包子,就會發現那裡總是有排隊等候的食客,食客有本地的更有天南海北慕名而來的,飯店的所有牆上都掛滿了國內的政要和文化藝術界的名流就餐的照片,歷史上有踢球踢成了太尉的,賣草鞋賣成了漢王的,賈三雖然還在賣包子,但這麼多人來到西安就記起了一種小吃,一種小吃能讓這麼多人記住了西安,這就是賈三對西安的貢獻。人的一生是幹不了多少事的,賈三賣包子賣到這份榮耀,你就不得不敬重他。

第一段,介紹賈三的基本情況,他的志氣,他受到的啟發,他對技術的學習和鑽研,寫出他「立業」之前的與眾不同。

開篇,「這個人也姓賈」,一個「也」字,於不經意間透露出賈平凹先生的情感:「他」和「我」一樣,都姓賈。唐詩云:「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一個在江上行船的女子,對一個「擦蓬而過」的男子的口音如此的敏感,找藉口,停下來,問一聲是否是同鄉。同鄉都是如此的親切,同姓則更是平添一種親近。據有關資料介紹,賈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7位,在當代新《百家姓》中排名一般在60名左右,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2%,大約不到600萬人。賈先生曾經親口告訴我們,賈姓是一個小姓,人口不太多。當然,賈先生說「這個人也姓賈」,無非是個「由頭」,並非什麼特別的宗族思想。但文章開篇,撲面而來的即是一種親切,這是讀者所見的事實。

接下來,作者將賈三的基本情況和盤托出:「排列老三,在西安回民坊上賣包子」,家中排行、從事職業,都有了。「賣包子」,在有些人眼裡,可能並不是什麼「高貴」的職業,但賈三靠勞動為生糊口,憑雙手掙錢養家,卻是值得尊敬的。更值得尊敬的是,賈三不像某些人那樣「掙一個是一個,得過且過」,而是「賣着包子卻一心要成大事業」,想着的是如何將掙錢為生的「職業」,做成為社會服務、為群眾服務的「事業」。可以說,與那些得過且過的人相比,賈三有一顆「不安的靈魂」——他不安分,總是嚮往着「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去了一趟上海。這個「不安分」的賈三,跑到上海去一趟,有什麼收穫呢?這裡,作者有一句對上海和上海人的評價:「上海之所以成為大上海,是上海人做事認真,把小事當成大事來做,做着做着就做大了。」退回去四十年,一個男性夏天穿一件上面印上「上海」兩個字的背心,一個女性能吹一個「上海頭」,那是多麼榮耀的事啊!就是現在,提到國內的一線城市,還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除了北京就是上海呢。賈三從上海人的辦事態度受到啟發,「便在包子上琢磨事,數年間,反覆試製」。幾年持之以恆、不斷地鑽研,終於「把包子皮兒擀得像紙一樣薄,把餡調得五味俱全」,還能「在包子裡灌上湯,使包子既好看又軟和可口」。「吃喝是靠吃喝人傳播的」,艱辛的付出,終於得到口碑相傳,賈三的包子成了西安的一絕,成了名小吃,門店也成了名店。

這一段以記敘為主,作者雖然沒有直接褒揚賈三,但行文之中,作者那種喜愛、讚賞、肯定、倡導的傾向性,就已經表露無遺了。

第二段,寫賈三的愛好,他的實誠,他的善良而包容,寫他「成名」之後的與眾不同。

這一段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而以議論為主。「有些人是農民,應該稱作詩人,有些人是城裡人,甚至是教授或官員,其實更是農民」,「有人能把大樓蓋成了雞圈,有人把雞圈卻蓋成了大樓」,這是兩組既互相聯繫、又充滿對比「悖論」的語句。由對社會上普遍能見的現象的評判,引出對賈三的評價:「賈三是賣包子的,但賈三絕不是平地能臥的人。」這是對賈三積極向上那種精神予以充分肯定;「他拙於口才朋友卻多,文化不高卻善藏書畫」,這是對賈三好交朋友、心敬文化的態度予以充分肯定;「不為發財卻財源廣進,那麼薄的皮兒把餡兒包裹得不溢不漏」,這是對賈三的高超技術予以充分肯定;「賈三在為人處事上也是善良而包容」,這是對賈三的為人品行予以充分肯定。最後,歸之為「人一善良又能包容,人就是好人和大人」,這是對賈三的高度綜合性評價。「好人」,是肯定其品行;「大人」,是說其言談舉止,值得大家學習

這樣,賈三的性格特徵,就立體般呈現在我們讀者的面前,也自然而然地引起讀者的思考:賈三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怎樣的借鑑呢?

第三段,繼續寫賈三,寫他的門店食客盈門的景象,寫他與政界、文化界名流的合影,寫他對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作出的巨大貢獻。

其間,穿插兩句看「閒筆」式的議論:「歷史上有踢球踢成了太尉的」,這大概是指北宋的高俅;「賣草鞋賣成了漢王的」,這大概是指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吧?要知道,「閒筆」不「閒」,作者這樣寫,一定有他的用意。細細品味,作者其實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在當今時代,職業不分貴賤;只要肯鑽研,真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以,作者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賈三雖然還在賣包子,但這麼多人來到西安就記起了一種小吃,一種小吃能讓這麼多人記住了西安,這就是賈三對西安的貢獻。」對賈三為西安作出的貢獻,予以高度的讚揚。行文至此,作者還不滿足,還從賈三這個「個例」,上升到對社會的普遍性的總結:「人的一生是幹不了多少事的。」既然幹不了多少事,那麼,需要怎樣干,才能不虛此生呢?作者道:「賈三賣包子賣到這份榮耀,你就不得不敬重他。」這也是賈平凹先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直接的體現。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文章到此是結束了,但留給讀者的思考卻還在繼續。

賈平凹為什麼要寫賈三這個普通人?賈三的成功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賈先生說我們不得不敬重賈三,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像賈三那樣,發揚「工匠精神」,將職業當做事業來做,做大、做強?[1]

作者簡介

曾令琪,中國辭賦家聯合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