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湖北大鼓

增加 6,725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湖北大鼓</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湖北大鼓</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是一门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

湖北大鼓可以一人说唱、也可以二人对口唱或者多人群口唱等,并有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代表曲目有《[[花和尚]]》《[[罗成代嫁]]》《[[滴血成亲]]》《[[四下河南]]》《[[反唐]]》《[[征东]]》《[[南京]]》《[[北京]]》等。

湖北大鼓是流行于湖北武汉、孝感、黄冈一带的说唱艺术。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61。<ref>[ ], , --</ref>

==历史渊源==

湖北的鼓书在源流问题上与我国北方一带“鼓词”类的说唱艺术有着同宗的关系,源于唐代(618年—907年)文学形式“变文”,是以说和唱的形式出现。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变文”之名便被改称为“鼓词”。由明(1368年―1644年)入清(1636年—1912年)以后,鼓词(鼓词)便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华北地区一带的各种大鼓书流传的更为广泛,并直接给南方带来了影响。湖北的鼓书就是在这种影响下, 艺人们从邻近的北省份将大鼓书的说唱形式引进湖北的。

湖北大鼓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湖北大鼓其雏形是清道光(1821年2月3日—1850年2月25日)末年出现的。从早期的鼓书艺人丁海洲(又名丁铁板)由山东来武汉卖艺起,到传授黄玉山等五个徒弟,共承袭了七代师徒的历史过程。

1949年后,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极为重视“鼓书”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为了有个统一的正式和名称,遂与武汉鼓书名演员王鸣乐同志商议,1950年正式定名为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过去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从1958年起,演唱短篇曲目时加入了二胡、三弦等乐器的伴奏,以唱为主;演出中长篇曲目时不加弦乐,说唱并重,同时辅以手、眼、身、步的表演。

==语言特点==

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

==表演唱腔==

湖北大鼓演唱主腔称为“四平调”,风格平稳朴实,具有鲜明的鄂东北民间音乐色彩,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并可根据表达需要变化成“快四平”、“慢四平”、“四平悲棚”、“四平数板”、“四平快流水板”、“诙谐腔”、“紧板急腔”等十余种不同板式、不同情绪的唱腔。此外,其演唱段落之间还常会出现丰富多彩的鼓点牌子,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流派==

湖北大鼓分为北路,南路,南北路三大流派。北路高亢粗犷,长于演唱朴刀杆棒内容的作品;南路细腻缠绵,长于演唱家庭公案题材的作品;南北路则兼有南、北两路之长。

==经典曲目==

湖北大鼓内容丰富,代表曲目繁多,如《[[花和尚]]》《[[罗成代嫁]]》《[[滴血成亲]]》《[[四下河南]]》《[[反唐]]》《[[征东]]》《[[南京]]》《[[北京]]》《[[事关于己]]》《[[新编三婿拜寿]]》《[[一盘冬瓜]]》《[[人民调解员]]》等。

==流行地区==

湖北大鼓过去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等地,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流行至全湖北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下的社会现状、人们的生活面貌、精神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湖北大鼓并没有随之更新,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需求。湖北大鼓观众群不足,外来文化的冲击,致使曾经非常接地气的湖北大鼓逐渐成为曲高和寡的“博物馆艺术”。

湖北大鼓现有12个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8人。其中6个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 ,50~70岁之间有3个人,仅有3个传承人年龄在50岁以下。12个传承人也全部为男性。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湖北大鼓的传承人数少,传承人的性别比不均衡,传承人的年龄也普遍偏大,一旦老一批的传承人退休或去世,湖北大鼓的传承就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湖北大鼓传播渠道萎缩,在武汉没有固定表演湖北大鼓的场所,大的综合剧场基本上也没有湖北大鼓表演,仅有少数的小型的都市茶座剧场有湖北大鼓的表演,造成了湖北大鼓缺乏市场。

湖北大鼓理论研究滞后,学术界对湖北大鼓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涉及湖北大鼓传承人的研究更多的局限在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上,还有部分文献仅仅在记载与湖北大鼓相关的活动,无法让人们去真正了解湖北大鼓。

==保护措施==

21世纪,随着人类对多元文化及“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湖北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大鼓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0年,湖北大鼓国家级传承人张明智“告别舞台师徒100场巡回演唱会”拉开帷幕。2013年1月,湖北大鼓免费传习班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内正式开班,由在全国屡获曲艺表演创作大奖的省级传承人付群刚亲自授课。

==代表人物==

张明智,男,1943年5月25日出生。2009年6月11日,张明智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付群刚,男,汉族,1956年12月出生。2018年5月16日,付群刚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湖北大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61。

==曲艺价值==

2012年、2015年的第十二、十三届书会,曲种“丰度”进一步增加,湖北大鼓等地方特色曲种与数来宝、相声、快板等曲种同台,为湖北观众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湖北大鼓是湖北民间文化、地方语言、生活风习、社会风貌的展示平台,在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社会活动==

2006年至2018年,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百花书会”共举办6届。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15,650
次編輯